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现状与进展
——基于CN K(I 1999~2017年)文献分析

2018-03-29 09:00邹振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文团体辅导

林 榕,邹振操

团体辅导(G rou p Counseling)即团体心理咨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美,90年代初传入我国。指通过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促使个体自省自新,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亦是利用团体力量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变不良行为的一条途径。[1]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在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在大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积极影响,所以,对国内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文献数据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CN K I)数据库,以“团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为篇名,并含“大学生”主题进行期刊类文献高级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9~2017年,经筛选,剔除非学术数据和重复文献,共获得516篇有效中文文献。

(一)发文量时间分布

1999~2017年团体辅导研究年发文总量及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的分布情况如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成果呈阶梯上升趋势。第一阶段(1999~2006年):萌芽期,年均发文量不足3篇;第二阶段(2007~2010年):快速发展期,年发文量以接近10篇的速度递增;第三阶段(2011~2016年):成熟期,年发文量经历短期瓶颈后连续3年实现突破,2016年达到峰值,77篇。然而,在此期间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并未随总发文量的增加而持续增长,部分年份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明显偏低,如,2014年仅占4.9%、2016年占6.5%。这一方面反映国内学者对于该研究领域关注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体研究质量仍有待提高。

图1 1999~2017年间团体辅导研究年发文总量及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分布

(二)文献来源分析

分析文献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现有研究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及深度。如表1所示,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的文献来源以教育学期刊为主,302篇,占总文献数量的58.5%;医学期刊90篇,占17.5%;心理学期刊10篇,占1.9%;其他期刊(如哲学、社会学期刊等)114篇,占22.1%。从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及占比情况看,心理学及医学期刊收录的文献质量相对较高,教育学期刊收录的文献基数虽大,但优质论文不多。这说明团体辅导在多数时候被定位成教育手段出现在教育学研究领域。在投稿选择上,相比教育学或其他期刊,研究者向医学或心理学期刊投稿时会更加慎重,对于论文质量把关也更加严格。学与管理学院(11篇)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8篇)。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发文数虽多,但多为独立发文,与其他单位合作程度不高;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单位均有一定的合作,合作面较广。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包括钱淼华(4篇)(天津师范大学)、韦志兆(4篇)(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此外,合作度较高的作者群体多来自同一单位或机构,如何亚慧与胡月均属大连理工大学。

表1 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的文献来源分布

图2 发文作者与单位共现混合图谱

(三)文献类型分析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第一类:理论性研究178篇,占34.5%,主要包括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现状的综述、作用与意义探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第二类:应用性研究276篇,占53.5%,包括团体辅导在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缓解其心理问题、调整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实效性分析,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第三类:综合性研究62篇,占12.0%,包括团体辅导模式的构建与改进、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创新,以及与课程体系融合效果的探究等,研究方法以实证思辨结合为主。

二、Cit espace可视化分析

(一)发文作者与单位图谱分析

图2为发文作者与单位共现混合图谱(由Cites p ace软件导出),图中作者之间、单位之间及作者与单位间的连线表示合作或隶属的关系。由图谱可知,节点数为47,连线数为43,网络密度为0.039,这表明国内进行团体辅导研究的群体比较分散且之间的合作性不强。发文量排名前两位的单位分别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

(二)共有关键词频次分析

文献中的共有关键词呈现频次与研究热度呈正相关,分析共有关键词呈现频次对于把握研究重点及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选文献共有关键词71个,累计呈现频次978次。由图3共有关键词图谱可知,呈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共有关键词中,心理健康(44次)、职业生涯规划(19次)、人际关系(19次)、人际交往(13次)、抑郁(7次)为团体辅导应用的热点领域;贫困大学生(13次)、大学新生(5次)为团体辅导重点关注对象;积极心理学(17次)为研究的理论前沿;班级团体辅导(8次)、团体处理(6次)、干预(5次)则为主要的团体辅导手段。

(三)聚类分析

对高频共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模板值(M odularit y,Q 值)为 0.76,处于 0~1区间,平均轮廓值(M ean S ilhouette,S值)为 0.94,大于0.3。依照标准,[2]本次聚类分析结果显著。如图4所示,研究热点领域包括8大类,其中,#0团体辅导、#1团体心理咨询、#2大学生及#4学生四类,因与本次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且涵盖面太广,故不展开细化分析。现以余下四类热点领域(#3人际关系、#5心理健康、#6自尊及#7职业生涯规划)为例进行详述,分析如下:

种类#3“人际关系”,由25篇文献构成,S值为0.91,关键词包括“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凝聚力”“辅导员”等,主要研究团体辅导在改善学生人际关系、[3]提高班级凝聚力方面的作用[4]以及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工作中的应用。[5]

