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安阳 455000)
国务院在2015年以国法23号引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并在内容中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未来富民之道,同时更是强国之路,国民需要着力与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施就业政策,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国民就业。之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有相继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作为创新创业人才摇篮的高校,需要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从而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颁布,并大力推动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各地区的其他部门也都对这些政策权利配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引导、扶持,但是其实际反响并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多数高校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在2013年召开的全球创业周活动中,习近平同志曾在贺信中指出,我国青年学生,要将自己人生的追求与国家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以创业梦、中国梦为主体进行创业文化的传播,创业经验的分享,并积极弘扬创业精神,从而激励我国更多青年开启自身创业的理想,积极开展创业的活动,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纵向流动。由此可见,国家都对创业给予充分重视的态度,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任务。
从高校角度来讲,鼓励、培养高校学生创业,可以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辟新的空间、新的途径以及新的视角,可以让高校学生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高度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自主创业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渠道、机会,在解决部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前提下,更有效缓解了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随着国家创新创业,高校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校园中的一种风尚、潮流。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脊梁,高校学生理当成为“大众创业时代”背景中的佼佼者,充分把握机会,大展身手。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创业趋势仍处于观望、迷茫状态。如何激发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推动高校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是高校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有理由、有义务促使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并引导高校学生对创业进行定位思考,从而选择正确方向,采取有效行动,逐渐成为就业岗位的缔造者[1]。
在我国高校内,虽然在多年前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途中,依旧未有效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教育新得突破,普遍呈现的状态为宣传较多,但是教育效果却不尽理想,虽然组织了多项相关的比赛,却仍旧却少相关的成果。我国高校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富有创业激情,创业素质不足局面,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在高校学生进行创业项目选择阶段,要考虑的第一点问题就应是所选择的项目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是否与国家的产业方向一致。而目前的现状是多数学生以自身对国家产业、社会发展的感性认知作为依据,对创业项目进行构思,这种思维无异于纸上谈兵。同时,当代高校学生在创业阶段对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缺乏,会进一步造成定义目标客户群体阶段方向模糊,该问题严重限制了创业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多年来在创业教育内容上一直有所欠缺,多数高校不具备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创业的相关课程在高校内的覆盖率很低,导致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学生在创业阶段缺乏必须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储备,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率稍高一些。一部分高校学生虽然熟读这些知识,在创业前加强了对自身的培训,但是对这些知识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解层面,对知识如何实际运用认识不足,无法很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在法律方面,也缺乏开设企业必须掌握的经济法、税法、公司法等,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创业过程中感到茫然无措[2]。
我国当代的高校学生具备着十分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很强的自我意识,多数都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导致创业团队需要消耗很长时间进行磨合、在开展创业活动阶段,团队成员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摩擦,并坚持各持己见的态度,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创业团队都是因团队成员创业意见不统一,最后导致团队解散、创业失败或是创业项目启动失败。同时,因过强的自我意识,高校学生所组成的创业团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团队多数不具备学科交叉互补的合理结构,高校学生仅凭借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同道合的理想等感性因素组建创业团队。
项目资金问题可以说是高校学生创业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关键,最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高校学生对创业的知识多数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自身多数不具备经商的经验,同时对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在选择项目期间,其项目的出发点、项目创意与社会经济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有一定偏差,仅定位于市场上极少数的消费人群,市场空间严重遭到限制。
其次,站在项目资金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多数高校学生设立的项目,即使已经实现了合理的经营思路规划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生产能力,但是因其项目发展空间太小,项目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几率值得怀疑,即项目没有明确的吸引力,投资者对项目进行投资的几率较小,因此,多数创业项目在初期难以引起投资者关注,融资困难度很大。
