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微时代下新闻评论

2018-03-29 03:45杨哲贤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议题传统媒体意见

杨哲贤

随着时代的发展,便捷性与时效性成为受众选择传播工具的首要标准,而微信、微博能够满足大众的便捷性和时效性需求逐渐成为继传统媒体和网站之后的两大新闻传播工具,微时代也应运而生。在这样一个以短小精练为传播特点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猛,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内容也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且更具冲击力。微时代下的新闻评论是全民共同参与的新型新闻评论方式,不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以及专业的新闻评论员,而更多地成为公众行使表达权的声音广场。同时在微时代下,新闻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新闻竞争也愈发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需要从“买新闻”转变为“卖观点”[1]。微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与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因此微时代下的新闻评论需要更加有效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和原创性需求。

一、意见表达渠道和方式趋向多元化,观点呈现碎片化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不再只依赖于传统媒体,而是开始转战于网络新媒体平台。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主的新闻社交媒体正以其低门槛吸引着更多的用户发表新闻评论,此外还有大量的论坛、社区等侧重点各有不同的新闻门户也悄然崛起。多元化的意见表达渠道拓宽了新闻评论的来源渠道,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首要选择,彻底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独占新闻领域的局面,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社会大众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便利条件,最终更加有效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和原创性需求。

微时代下的新闻评论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固有的刻板印象,演变出多种语言风格与特点,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的意见表达方式层出不穷。随着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流行趋势演变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于是新闻评论不再仅限与传统的评论文章,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包、一段视频。除了基本的文字表达方式,漫画、打油诗、歌曲改编,以及其他个性化的影音表现形式也被运用到网络意见表达之中。[2]与此同时,诸如“打call体”“佛系”“freestyle”等新兴网络热词不断涌现,成为网友们热衷的表达方式。这些热词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众社会生活现状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问题,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所以当这些“热词”和“网络文体”在新闻评论中应用就会相对以往更加“接地气”,更能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得到更多网友的关注与反馈。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新兴词汇也开始出现在传统媒体及其网站上,如人民网文章《“数字工匠”被市场打CALL 像素种籽学员毕业即就业》、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等,因标题中出现了网络高频热词而颇受关注。

但是我们仍要看到,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相比,由于微时代的媒介特性以及字数限制,微信、微博等媒介上的言论大多是直抒观点,由于字数的限制使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和论据无法得到详细的展开,这就使得微博言论在观点的说服力上明显削弱。为此,许多博主会将发表的新闻评论“化整为零”,把对同一事件或问题的议论拆分为多篇微博逐一上传。但微博上海量信息的即时发布,很可能将博主用以表达各个分论点的博文“冲散”,使观点进一步被碎片化。

二、意见表达群体广泛,互动性更加突出

微时代中新闻评论不再以传统媒体为主要的表达舞台,而是选择自由度更高、交互性更强且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网络传播,意见表达群体也从之前的单向传播所必需的专业化精英人士转向了双向传播的社会大众。由此可见,话语权不再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新闻评论的主体趋向于多元化。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网络媒体都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对自由的言论表达平台以及包容的思想融合空间,使得传统的“精英—草根”的单向传播模式被“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所取代,每个人都能在接受意见的同时能够通过传播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成为传播者。这正展现了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3]

微时代下,不仅仅是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等各专业精英人群可以开设评论专栏,广大“草根”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以及各种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部分评论进行转载和点评。互联网给予每个人平等的表达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行使表达权,话语权也逐渐由知识精英转向普通公众甚至是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手中,使得他们也能够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相对于精英阶层来说,他们确实在信源以及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劣势,但是他们能够通过发表原创文章、评论或转发等方式来表达个人意见和情感态度,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网络传播也开始由“信息共享”向“思想共享”转变。但是由于意见表达群体逐渐转向大众化,部分网民由于自身的素质或者个人诉求等原因,针对新闻事件并不能如传统新闻评论那样客观公正地进行意见表达,甚至在某个热点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群体性的网络围观,这些网民通常以匿名或“马甲”的形式在网络中针对一些人或事件展开非理性的评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带有攻击性或误导性,在网络用语中称其为“键盘侠”。例如在“榆林产妇坠楼事件”的几次反转中,网友在微博中对当前医疗制度和人文关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先后对医院和产妇家属进行非理性的声讨谩骂和无端猜测,并且仅根据一些照片和部分文字就进行各种情绪化的价值判断,最终呈现出一种聚集性传播的态势。

尽管新媒介技术使得媒介平等权更近了一步,但是精英仍然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借助其影响力、专业性以及知名度能够在网络上有更多机会和渠道来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引导公众对新闻评论的看法以及舆论的走向。

三、切实做好把关人,与传统媒体互设议题

通常传统媒体担任着把关人的角色,通过专业性的筛选来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媒体掌握着话语权进行议题设置,而大众则无法享有充分的话语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自由度正日渐增强,公众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的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这让公众相较之前拥有更为便捷和充分的话语权。最近几年,每次国内外发生大事,媒体几乎都会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从而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传播和激烈的讨论,久而久之便形成言论的“自由市场”。