种类#5“心理健康”,由13篇文献构成,S值为0.90,关键词包括“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情绪管理”等,主要研究团体辅导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7]

种类#6“自尊”,由8篇文献构成,S值为0.93,关键词包括“贫困大学生”“网络成瘾”等,主要研究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特定群体自尊水平的影响。[8]

种类#7“职业生涯规划”,由7篇文献构成,S值为0.95,关键词包括“方案设计”“心理素质”等,主要探讨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及效果。[9]

图4 高频共有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图3 共有关键词图谱

(四)研究热点演进

结合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5)及现有文献主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的方向及热点有明显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看,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新兴心理学,受关注程度最高,自2010年起共有29篇文献基于该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次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团体动力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等,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团体辅导模式构建与具体方案设计。

从团体辅导的对象选取看,多分布在各类高校,包括普通大学生及大学生特殊群体。其中,面向前者的团体辅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完善,包括大一新生(2005年)、贫困生(2006年)、少数民族学生(2006年)等;而面向后者的研究则以消除心理隐患、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研究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更强,包括网瘾学生(2007年)、受灾学生(2009年)、残疾学生(2011年)、失恋期女生(2014年)、手机成瘾倾向者及微信微博依赖者(2015年)等。

从团体辅导的应用情况看,涵盖范围明显增大。从最初应用于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水平(2000年)与人际交往能力(2001年),逐渐扩展到研究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2003年)、学业倦怠与考试焦虑的干预(2009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2009年)以及融入就业指导(2010年)与创业教育(2016年)等领域。简而言之,学者们对于团体辅导的研究已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这也充分说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易施行、高效的心理辅导形式。

从团体辅导的行进策略看,所采用模式、方案日趋完善多样,如与心理课程体系相结合(2003年)、以班级为载体设置团体辅导方案(2009年),引入绘画疗法(2008年)、叙事疗法(2012年)、戏剧疗法(2014年)、音乐疗法及舞动治疗(2016年)等,这些在实施后均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从团体辅导采用的评价体系看,已有文献中共出现20余种量表及多份问卷调查,其中排名前五的量表分别为:症状自评量表(35次)、自尊量表(14次)、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1次),抑郁自评量表(8次)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6次)。部分文献为提高结论的全面性和说服力,结合数种量表或问卷进行研究分析。量表的使用频次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领域的研究热度。

图5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三、问题与建议

(一)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第一,作为一种自主灵活的心理辅导形式,团体辅导非常依赖辅导者的专业素养以及科学合理的模式设置,而部分研究在此方面缺乏足够重视或有意进行了回避,辅导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方案设计模式化、缺乏针对性,进而影响到团体辅导效果。对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团体心理咨询师的经费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辅导者的专业素质、扩充专业人员队伍。第二,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团体辅导,试验对象样本往往偏少,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需进一步提升。第三,部分现有研究缺少对团体辅导对象的后续追踪,辅导效果缺少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对比。

(二)团体辅导的定位问题

随着团体辅导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团体辅导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等均有了交集,因此,准确的定位是客观认识团体辅导、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的前提。例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分强调团体辅导在心理层面的积极效果,却淡化对客观事实(如就业环境、市场需求等)的分析以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测评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但并未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应对或解决就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而在现有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中,理论性探讨居多,缺少将团体辅导应用于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证分析,对于如何平衡团体辅导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深入探讨。

(三)新时期研究面临的问题

第一,信息化社会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产生了新的影响,这要求团体辅导研究在试验对象的选取方面应具有更强的敏锐性,所采用测评体系(如量表、问卷调查等)的设计与完善须以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为前提,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第二,对于注重体验的团体辅导而言,新的时代产物(如新媒体)也将为团体辅导形式的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技术丰富团体辅导手段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第三,对于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普及化、常态化过程以及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缺乏系统探讨。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短短20年,团体辅导研究成果丰硕。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形式。通过对1999~2017年间国内大学生团体辅导CN K 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年发文量稳步提升,但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占比偏低;文献以教育学期刊见刊为主,医学期刊次之;文献类型的分布情况较为合理,以实证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应用性研究占比超过50%,其次为基于思辨的理论性研究。

第二,国内团体辅导研究群体比较分散,群体间缺少合作;研究热点领域包括利用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将其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辅导研究时代特征明显,如,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关注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等,此外,研究者在团体辅导应用范围与模式方案设置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2]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 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53.

[3]杨彩霞,王伟.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

[4]谢湘萍.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班级凝聚力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5]郭玉铸,王帅.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辅导员运用团体辅导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7]蔡珍珍,金铭,杨盼盼,赵阿勐.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9).

[8]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0(3).

[9]丁成,马智群,李晓燕.团体辅导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猜你喜欢
发文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