在高校学生创业期间,的确不乏一些极有发展潜力、投资价值的好项目,可是往往这些具备极大价值的项目最后却没有用得到很好的实践发展,这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业团队的成员,欠缺对项目进行包装的能力。造成这现象的原因为团队成员缺少相关的创业辅导培训,在撰写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期间,仍旧保留着学院派的风格,在投资商眼里看来如同科研报告无二,不具备收集可行性。此外,因为对市场认知、了解程度低导致了在编写计划书阶段,过于重视科研的阐述,缺乏对市场的全面分析,即对竟争对手的分析、整个行业的分析,项目发展规划、项目盈利预测等内容,项目人员表达能力不足,缺乏沟通能力,无法抓住投资商关注的项目要点,最终导致原本极有潜力和商业价值的项目,不被投资商所接受,项目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另外,无法吸引投资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项目科技含量过分的重视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多数受到的教育具备很高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项目选择阶段,过度关注项目技术的科学性、先进程度,盲目认为科学含量高就代表项目质量优异,进而忽略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出现项目研发过度现象。即项目本身研发出的产品,其科学度已经远超于市场对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的需求,最终造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在这种情形下,即使项目的创意再好,在与实际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下,也不会吸引投资商对项目进行资金注入。这一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对科技含量、科学性过分重视之外,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调研也是一项重要驱动因素[3]。
当代高校学生在创业期间,最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团队成员是否具备稳定性,多数创业团队原本富有创业激情,同时其创业项目也具备一定价值,但是最后结果却依然是项目夭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业团队的延续性不足,而延续性不足要由以下两点因素导致。
(1)在团队进行创业中,还会因利益冲突、意见冲突导致团队解散现象,每一个创业团队的队员都渴望自身对创业的投入可以得到回报,并且希望自己的意见可以被团队采纳,而多数创业团队一旦在成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意见冲突时,部分成员将个人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或是不采纳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一类成员就会率先脱离创业团队,甚至是破坏创业团队。
(2)创业团队的主体是刚毕业或是未毕业的高校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因其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经常会在原本就缺乏资源的情况下造成创业资源浪费,不懂得如何对创业资源进善用、经营,一旦创业资源耗尽,一切理想和热情都将消失殆尽,项目直接面临能否生存的问题。
多数在校学生也是因为这两点因素,在萌生创业理想之际却望而却步[4]。
对于高校学生创业项目与实际的国家产业发展、社会经济不符的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高校学生对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关注度提高。在高校学生创业期间,国家的政策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若想使高校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思维,其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政府出台的创业相关文件,从而使高校学生在创业阶段牢牢把握住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不是以对社会简单的感性认知进行创新创业。例如高校学生在萌发创业想法之际,就应充分关注、了解国家相继颁布的政策和支出的产业方向,如“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物联网”等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关键词汇,这些词汇可使大学生充分迸发出创业的灵感,最重要的是会使大学生提出的创意与国家产业的发展趋势、社会的经济趋势相互符合,从而以这些政策、产业作为创新创业的方向指引,并逐渐养成创新创业的先进思维[5]。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课程中,对于学科的穿插以及内容的选择,仍旧处于探索的道路中,因此仍存在着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实践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不稳定、专业素质不过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导致学生在创业阶段其相关知识储备严重缺失的原因。针对此类问题,高校可通过校方领导组织、师资团队配合,建立创业教育学院,并根据高校学生创业阶段所需的知识,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的穿插,如增加财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相关的税法、企业法课程等等,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另外,为了使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力量更强,更加合理,校方可有目的地在社会上、企业中聘请创业经验、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专家担任高校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为开启创业理想的高校学生传授相关经验,通过案例进行强化教育。同时对还未开启创业理想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培养出创新创业的思维,开启创业理想的大门,积极投身参与到创业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活动中,高校应大力推动、鼓励教师也参与到大创业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创业中去。因当代高校学生普遍具备着较强的独立性,同时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在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期间,负责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教师,可以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学生为主体的创业中,并在创业初始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引,引导学生明确创业项目的方向以及指引学生开展创业过程中的必要工作,如市场调研、竞争对手调研等等,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将必要的活动全部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创业团队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将创业团队中成员的独立性很好的平衡,当团队成员发生意见不统一或是创业事宜产生摩擦时,创业指导教师就可以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化解摩擦和矛盾,协助将进行意见统一,如此便可大幅度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6]。
