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方
2016年11月30日上午,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火爆了全网络,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或是在其他的自媒体,大众相继转载,传递爱心。文章由深圳某杂志社主编罗尔所写,罗一笑是其5岁女儿,患有白血病。女儿的病重,让文笔甚好的父亲选择以“卖文”筹款,网友每多转发一次这篇文章,笑笑的治疗费就多增一元。然而意外的是,转文事件不过一上午,便有网友称此事为商业公司的营销炒作,是一种宣传手法,网友转文的善意之举被恶意的商业利用,网友还说罗尔身为杂志社主编,在深圳和东莞均有房产,并不是承担不起其女笑笑的医疗费用。且罗一笑的医疗费并不像文中所说的那般高额,随即此事引发热议。
2016年11月30日上午,由一个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引发了一阵热议。该文作者是深圳某杂志社主编,名叫罗尔。2016年9月8日,罗尔的女儿罗一笑被查出白血病,他开始在自己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记录女儿与白血病“战斗”的点滴。此文一发,便立即引发全民关注,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很感动,并按文章所说转发。在转发的留言中,像这种“这是对女儿最深情地挽留,朋友们,转发起来,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给这位父亲为留住白血病女儿而助力”热情的评论,随处可见。于是,有网友戏称,11月30日早上的朋友圈都被“感动”承包。
11月30日上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在朋友圈转发超过200多万,然而,此时有网友爆料此文乃是商业营销炒作,称罗尔身为杂志社主编,在深圳和东莞均有房产,并不是承担不起其女笑笑的医疗费用。且罗一笑的医疗费并不像文中所说的那般高额,于是舆论反转——“这是欺骗,消费爱心的行为”“我们需要真相,我们需要真情”“这简直就是可耻的行为”。一瞬间,质疑的,批评的,围观的,谩骂的,在网上撕成一片。
从上午满屏的感动到中午满屏的质疑,罗一笑事件的网络舆论反转不到5个小时,著名记者曹林曾评论道:大众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个情绪的发泄者,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最后急哄哄地求真相。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传播者,信息泛滥已数见不鲜,受众似乎已经习惯了来自自媒体时代媒体的狂轰滥炸,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去主动辨认甄选信息内容真伪。在国内,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是,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①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52-60页。。罗一笑事件中大众舆论反转行为,从各个角度显示了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针对罗一笑事件,著名记者曹林曾表示,在公共信息传播中,尤其是以私人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传播的信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应该多一些耐心,等待信息沉淀,如若不加判断地行动,很有可能对涉事几方都会造成伤害,也会给受众传递不实信息,让受众难以感知事实真相。罗一笑舆论反转事件给大众传递了一个信息,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在公众媒介素养中,面对大众传媒流通的众多信息,受众的甄别判断至关重要。
我国自传媒机制建立以来,传统媒体就占据着核心地位,由于技术的阻碍、政府的管控,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一直都是自下而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早期的公共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一般由专业的传媒机构进行,其流通也有着非常严格的逐级审查机制,且进入大众视野的信息,都是经过传媒机构认真仔细的筛选与编辑的,信息经过层层把关,它的正确性与真实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因此,在这样一种信息传播中,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形成了不用耐心等待、照单全收的信息接收习惯。
随着技术的新发展,自媒体时代来临,技术的阻碍被打破,受众与受众成为信息传播中的基本构成元素,他们构成了一张传播网络,构成了一个个信息传播点和信息接收点。受众与受众的这种媒介互动,使网络形成了一个无限延伸的虚拟空间,信息在其中传播,又把受众与信息捆绑为一体,媒体趋向于个人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越来越个人化的虚拟空间中,大众的言行举止则少了约束,逃离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大众第一次张扬和释放了自我个性,强调无限放大个人主观情感。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可以发声,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信息传播者实现信息共享,而受众通过自媒体的互动又创造了新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难以辨别。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播带有很强的商业目的,网络推手很容易利用自媒体制造话题,而罗一笑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是通过罗尔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而发出,受众在接收这一信息时,如果有考虑到微信个人公众号的信息传播特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接收这一信息,全面地思考关于文章所涉及的各项信息,然后再去采取行动,那么网络的反转言论就不会那么激烈。
当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没有提升到与媒介传播环境相匹配的时候,媒介认知阶段的“望闻问切”十分重要。面对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耐心等待和观察而不是急着行动,经过时间的沉淀,信息或许能得以还原,实现它真正的功能,而受众在此之后进行的信息选择以及表态才能使信息的本来面目浮出水面,信息的传播环境更为科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旨在观察、质疑,然后再进行判断,面对现如今的海量信息,公众也需要“望闻问切”后,再做判断与选择。
当今是一个消费至上的新传播时代,在消费文化的浸染之下,公众对于媒介信息的消费已不再满足于信息的简单获得,它被增添了许多复杂的内涵。在罗一笑事件中,这一信息的传播就包含了巨大的商业营销。而公众在接收这一信息时,由于缺乏理性质疑,不加判断地盲目采取行动,才会导致后面公众“急哄哄求真相”,在网上撕成一片的混乱景象。
