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2018-03-29 02:01王秋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应用型

王秋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系统的政策指导。这项政策是在十九大之后首个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文件,也是产教融合第一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政策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当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不但已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变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提供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机制,扎实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切实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质量。

一、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与重要作用

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产教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的教育方式,是在基于分析、比较德国“双元式”、美国“CBE”、英国“三明治”式等众多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提炼总结形成的,也是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充分,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衔接不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应该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这样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发展的标准和岗位设置要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具有鲜明应用型特点的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将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资源与区域行业和企业各种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深度融合,使得产教双方各种优势资源形成相互转化、互相支撑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深层次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平台建设、师资队伍、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破解人才供需相脱节的困境,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定位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

1.办学定位不清晰。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提供主体,其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以应用型为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存在脱离自身特殊情况,将办学定位依照学术型、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来考量,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贪大求全、盲目拔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背离,使得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导致了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却是区域企业缺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尴尬情况。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由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比较模糊,必然会导致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的情况。尽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尚不够灵活、校企合作与资源整合不足等因素,造成部分学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不够、保障不力的问题。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依然不够,学校相关的学科优势尚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性建设较为不足。[3]

3.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灵活性,未建立起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对一些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缺少动态预警和退出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参照学术型高校安排课程,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较低。此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不够顺畅,有的学校实践课程主要是安排在第四学年,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实践课程的锻炼效果明显打折。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保守,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

4.应用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引进的新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虽然这部分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较高,但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并且大多数新教师都缺乏长时间的企业、行业工作背景。此外,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来看,有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存在重学历、重科研的问题,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师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实践培训,并且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较高实际操作水平的外聘企业师资比例较低。

5.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与企业在实验实训、科技研发、成果服务等多个层面建立起了一些平台,但是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平台建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是平台建设推进较为缓慢。无论是着眼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还是为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所搭建的创新创业、科技研发、学科建设等平台,其建设的速度依然与产教融合的要求有差距。其次是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学校与企业、行业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但是由于利益需求不同,很多合作也只局限在签订协议上,相关的合作意向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平台作用的发挥。

6.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方式没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行培养体系的变革,仅局限于校内进行评价,对于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评价的科学性有待增强。在校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理论课程主要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实践课则是依据考试成绩、实习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对于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这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缺少过程监控和考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以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抓手,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也是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难题的有效途径。

1.构建多元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主动与知名企业、行业龙头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二是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通过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中心组织中短期就业和人才预备培训、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向合作企业考核推荐毕业生等,构建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人才提升平台。三是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依托产教融合对接平台,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进实践实训课程,将项目实施变成企业课程内容。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并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与企业产品技术更新的同步发展,实现产教研深度融合。联合培训企业员工,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进行技术管理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对需要进行学历提升的企业员工给予学历继续教育提升服务,提高企业员工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

2.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是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邀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方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对接平台试行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包括政府官员、行业企业专家、专业知名学者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审议制度。其次是建设融产学研一体的课程衔接体系。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和企业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对接,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类型与行业实际相匹配,通过模块化的设置构成专业方向组合领域选择的多元化,为学生未来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提供可能。共同开发在线课程资源。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和一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编制与讲授,推动校企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在线知识支持和在线教学监测。实施结合项目实践的课程教学。营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环境,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企业专家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共同解决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共同对学生专业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进行分解,针对需要设置相应的、企业可实施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通过多个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短学时、微学分课程学习累积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4]

3.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有计划选送教师到地方、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产业教授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顶岗进入教学岗位,全面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实行一定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4.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完善合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牵头,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组建由学校、合作企事业单位、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协调小组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工作。其次是加大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的经费支持,建立与项目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经费保障制度,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试点专业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成效的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学校要积极创新经费支持方式,吸引社会投入,主动探索学校和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的支持,使得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再次是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督导评估机制。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法制定评价标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入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对校企合作成果实施评价鉴定、进行奖惩激励。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评估,强化对专业和产业的结合程度、实验实训实习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比重和质量、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制定学校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教融合运行情况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实施学院产教融合质量年度报告制,落实第三方督导报告公布制,将内外部质量报告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