为确保推动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投身大众创业时代的潮流中,首先校方应以高校自身作为主体,建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在高校学生投入创业之际,实行立项审批制度,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具备科研能力以及品学兼优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创新实验计划经费,从而大幅度降低高校学生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同时,校方应积极承担部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众筹的责任,利用校方的资源帮助创业高校学生引入民间资本,或是聘请富有经验的融资专家来弥补高校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协助学生以BOT融资、转让经营权的手段进行项目融资,确保学生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融入资金推动创业项目的开展。
在协助高校创新创业团队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校方应主动向政府申请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来推动高校学生创业,并申请政府为高校学生的创业行为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使高校学生创业融资的环境更为宽松,例如可多所高校联名申请政府适当将高校学创业企业的审批条件放宽,并将审批程序适当简化,对注册资本的上缴标准和时限适当放宽[7]。
高校学生在大众创业背景下积极参与创业时,许多原本具有潜在发展价值的项目,最后往往因为创业团队缺乏对项目的包装能力,导致创业团队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无法改变项目夭折的情况。针对该情况,校方应将学校历届毕业、并且事业有成、已经创业成功的校友联合到当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定期针对高校创业学生组织“校友创业辅导课”,在课堂上让已经创业成功的校友通过多个方面对创业中的高校学生加以辅导,即剖析国家政策、介绍创业政策,分析创业中的各项利弊因素、分享校友自身创业经历以及如何打造创意项目五个方面,通过该辅导课程使正在创业途中的高校学生充分汲取创业经验,学会如何与投资商进行沟通,如何通过对项目的打造,时期更加吸引投资商的目光,从而确保有创意、有潜力的项目可以找到合理的资金来源,使创业活动获得长远的发展[8]。
同时,针对高校学生创业过分注重科技含量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辅导团的成员可根据自身的创业经验、企业运营经验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引导高校学生了解市场实际需求,并为创业团队指明调研方向,使创业团队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明确认知,从而能够以实际的社会需求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出发点,使项目的科学性、科技含量迎合当代社会经济趋势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趋势,较容易地形成产业化。
为了确保高校学生创业团队的延续性,校方应指导有创业志向的高校学生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团队,就意见和利益产生分歧的问题,其主要问题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对自身的定位认知不足,缺乏团队意识。因此,除了教师参与创业,在过程中对学生间的各种分歧进行化解外,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团队结构,使各种影响延续性的分歧问题在其内部可以自行化解,才是确保创新创业团队持续性的关键因素。要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团队,首先创业教育导师需要让创业团队内的成员明确自身的定位,使团队成员清楚认识自我,在创业团队产生利益时,根据其各自的定位以及付出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经过调查,可归纳出高校学生创业团队分为7个角色,即:团队主导者;创新者;创业监察者;执行者;知识者;资源调查者和协调者。当然,一个创业团队未必存在7人,或许是由3~6个人组成,因此会出现一人兼职扮演多项角色,因此,为有效避免利益、决策意见的冲突,成员之间的角色定位分工、性格互补十分重要[9]。
在团队中规划这7种角色期间,创业教育导师需要对每个角色的人员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以确保创新创业团队结构的合理性,对主导者角色要求该学生处事冷静,具有制定团队目标的能力,可以列出工作的优先次序抗压能力强,并且可以服众,以德服人。对创业团队创新者的要求为勇于创新,拥有较高的智慧和活跃的思维。创业监察者需要善于评核、监察团队的表现,处事要精明、严格。执行者作为创业团队的办事人,要求其具备较强工作效率。知识者是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的提供者,要求其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的经验,并可以引导其他全员的奋斗方向。资源调查者须具备一定的求知欲,并致力于建立创新创业团队与外部的联系,同时要善于推动其他队员。协调者,即当团队内其他角色发生利益或是决策意见的冲突时,进行协助沟通,从而化解矛盾,同时在创业过程中时刻注意其他团队成员的情绪,合理保障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10]。
作为“大众创业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推动引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养成体系,可有效解决传统创业教育模式下进行创业所遇见的问题,如上文所述的创业项目方向与实际不符、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对项目包装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因此,为确保可以对高校学生培养出创新创业的先进思维,就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期间,加强创业学生对社会、政府政策的关注度,不断将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进行完善,建立健全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时推动教师参与学生创业。学校在大力帮助创业团队进行资金引入的同时,还应聘请专家团队对学生进行辅导,进而使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推动创业项目发展。
[1]瞿晓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41-47.
[2]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91-94.
[3]刘萌.众创时代萌生的高效学生创新创业档案[J].档案与建设,2016(10):80-82.
[4]刘子英,刘斯妤,孙宇飞,等.基于创业实践的高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6):223-225.
[5]宋晓宇,王成科.高校高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31-33.
[6]王凤成,韩新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效学生创业回炉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82-84.
[7]宋志荣.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探析[J].江苏高教,2017(8):81-83.
[8]钱江飞.我国高效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28-29.
[9]赖泽源.当代高效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3):72-73.
[10]邹建良.探索高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