自传媒时代下,信息传播平台具有匿名特征,这样一种特征使得公众在传播信息时,缺乏一定的责任道德感,为了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经常会夸大某些事实,如在《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中,就含有“重症室的费用,每天含有上万块”“我们根本花不起这个钱”等夸大信息,在标题为王的文字时代,网络自媒体充分利用标题的戏谑性,在微信朋友圈,常常会出现如“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后一生平安”等文章,尤其是部分网络水军,为了关注度,为了影响力,而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往往是没有经过核实与审查的信息,公众传播也带有即时、即兴的特点,受众的主观性非常强,对于一些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情绪化、群嘲化,常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且自媒体的传播机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情绪化、主观化。尤其是在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这种情绪化的群嘲状态特别明显。“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在人们意料之外,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并且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媒介的高度关注。”①段京肃、杜俊飞:《媒介素养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丹·吉尔默在提出“自媒体”的概念时,就曾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
微信现如今已经成为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公众对于很多信息的了解都来源于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介,其具有很强的链接性,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维系社交,逐渐形成了一个个连接属性相对较强的朋友圈。由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介所具有的特点,它使得处于群组中的公众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使得微信中的信息传播会产生更加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罗一笑事件的传播也是借助的微信这一平台。“还有50年地球要灭亡了”“×××要破产了,他最后的五句忠告”类似这样的信息经常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而由于公众所处社群产生的轻信和盲从往往会对信息不加思考和辨别,盲目的转发和评论,导致这类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最为广泛”②余秀才:《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6页。。
当新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公众媒介素养的储备的时候,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就会凸显。而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公众对于现有媒介上传播的信息尤其是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信息的理解辨别能力、批判能力较差。那么在现阶段,对于媒介的解构,理性地质疑其传播内容就刻不容缓。
我国的媒体,一开始是为国家服务的,因此传统媒体最早是在严格的管理之下的,而大数据环境下的自媒体则是在体制规范之外发展起来的,这样一种媒介形式,使其更具商业性。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交APP,如微信、微博、贴吧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些以点击率求生存的社交媒介,他们都以获得更多流量为目标,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很多公众号为了扩大其传播力,不惜通过过度营销、诱惑分享、低俗内容、故意欺诈等手段吸引关注。
在罗一笑事件中,罗尔在其私人微信公众号里发布的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先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查与核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缺乏“把关人”的把关,而像类似的事件,甚至比罗一笑事件更不实、更夸张的消息,在自媒体传播平台上时有发生。新世纪以来,自媒体得到了广泛发展,其传播力相对于传统媒介不容小觑,更有超越的趋势。而受众在大数据时代,对媒介内容的生产环节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主动性,参与度越来越高,活跃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对信息文本的生产环节产生了重要影响,用户充当了一部分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开始介入到媒介体系内容的建构之中。自媒体的开放性和强大的互动性吸引和汇聚了众多网友,个性化的时代需要个性化的内容,因此许多受众也乐见其成,纷纷参与其中,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非实名制的身份隐匿也让网友更为肆无忌惮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构建自己的信息传播,这其中不乏浑水摸鱼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在我国,传媒立法相对滞后,在网络上,即使有些不实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出现,除非涉事人提起诉讼,否则将进入不了法律程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网络诽谤属于自诉案件的范畴,如若当事人要提起诉讼,也要自己举证,但大部分人并不懂这些法律程序,这种现状导致我国网络环境并不怎么乐观。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革使公共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技术准入的低门槛和公众的草根性带来了传播权力的下放与分散。技术发展拓展公众个体的传播力,但众多信息混乱事件表明,公众并没有具备使用这种权力的媒介素养,大众传播时代建立起来的传播秩序、传播伦理、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已难以保障公共信息的正常有序传播,建立与新媒体逻辑相适应的媒介素养已迫在眉睫。而有关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媒介素养理论相较于传播学学科中其他的理论,其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较有限。媒介素养的培育在我国长期以来也大多属于纸上谈兵一类。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5]罗以澄,詹绪武.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和素养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36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