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强,徐梅艳
(1.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2.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16)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学生运动的卓越领袖,广州起义的总指挥,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27年12月12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9岁,将生命定格成“永远的青年”。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斗转星移,时代变迁,英雄已逝,但以爱国主义、探索精神、献身精神为代表的太雷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回顾张太雷的革命业绩,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值得深思,一个从江南小城走出的贫寒少年,经历了怎样的生命篇章,成长为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共产主义战士?本文将从张太雷幼年、少年、青年三个人生阶段探幽发微,剖析张太雷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思想历程。
1898年,张太雷生于常州。常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吴文化和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美誉。常州学习氛围浓厚,教育资源优质,历代名人辈出,儒风蔚然,为东南冠。融入常州人血脉的崇文重教理念,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常州城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浸润了张太雷求知若渴的灵魂,也让他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他心中播撒了大爱的种子。张太雷的父亲是一名晚清落魄秀才,生活穷困,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一直坚持教习他们识文断字,教他们唐诗宋词、算数、地理、天文等。父亲去世后,母亲帮佣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张太雷却从私塾、小学、中学一路读到大学,没有中途辍学,这在旧社会的贫困家庭是很难做到的。这皆因少年张太雷身世坎坷,天资聪颖,让人垂怜,族人师长不忍明珠蒙尘,一次又一次伸出援手。他先是在族叔张韶甄的援助下就读于青果巷贞和堂张家私塾,后经外祖父托请关系免费进入常州西郊小学,在西郊小学校长吴康和族人的资助下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后又在亲友支援下考取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太雷求学之路可谓既顺畅又坎坷。乐善好施的族人、爱才惜才的师长用大爱接力的形式,扶助少年太雷走出小城,迈向大都市,拥抱外面的世界。
清贫的家庭和幼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了张太雷爱国爱民的情怀,使其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张母年轻丧夫后挑起生活重担,在青果巷贞和堂族人家帮佣,竭尽全力教养子女。张太雷一家栖居在南门外张家坟屋,屋内仅一桌一床,全家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做活,桌上摆着太雷父亲的牌位,好事之人批评他们对已故的父亲不敬,太雷笑称如果爸爸还活着也是和他们一起吃饭做事。上小学时张太雷见到京杭大运河两岸辛勤的劳动人民终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的苦难深深刻入张太雷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他就十分同情劳苦大众。常州名将唐荆川抗倭、岳飞在常州一带抗金的故事深深影响了张太雷,他非常喜欢唱《满江红》,当他读《岳飞传》读到岳母刺字那一段,猛地把书往桌上一扔,严肃地说:“妈妈,我一定要上中学,将来也要报效国家!”①小学阶段张太雷改名张复,有重振家业、复兴中华之意。张太雷开始胸怀家国,爱国主义在英雄的影响下已经萌芽。
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新式学校,师资、设备完善,远近闻名,自1907年建校后,培养了一批批英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校友遍中华。校长屠元博是一位爱国人士,中国同盟会会员,不仅管理学校科学有方,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学生指明人生航向。他主政期间,师生思想活跃,民主气氛浓厚。
张太雷积极进取,勇于革新。进入常州府中学堂的张太雷认真学习了中学课程,获得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他曾经一度倾心基督教,每个周末都从城西赶到城东教堂做礼拜,聆听讲经布道,热情高涨,很少缺席,但是当他发现教士传教目的不纯后,立刻转变了态度。在去上海投考大学的途中,路遇传教士传道,张太雷立即上前驳斥,坚决抵制的态度与之前的虔诚信奉判若两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着张太雷开始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屠元博校长的启迪和教导下,张太雷非常钦佩孙中山宣传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思想,十分敬仰章太炎、邹容、秋瑾等民主爱国人士,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播新思想的报刊文章。课余时间,张太雷经常与瞿秋白一起切磋学问,议论国事,谈论政治。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张瞿二人同李子宽、吴南如等人一起剪掉辫子,走上街头热情宣传,欢庆辛亥革命的胜利。
张太雷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在童斐校长主持工作期间,同窗李子宽与老师发生冲突被学校开除,毕业班举行罢课,抗议校方行为,张太雷和瞿秋白也对被开除学生表示同情和声援,建议校方撤销处罚决定,校方却贴出告示:“张复、瞿爽素行不端,与李子宽相似,如不悔改,下期毋庸来校。”②张复、瞿爽即张太雷、瞿秋白,二人气愤异常,对校方十分失望,仅同情被处罚的同学就遭受如此重罚,于是选择自动退学,提前结束了只差一学期就能正常毕业的中学生活,宁可不要毕业证书,也要刚正不阿,坚持正确立场。
这一时期,张太雷密切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洪流。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学校进行的民主革命的教育,使张太雷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后,张太雷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声讨袁世凯卖国罪行的斗争和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一群少年常聚在瞿秋白家里,针砭时弊,痛斥袁世凯倒行逆施,一起吹奏、合唱《满江红》,抒发心中悲愤。在瞿秋白倾慕手拿双斧惩恶扬善的李逵而不得、愿做水泊梁山专门接送来往好汉的酒保之时,张太雷为自己取字“长铗”③,以战国名士冯驩为榜样,希望能够手持利剑,替穷人谋利,为天下抱不平。这一时期的张太雷人生观、价值观虽未定型,但他通过接触民主自由思想,萌发了民主主义意识,锤炼了鲜明的红色气质,展现出明显的进步青年倾向。
