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忠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类组织和单位面临调整,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改变,即市场经济在存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进而转向发展的层次和质量,经济转型的概念随之提出。经济转型的改革方向涉及到事业单位内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冲击。事业单位是我国的非经济组织单位,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及群众的某些生活生产需要,这在本质上同企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区别。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与传统市场经济的盈利性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改革成为现实所需。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事业单位的多元化改革,即对于符合市场化运作条件,向市场化转型,而对于不符合市场化运作条件,主要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向行政化转型。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改革的推进,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发展优势,实现运转的高效率。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业务复杂性、风险存续性及监管渗透性等特点,但随着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在管理制度、内控意识及风险防范等层面进行优化完善。
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其无法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运营,即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以支撑组织的运营,从这个层面来说,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来源多来自于上级财政部门的拨款或者本级财政部门的补助。行政管理色彩的加重意味着市场运作机制的弱化,导致单位内部负责人及员工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单位内部负责人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即项目资金的投入不是按照经济性的原则进行决策,而是按照社会效益性和综合收益的标准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往往造成资金投入的不合理性,也会进一步加重腐败和潜在损失风险。此外,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多具有编制,岗位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很难取得实效。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看作是随意性的,因而缺乏对此项工作的足够重视,另外,不能有效了解国家关于其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无法达到规范性、效益性的要求,极易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行为。
与企业等生产组织形式相比,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具有其相对特殊性。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满足投资者的获益需求,往往会比较注重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如钱账分离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等。事业单位的非获益性特征和财政扶持政策等造成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滞后、执行不足,无法发挥财务管理在规范事业单位运营,促进其稳健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事业单位由于其业务相对简单,出纳、会计往往由同一人兼任,这种方式极易造成资金损失风险。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性还表现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层面,与企业等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规制相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其组织形式的和财务处理方式的变革,事业单位发生了角色性转变,部分由公益性组织单位发展为获益性经济单位,这部分可参照企业的财务管理法律规范,部分则由公益性组织单位转变为行政性政府单位,这部分可参照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法律规范。为此,事业单位要充分考虑财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发展性,从范围、层次和多样性上进行强化。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管理包括预算计划的制定、执行及反馈的过程。就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可控性不强,预算计划的制定往往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进而导致执行不力。具体来看,就预算计划的制定来说,事业单位对根据以前年度的数据制定某项目的支出预算计划,该预算计划没有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下支出的合理性,也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往往是单位负责人自主做出的预算评估,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就预算的执行来说,很多部门不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资源的分配和支出的确定,这就造成了执行不力或者难以贯彻的后果;就预算的反馈来说,事业单位的预算计划在有效制定的基础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一定期间的未来支出情况,但由于项目实施的变动性和复杂性,往往需要根据项目实施状况进行预算调整,而事业单位的监督审批手续并不严格,造成预算反馈机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多属于国有性质,而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可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指单位内部持有的、非流动性的资产形式,包括机器、设备等,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清查制度并不健全,即无法做到对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和监督,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不是被过度使用,就是使用性不足,造成国有资源浪费;流动性资产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以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等存在的资产形式,流动性资产原则上是为了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资金需求而设立的,但由于管理的落后性,往往造成流动性资产的滥用,如事业单位的某些财务人员不顾相关规定,随意提高持有的库存现金的数量,或出现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对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进行有效保护,进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需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引导财务管理新理念。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健化经营,必须从市场意识和财务理念两方面进行改善。具体来说,树立市场意识就是要求事业单位摆脱传统的体制性束缚,转而按照市场化模式开展运营与管理,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在提质增效方面的积极意义,将市场化机制引入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如项目推行招标制、劳务人员雇佣制等,这些市场化运营方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运作效率的同时,更能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成本,实现整体效益提升。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可以从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和财务人员层面进行分别概述,从事业单位整体层面来说,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就是要将封闭、零散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化为开放、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事业单位会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集合全面资源进行分配与使用,这种方式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益,而从财务人员层面上来说,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就是要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已有的、固化的观念进行优化,使之符合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并在项目实施的实际过程中,依据预算及目标对支出状况进行调整,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相匹配。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体制既包括制度规范层面,还包括法律规范层面。从制度规范层面上来说,要严格落实钱账分离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等,如出纳作为现金的管理主体,不能同时进行现金日记账的记录工作,而会计作为记账的责任主体,也不能单独接触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又如财务管理要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管下,同时财务部门又要规范自身的财务行为,对可能发生的项目支出进行预算分析,并及时纠正某些人员的不合理处理行为,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经济效益的稳定性。从法律规范层面上来说,事业单位要根据体制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财务管理的范围、方式、目的等,如制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等。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内控监管,重点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考核。内控监管,即通过规范化流程,保证事业单位的内控效力,具体来说,要落实会签制度,对传统的审批项目要经过单位负责人和与会人员的会签确认,而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支出,要实行集体决策,并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支出作出标准化限定,超支行为将得不到报销和抵扣。强化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和监督,就是要在预算计划的制定、执行及反馈环节做好相关工作,从预算计划的制定来说,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计划的制定要求单位领导人不仅要考虑以前年度的经验数据,还要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对该项目的支出计划作出有效量化,严格按照数据指标进行预算计划的制定工作;从预算执行来说,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调用,不允许随意变动预算数据,并且,会计、审计等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对预算执行不利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相应惩戒;就预算反馈来说,事业单位要及时根据预算计划的执行状况进行动态调节,并不断丰富预算反馈路径,使预算调整的作用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还需要合理管控单位内部资产,并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对内部资产的有效管控,需要事业单位加强核算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清查,并根据清查结果明确经济责任,以此作为评价单位领导人贡献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来说,事业单位通常以项目为支出载体,会产生大量的财务票据,这要求财务人员在会计处理过程中要严格票据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应注重提升风险意识,即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等方面强化应对能力,这要求财务部门及人员要加强对会计处理流程的全过程监控,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关键节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尤其是注重对资金支付过程的控制。此外,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与监察工作,对其经常性业务收支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及效益性审查,可以进一步降低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还能起到杜绝贪腐行为的作用。
[1]张文倩.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7(22).
[2]马帅.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J〕.中国市场,2017(33).
[3]周罕.论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创新管理〔J〕.企业导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