根据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诺埃尔·诺依曼的假设,“意见气候”的形成与以下三个条件有关:多数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2]一般来说,社会议题首先是由传统媒体的原创性报道或者大众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发表的事实性信息提供潜在议题,接着引起网友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发表原创性帖子和评论、转发或者点赞等传播行为使得网络舆论迅速升温并通过议题筛选,之后传统媒体对这系列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或者新闻评论强化议程设置。最后通过设置议程,社会舆论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舆论的形成是由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整个社会热点议题形成的过程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作用互设议题。网络媒体平台在议题整合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则充分发挥公信力以及专业优势参与议程设置并引导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微时代的自由度较高,所以网络议题涉及的范围相对更为广泛,从国内外各种热点事件到民众琐碎小事都能够成为受众热议的议题,然而作为把关人的传统媒体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网络议题的最初形成都是以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引发热议后,网友通过这些事件展开讨论、阐述观点并发掘出这些焦点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和公众期盼,从而引起公众对这类社会矛盾的更大程度的关注并讨论。一些原生网络议题经过不断的讨论以及关注度的提高,会衍生出许多次生话题,如“魏则西”事件到由此引发的“莆田系医院”以及百度的“广告门”,这起由魏则西在知乎网上记录自己求医经历的帖子引发的热议事件,产生了后续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更加激化了一直以来恶劣的医患关系。不仅传统新闻评论的表达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传统新闻评论在新媒体时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新媒体言论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公民权利、表达利益诉求,乃至宣泄不满和负面情绪的重要出口。

四、提升公民媒介话语权,加强自我净化

微时代下,网络空间由于其存储量大、覆盖面广又具有匿名性、虚拟性,为受众的自由发言提供了广阔平台,使得多种语言得以并存,汇聚了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融合,逐渐成为弥尔顿所提出的“思想与意见的自由市场”。但是,在这样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网民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意见,但是网络公共领域中时常会存在挟带着各种负面情绪的非理性语言,以致在某些话题上“不理性网民利用谩骂或极端语言攫取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如之前引发网友热议的“范冰冰被驱离华师”事件中,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网友中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挺冰冰和挺华师两种声音针锋相对,数天之间就引发了网友大范围的激烈讨论,生动诠释了“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因此一旦虚假信息出现,网友的转发或者评论可以同步进行,不同的言论也会随之出现,可是即使没有人在第一时间戳穿虚假信息,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发布正面信息的行列,虚假信息最后会不攻自破,而网络环境也会达到自我净化的目的。另外,网络中有专门辟谣的官方微博,这些官方微博及时公布虚假信息,使虚假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微信自带“投诉举报”功能,一旦网友发现虚假、暴力等信息,可以通过这一功能通知管理员立即删除该消息。[4]尽管网络环境具有自我净化功能,可以有效地避免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但是在实现哈贝马斯最初提出的“公共领域”批判、理性的政治性功能方面同样存在着困难。一方面,网络中有部分网民无法客观公正地分析新闻事件或网络话题,针对网络舆论常常会进行非理性的判断甚至会借助网络宣泄负面情绪,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持久性力量。另一方面,根据匿名性原理,网民在网络中处于匿名状态,使得网民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获得心理安全感,其责任感和约束力相对减弱,更容易盲目跟随积聚的群体意见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行为言论。此外,网络言论还能通过“滚雪球”效应来聚集放大舆论,最终出现新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在新媒体平台上使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使“真理通过自我修正战胜谬误”,不仅需要通过整合传统媒体的评论形成多元化观点,还有待于公众媒介素养和公民素养的提升。

五、与传统媒体相互监督,担当社会守望者

微时代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能仅仅只局限在自己表达意见上,更应该成为舆论意见的整合者,成为整个社会舆论的引领者。随着数据碎片化的不断积累,现代新闻评论者更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在意见发布和传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公共道德意识,避免让自己陷入当今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闻评论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延展面越来越大,给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我们要明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新媒体对讯息的快捷传播,更符合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所以纸媒要扩展报道的影响力,离不开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同样离不开传统媒体,无论是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供给,还是在公信力上,它都严重依赖传统媒体”。[5]所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作用加强互动,在选择议题时应具备更强的专业精神和理性精神,不能停留于对网络热点的追逐,而是要肩负起社会守望者的责任,谨防在庞杂的网络舆论中迷失,忽视那些对社会进步影响更大、更加重要的社会议题的设置与关注。

[1]刘雪伟.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与互动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16-23.

[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的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陈旭.微时代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探究[J].新闻知识,2017(6):37-39.

[5]曹林.当网媒跟屁虫,传统媒体只有死路一条[N].中国青年报,2012-10-24(002).

猜你喜欢
议题传统媒体意见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评“小创”,送好礼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