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彬,周 达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风潮席卷全国各地。高校是创业的主力军,成为创业风潮的先锋队。本文根据创业机会定义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分类,探讨其所需资源,以构建有利于项目发展的高校创业园创业生态。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应注意系统中各元素的关系。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刘林青认为,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应有机结合,根据高校的主要职能,校园内组织的创业活动、高校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这三要素相互作用是完善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严毛新从校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入手,阐述了学校创业教育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对接社会需求寻找突破口,创业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变动以适应所在地区产业集群导向,创业教学形式的载体应多样化以适应生态建构各元素,处理好创业教育校内局部小环境与校外大系统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回应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市场需求呈现出的要求,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创业活动。黄宾研究了我国各种类型创业项目聚集的平台,针对以高校运营为主的创业园区,他认为这些创业园主要是草根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创业者聚集、轻创业生态要素完善”。陈静认为,需要构建“内合外联”式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现有研究总体上更加重视高校创业生态中创业活动的主体及创业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研究,以及高校创业生态的“大环境”——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但是,这样的资源整合是宏观的,对于中观层面的高校资源如何整合,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给予不同的支持与引导并未有过详细的探讨。
根据创业机会识别概念,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创业项目,第一,创新的点子;第二,市场接受的可能性,其中包含了项目现有机会、是否具备转换价值的条件,特定市场的人群能否接受。据此,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按照其创新能力高低和市场容量大小分为4种类型(详见图1)。第一种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市场容量较大的创业项目,这属于优质创业项目,本文将其定义为A型创新型创业项目;第二种是创新不足,但符合现有的市场需求,具备生产的条件,且得到广大的消费者接受,具有较大市场容量的创业项目,本文将其定义为市场型创业项目;第三种类型是创新不足,市场尚未开发,或者需求未被发掘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不能够创造价值;第四种项目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但未能形成市场需求的项目,本文将此类项目定义为B型创新型创业项目,这类项目存在问题可能是资源未能充分整合,或市场对创新的技术或产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不高。识、训练创业技能,提升整体创业素质,同时,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图1 创业项目分类
笔者认为,高校创业园区的生态要素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来看,硬件方面,应该包含市场型创业园区所必须具备的空间场所、网络设施等所有要素,还应当加入高校所特有的实验室、科研设备;软件方面,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是专业的前沿和创新,可作为创新项目的核心,加之公共资金的投入、政策法规的支持,“双创”教育的普及,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的建设,各要素互动机制将形成创业项目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创业活动是复杂的过程和一种社会现象,创业生态要素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生态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Isenberg研究的结论是,创业生态系统包括政府政策、金融机构、创业文化、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法规6个要素领域(见图2)。Vogel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具备3个层次,分别是微观创业者、中观组织机构和宏观社区。其中,中观组织机构的相关环境因素包含了创业教育,宏观的创业生态环境是整合社会资源,以市场为主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各个要素都会向着资源优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是创业园区的运营主体,就其职能来说,应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即为对受教育主体进行基本的意识传授,挖掘其思维潜能;授业是为受教育主体提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解惑即引导受教育主体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迷惑。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成功率并不高,引导全体学生全心投入创业的浪潮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高校创业园区应根据高校的职能,立足于创业主体——学生,从创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创业意识,对其进行项目引导,不同类型的项目整合不同的资源,以创业园为依托,推动项目的发展与孵化。整体流程应从学生的创业意识入手,通过传授商业知
图2 创业生态系统六领域模型
高校创业园区的生态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包含了市场型创业园区所需具备的要素,而且根据校园的职能与特点加入了特有的要素,如校园里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科研专利、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有的人脉关系等等。为了更好地优化这些项目资源,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不同类型,资源的投入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创新型创业项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已论证的市场导向,项目来源于教师主导的科研成果或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因此,创业园应从新技术的转化入手,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痛点;此后借助校园实验室以及研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新技术的成形及其可行性的论证;中期在保护好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细分并定位市场;后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搭建投融资平台,将项目推向市场。A型创新型的项目起点较高,应以专业教授作为主导驱动项目的进程,完善市场的资源系统,充分利用与整合校园创业生态环境中各环节要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钢轨现场激光延寿系统”项目,就是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该项目基于激光复合强韧化和高效激光强化两大核心技术,突破现有钢轨强韧性匹配和传统激光加工速度的限制,率先将钢轨强化技术从实验室研究推向工程应用。通过解决钢轨磨损及置换问题,节省了每年更换钢轨高达100亿元的费用。
对B型创新型创业项目而言,除了遵循A型项目相同的步骤,运作前期还需要做好项目的市场概念普及,引导消费者了解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新技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哪些明确的利益点等。如,运动智能手环刚推出市面时并非是刚需产品,消费者不会急于接纳。但是,它为大家解决了了解自己运动情况的问题,深层次挖掘了消费者在运动与健康方面的需求,在加入“健康”这个概念后,产品就成为一款大众型产品。
市场型创业项目是大多数学生自主创业所选择的项目类型。此类项目的创新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属于创业但不创新。但这类项目注重对市场的精准定位与资源整合,本身具备强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对创业者的市场细分与定位的精确性要求较高。移动互联时代,此类项目更注重社群基础,创业园区的要素投入应侧重于创业导师引导创业者在项目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求,建立良好的社群圈和明确的渠道,为项目的开启奠定坚实基础。如,“侠侣亲子游”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型创业项目,其产品并没有鲜明的创新性,定位为亲子活动特卖平台,从市场上整合了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并非侠侣网自身设计与生产,却是对目标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侠侣联盟是专为亲子活动从业者打造的资源共享平台,为项目提供了特有的销售渠道,通过平台整合了渠道,使亲子游活动的组织商家具有了议价能力,同时,亲子游活动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目标消费者,以此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销售渠道系统,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软件+营销+平台”的移动电商新模式。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园创业生态的构建有利于创业项目更好地开展,同时也兼顾了高校科研设备的合理利用。
[1]刘林青.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19-26.
[2]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48-55.
[3]黄宾.创业生态要素、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中国四类草根创业平台的实证比较[J].技术经济,2016(7):90-96.
[4]陈静.“内合外联”式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