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使得话语传播的主体变得多元。在网络自媒体出现之前的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是通过专家、学者、教授等精英阶层通过一定媒介对大众进行单向传播,但是网络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精英群体的垄断地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传播环境下,普通大众掌握了信息的发布权、评论权,可以自由地进行意见表达。以微博、微信为例,用户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发布、评论、分享和转发。这样每个人都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突破了文本载体、节目时长、内容容量等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信息传播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空间的拓展而愈加丰富、庞杂。在互联网世界中,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当把全世界的计算机彼此相连时,会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并且储存着庞大的信息源,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而广泛传播。
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正是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信息爆炸性增长和话语海量性呈现。
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在自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多种反馈方式,同时反馈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方便。互联网技术所支撑的在线座谈、网络直播、电子邮件、微博、twitter等多种交互方式,完全可以满足大众的同步或异步交互的需求。比如,同样一则新闻,如果在网上发布,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发表自己的评论。而如果,新闻出现在电视上,即使观众对于这起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是也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电话或书信反馈。
自媒体环境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传统的单向的教育关系开始向交互发展。网络民众更多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内容,对内容提出看法与观点,并且彼此交流,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教育自觉。信息资源的获取是完全平等和开放的,教育者掌握的信息有时未必多于受教育者,甚至出现部分熟练使用自媒体的受教育者“反哺”教育者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你讲的他知道,你没讲的他也知道;你懂他也懂,你不懂他还懂”的错位现象。这种现象容易致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认识不到位,出现一叶障目、“半瓶水响叮当”的状况,甚至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状态,从而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受到时空限制,信息量过小、信息的覆盖面窄,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展开,还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但是,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话语内容具有碎片化、复合化等特征。简单零碎的话语内容虽然承载着用户即兴的思想与社会的关注,但碎片化、从众性的信息源很难拼凑出事件的真相和全貌。同时,一些自媒体人和营销号为了提高关注度,一味地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碎片化的虚假信息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这时候如果想拨乱反正、重正视听,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传统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掌握着话语霸权,教育者往往采取独白式、灌输式的方法向受教育者传输教育内容,而受教育者常常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根本没有观点与想法的宣泄之地。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话语交往方式一直在延续与发展,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教育者的话语霸权逐渐被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开始被重新分配。一方面,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声,主体意识增强,话语权也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人人发声,教育者权威性逐渐消解,甚至会对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造成冲击,事情有可能向着另一个极端发展。
正是由于在自媒体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说原来单向的、正面灌输为主的话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话语转换。而这种话语的转换涉及多个方面。
在自媒体环境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方式由单向灌输走向对话互动。首先,教育者要主动更新观念,摒弃以前高高在上的育人姿态,试着走进学生生活,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与互动,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话语场所。其次,教育者还要熟悉自媒体话语体系,掌握自媒体平台的运行机制与操作技巧,通过对新技术的使用和掌握,让教育过程呈现对话方式。
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求知欲旺盛、接受力强、标新立异,追求内容的新鲜感与个性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那些简单、枯燥,并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网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要了。虽然网络语言具有碎片性、不规范性等特征,有些网络语言甚至承载着社会群体的生活压力与不满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网络语言全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色彩,并且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网络上生动形象、积极健康的热门素材,努力寻求丰富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将晦涩难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受教育者的学习与内化。
虽然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面的灌输与引导,离不开思想政治话语的显性表达,但如果一直处于反复的、说教的、机械的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显性的话语表达,这样是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甚至会加剧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在加强显性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隐形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
要走进受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困扰,这种教育与帮助应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他们易于接受、减少逆反心理。并且通过暗示、共情等话语表达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深化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