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豪斋
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中学 贵州黔南 558113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性。语文学科就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路,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生活化的教学就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朱永新先生在《享受教育》中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创造新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打开窗户,让多彩的社会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怎么走?张孝纯先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的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惟有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活语文”。我们可尝试从以下方面寻找与生活相通的教学切入点。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导致在解读文本上存在阅读障碍。例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自读课文,它的内容抽象枯燥,李大钊生活的动乱年代和现在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隔得太远,学生不熟悉也难深刻体会爱国之情,这都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非常重要。我们在教《艰难的国运与雄壮的国民》之时,可以这样利用情境导入:一开始播放庄严而雄壮的《国歌》,在课件上显示出五四时期中国人民那雄壮的精神的图片。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有了感情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也深了,文章的难点也会自然突破。如果时间充裕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播放一个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受苦难的短视频更有视觉震撼和心理冲击。
初中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缺乏观察和思考,总觉得自己“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机械地把生活搬上作文,没有自己的见解,或是见解不深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文章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而是从这一“个别”中悟到了一个应付所有困难和挫折的“一般”道理:让他们明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把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然后各个击破就会取得成功。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例如在组织教学《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搜集有代表性的人名、店名、广告语、网络流行语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展示和点评,这对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是挺有帮助的。
在《伤仲永》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可能不相信一个从没接受过教育的人会写字作诗最后平庸的故事,我们可援引这个实例: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以此说明教育在成长中的重要性。
在《杨修之死》一文教学中,学生对杨修之死因可能存在对立观点:有人认为曹操妒贤嫉能害死杨修;有人则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害死自己。在辩证思维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人生存的智慧。
老师们,教育很象是攀登高崖,几经迷雾,才豁然开朗。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实践、验证。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去尝试,敢于去实践,语文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