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

2018-03-29 05:33林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企机制院校

林梅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面对这一情况,其教育方式方法必须不断开拓创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和市场接轨的重要手段。广东省高职院校近些年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论是从高职院校现实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必须继续深入探索,不断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高技能型人才,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和管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更好发展。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各大企业对人才的内在需求,还有利于了企业大力开展人才战略,和高职院校获得双赢,同时还能提升企业参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院校让企业优先录用实习过程中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降低了企业的招聘和用人方面的风向,减少了成本,让企业切实体会到学生在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并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是有效的劳动力,能有效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也有利于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校企合作的内容中学校协助企业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对接,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对学校而言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1]。最后,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学习,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才通过带教也可实现教学相长,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有效传输给师生,在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造就了其潜在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是广东省高职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基本思路,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未来生存及发展的一个内在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管理,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广东高职教育在我国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以人才培养为教育核心,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构建职业教育和企业利益共同体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大胆地创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广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广东珠三角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相比广东珠三角以外地区,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速度较快,且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比如广东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从 “三三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到“深海探珠”合作计划,为校企合作不断灌输新内涵。同时,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通过企业投资、赞助和协议等方式和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高职某专业和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办班,并以该企业的名称冠名进行合作的形式;和行业协会进行合作的形式;以股份制形式通过校企合作重组学校或者专业,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如广东轻工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南方物流企业集团重组的南方物流学院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广东省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诸多院校和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和长久的合作关系,其合作形式也丰富多样,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对适配性人才需求培养出了大量高技能型高素质的人才。

3 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为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教学科研等带来较为丰硕的成果的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使校企合作很难再深入推进。

3.1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广东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是以学校为主,注重学生的实习,然后是订单教育模式,缺乏长远规划,深度合作内容也比较缺乏,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未作教学评估就和企业简单签订一份合作协议。大多数的院校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即便建立实训基地,其教学条件和环境也不够好,教学设备设施和实际生产设备也很难紧密结合[2]。从校企合作的形式看,校企合作大多还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和提供实习机会上,大多是以冠名与提供技术和人员等浅层合作的形式为主,企业参与学校的科技研发,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或者在学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等比较深层次的合作较少。从总体上来看,还未达到社会生产实践和学校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程度。当前,广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不够是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2 制度环境不良,保障力度不足

结合广东地区的地区分布来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经验大多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它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和合作理念在全省前列,甚至不少珠三角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全国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毕竟是少数,广东省整体校企合作还未形成统一的机制和制度。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等还不够健全,在资金投入上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是校企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制度尚不全面,相关的权益还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3]。法律在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等方面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同时合作单位在管理上均是自成一体的,所以,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很可能导致校企合作发生混乱。

3.3 校企合作机制比较僵化,导致运行不畅

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影响,使得学校的教师还是以教学为第一目标,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和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学校僵化的科研机制,也会大大打击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在经费投入、科学研究、专业设置和教学等方面均需遵循国家或者相关部门的指令,在一定框架内进行发展,所以,其运行机制相对比较僵化,缺乏自主权,导致校企合作运行不畅。通常来说,很多项目在取得科研成果后,到投入市场这一阶段,大概需要5~10年的时间,如果只靠企业的投入,是难以支撑起来的,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3.4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的规模效应还是比较缺乏的,难以形成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合作机制,使得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信心不足[4]。企业的各项活动大多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而目前的制度和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足,导致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

4 高职校企合作机制和管理创新的对策

4.1 创新合作运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4.1.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在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能力上普遍比较缺乏,这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合作几乎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的专业与相关课程;引入市场机制在学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提供相关职业资质学习培训等社会服务;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等,提升学校的合作能力。

4.1.2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为各高职院校提供教育信息、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服务,比如将相关权力适当下放,以提高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并加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监管力度等。针对合作的企业建立保障机制,不通过行政手段管理或者干扰合作过程,避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尽可能减少相关部门的职责分散和交叉等,破除体制障碍,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沟通,保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转。同时进一步明确合作形式和内容、健全并完善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绩效分配与合作企业的成本补偿等政策[5]。发挥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校企展开深度合作。

4.1.3 以协同共建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参与专业的建设。教材和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标准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进而形成共建共管、校企一体、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同时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者指导委员会,并从校企合作的组织结构、政府支持、资金保障等方面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章程,保证校企合作稳定、深入、持续推进,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校企的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校企和政府协同联动的人才平培养新格局。

4.2 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校企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首先,地方政府需以法律法规形式将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进行完善并落实,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相关政策得以高效执行。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的法规,进一步明确学校和企业相关的内容、责任和义务[6]。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出台系统化且详细化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的法规政策,促使合作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地位关系等,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制定相关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以及财政补贴等。或者对有职业教育突出贡献的企业颁发突出贡献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颁发社会贡献奖;政府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等,通过这些激励机制和政策,为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教育条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校企合作当中,保障校企合作能长期深入开展[7]。最后,在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还应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以消除合作企业在泄漏商业机密方面的担忧。

4.3 创新管理,使校企合作规范化进行

4.3.1 规范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为确保实训基地的运行通畅,高职院校可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章程和办法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要求等,保证校企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也有效避免实训基地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校企合作能否稳定、顺畅运行,还需建立沟通机制,在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办事处,为双方的管理做好协调相关工作,沟通对校企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合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及时掌握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过程中,能对其具体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协调、指导以及评价[8]。另外,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和共同发展。在设备设施共用上,学校按照企业实际情况仿真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从实训环境到具体操作均按实际生产进行仿真,全方位促进校企实现深度融合。

4.3.2 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生产实训的实际内容和具体规程制定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一些专业上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同时在每个学期末,学校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具体培训时间、项目、种类以及层次等合理制定下学期的培训方案,并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如待遇、聘任、任务、例会、考核等方面,均要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将校企合作的理念切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将其落到实处,发挥出校企合作的实效,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均实现良性运转。

4.3.3 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搭建专业管理平台,应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层次校企合作方式,逐步开展,进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方式,并外聘相关专家担任指导委员,和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工作。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学校应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培训计划和方案,并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全过程的监控工作,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掌握相关技能,进而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9]。为搭建师资队伍管理平台,做好校企合作的纽带,一方面,学校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学习和科研支撑等配套服务,促进企业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为学校的教师创造交流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和学校、和教师保持联系,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负责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4.4 创新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首先必须探寻合作双方的利益结合点,确保双方均能从中获得相应利益。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滞后、教师资源和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均是高职院校正面临的难题,而校企合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来说,其利益点体现在: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获得先进的理论和科技支持,从而进一步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机会,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为企业做宣传,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知名度;为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人才等。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利益结合点,建立合作的动力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激励并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另外,学校通过社会捐赠、财政投入和企业投资等多途径筹集合作资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的建设需求,有效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信心。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很难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和融合,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解决合作过程的实际问题,实现更好发展。

[1]闫虎生,张悦.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的实践——以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为例[J].才智,2017(8):26-27.

[2]刘雪梅.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98-99.

[3]何珊.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实习管理机制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1):32-34.

[4]汪清.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李勇,李雪梅,高启山.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探索——化工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4,43(11):187-188.

[6]苟兴功,曹毅,丛连钢.依托合作发展理事会,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个案[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07-109.

[7]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校企机制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