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明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而最早从新闻教育的角度进行媒介融合实践的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学院的麦克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融合不同媒介平台来传播新闻,以试图赚取更多利润;二是融合不同的报道方式制作新闻产品,以追求最佳传播效果;三是确立了受众与媒介之间新的社会关系,方便受众参与媒体的议程设置。[1]媒介融合在计算机、数字、网络等多种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以递进式、立体化的方式在改变整个传媒产业。受众在转变传统媒介接受方式的同时,也被媒介融合的趋势所牵引,从信息获取到社交沟通,再到消费方式、认知结构,一切都随之发生了变革。可见,这一场源自媒介的融合风潮实际上已产生了超越媒介本身的社会效应,必将会带来具有颠覆性的社会变革。
反观媒介自身,由于媒介融合,传统的传媒行业及其固有边界都被打破,这不仅是媒介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更会深层次引发制度、组织及传播方式的创新。新闻游戏、数据新闻、视频新闻等都是这一融合变革的产物。新闻行业要摒弃以往“自产自销”的封闭理念,勇于尝试新的生产模式,在多平台、多渠道、融合产品的合力打造中赢得用户对新闻兴趣的增长。
其实,这种媒介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介与新兴的网络媒介等传播通道的有机结合,也是新闻理念、传播模式与传媒组织的融合。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也给高校的新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媒介生态的改变和新型生产模式的出现,新闻人才是核心和重点。从现今的发展来看,新闻专业人才大多还是通过高等学校的正规教学来培养的,因此,造就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并具有融媒体素养的全能记者就成为新闻传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体任务。
对于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专业需要的人才,国内学者较早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曾到美国访学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了美国成功的融合案例基础上,提出新闻传播需要的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2]高层次管理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经历长时间媒体工作实践的磨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养全能型记者是现阶段新闻教育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但现实中教育与业界的融合趋势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一,新闻传播专业招生规模过于庞大,师生比例失调,学生的培养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了新闻教育与新闻行业之间的供需脱节。另一方面,新闻教育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学习阶段,集中在信息的采集、报道的写作、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等基本生产过程的讲授上。虽然,学生也进行相应的实习和实践操作,但是,短暂的实习效果有限,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并且,经典学院派的教学,从模式、方法到师资配备都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很多教师没有任何从事一线新闻报道的经验,而且教师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助推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业界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相互难以协调。
第二,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媒介属性和特点,他们是伴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成长的一代,生活中对网络等媒介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参与度。他们不愿意成为被动的听讲人,需要更为灵活、多样及自主的学习模式。同时,他们对媒介环境的深度参与决定其更倾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参与传播行为。因此,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多任务处理,用惯了网络获取资源的网络一代,都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
第三,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高校的新闻教学准备不足。媒介融合从提出至今,学界和业界已经给予了积极的反应,但是,新闻教学领域的探索和发展却显得比较滞后。其实,新闻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与业界有一定的滞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讲授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沉淀,业界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因此,课程教学和业界发展有一些不同步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的新闻教学与业界媒介融合的实践差距略大。当然,现实条件的限制是一个因素,比如一些院校不具备开展融合媒介教学的条件,也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储备。另外,新闻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如新闻游戏,这种实践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的难度也很大。这些都导致新闻教学与媒介实践的不同步。但是,高校新闻教学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新闻教育理念的问题,正视媒介融合的现状和趋势,思考新闻专业与背后经济基础及相关行业的关系,在传授专业技能同时,重视批判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育,如此才能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在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中说到的,“传媒大学生不是新闻技工”。[3]
从现今的发展趋势看,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新闻行业的主体力量。但是对于如何进行人才的培养,学者有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这样才能适应融合媒体的要求。另一种观点仍然坚持传统教育理念,认为以融合媒介为教学目的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不能培养出精通多媒介平台的人才,相反学生基础不扎实,甚至不如以往那般掌握任何一种媒体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在明确媒介融合对人才内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革新。
第一,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往的新闻教学针对新闻报道的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占比很高,采、写、编、评等方面都设有专门的课程。但是,在融媒体时代,是否需要把这些课程进行分类教学值得考虑。近十几年,国内媒介融合的探索较多,首先是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在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开始尝试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和实践。这对于从业者对多种不同媒介的掌握及对不同平台信息处理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为单一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还需要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切换,根据不同媒介的属性和传播特点,制作发布在不同平台的信息内容。这样,新闻教学中的业务课程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将课程整合,以媒介融合为前提进行教学,或者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融媒体新闻的制作,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的属性及新闻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及融合新闻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业务课程单独且割裂的方式,需要教师首先能具备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并对新闻制作流程及不同媒介平台的属性及传播方式都有充分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要对教学进行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及新闻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媒体素养的教师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并逐步树立进行融合新闻教学的理念。其次,引导教师对新闻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新变化、新理论保持敏锐的感知,及时对媒介融合的理论和技术变革进行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同时,鉴于对单一媒介的学术认知已无法满足融合环境的教学需求,教师也要打破学术壁垒,扩展自己的学术领域,提升综合媒介素养。另外,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业界接触的机会和条件。新闻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任教的,媒体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各高校也增加了一些实践导师,或者从业界引进先进人才以优化师资队伍,但是,仍然无法改变教师偏重学术理论而实践应用较弱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加大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或通过与业界的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教学人才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全媒体素养。
第三,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模式。新闻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有人说它“无学”,有人说它“杂学”,其实,这都是在说新闻学科知识结构的广博。它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还要知晓很多相关领域的知识,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在新闻实践中,对于自己长期报道的行业领域更要非常清楚和熟悉。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具有既专业又相对丰富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这种特定的知识结构要求高校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以新闻专业为基础的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平台。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三学年则选择一些与就业有关联的相关专业知识。或者在大二、大三学年在其他学科学生中招收新闻学院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能选择性地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兼顾,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也更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
但是,媒介融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数据新闻、动新闻、视频新闻、新闻游戏等新型媒介产品,都要求从业者对媒介技术、软件运用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基本的技能和认知。这就需要教学中对学科知识保持一个开放姿态,一方面学习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建构一定的哲学、伦理学思维框架,另一方面,学习一些软件制作、数据统计等知识,应对融合媒体的技术要求。
从传媒生态和就业需求市场来看,高校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并且供大于求,而业界真正需要的融媒体人才又非常稀缺。面对这一现实和挑战,新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和变革教育模式,从课程设置的调整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再到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提升教师的新媒介素养的软件与建设融媒体教学配备的硬件相结合的基础上,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从而为行业培养有针对性适应能力强的新闻人才,进一步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