进入北洋大学之初,张太雷的亲友希望他能重振家业、光耀门楣,他也一度希望毕业后能当律师或考高等文官。然而在大学毕业前后,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好友李子宽回忆,“太雷已醉心于另一种新的做人标准,放弃旧的出世途径,态度甚坚决”④。1921年,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委托,赴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东方局担任中国科书记,出国前夕,他给妻子陆静华写了一封家书,家书内容印证了这一说法,“我立志要到国外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他深刻剖析了自己思想的变化:“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所以我想等明年去参加高等文官考试;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你也见多少做官的发财的人们多嫖赌娶妾。倘若我做了官,发了财,我自己也不能保不替他们一样的做坏事,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离开是暂时的,是要谋将来永远的幸福”⑤。从家书中可以看出,张太雷已经放弃了做官发财的初衷,转去苏俄求“高深的学问”,在家书中不便明说的隐晦的高深学问就是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参加共产国际运动,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为职业革命家。张太雷思想变化跨度之大、速度转变之快,究其根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张太雷思想的转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形势风云激荡,国际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内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猛烈攻击;《新青年》等一批进步刊物宣扬的思想唤醒了一代青年,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爱国救亡运动,这其中就包括张太雷。第二,社会兼职为张太雷打开了接触世界的窗户。张太雷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兼任《华北明星报》编辑兼英文翻译,这家进步的英文报纸,在五四运动前后准确及时地报道了爱国学生革命斗争的消息。正是通过《华北明星报》这个平台,张太雷担任了俄共秘密党员鲍立维的翻译,他开始阅读并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月革命现状等文献,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第三,参加五四运动,实现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参与并组织爱国学生运动,站在斗争前线,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中成长为和周恩来齐名的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骨干。在五四运动中,张太雷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邓中夏、维经斯基等人,中外进步人士的直接影响和指导,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和翻译,使张太雷的思想完全定型,从民主主义完全转向共产主义,在与李子宽的对话中,张太雷坚定地表示:“做人要整个儿改,我以后不到上海当律师了。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⑥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转折和革命工作新的开端,张太雷为自己取名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冲破云霄,以此铭志。
在张太雷29年的生命历程中,有5年时光是在北洋大学度过的。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三年蛰居在校,勤学苦读,系统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刻了解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状况;后两年走出校门,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和学生运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政治斗争,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开始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协助李大钊进行了大量的建党活动,表现突出,被聂荣臻盛赞为“北洋之光”。所有这一切促使他完成了人生信仰的转变,为他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了基础。一旦把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信仰,张太雷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为了信仰,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张太雷最爱唱的两首歌,一首是《满江红》,另一首是《国际歌》,这两首歌反映了张太雷的思想演变过程和战斗历程。《满江红》激发了张太雷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少年时期的最爱,每当有所感触便会情不自禁地朗诵吟唱。成年后的张太雷,更爱《国际歌》,这首歌指导张太雷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进,见证了张太雷参与党、团的早期建设,推动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1922年,张太雷、瞿秋白和青年国际代表达林拟定好共青团团章、团纲和团一大决议草案后,为庆祝工作顺利完成,三人高兴地唱起《国际歌》,达林用俄文,瞿秋白用中文,张太雷用英文⑦。在中共三大闭幕式上,马林和陈独秀在会上提议代表们唱《国际歌》,代表中只有瞿秋白和张太雷两人会唱,二人现场一字一句地教与会代表唱《国际歌》,三大后多次党代会的闭幕式都以《国际歌》结束,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合唱《国际歌》的传统从此形成,《国际歌》也从“三大”传遍中国。张太雷尤其喜爱最后两句并时常哼唱:“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⑧《国际歌》指引这位共产主义战士满腔热情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他真正做到了歌曲中的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为真理而斗争”,他用卓越的才华、高昂的热情和璀璨短暂的生命,化作醒世惊雷,照亮前路,激励后人。
注释:
①②⑥李义丹、刘玉姗:《永恒的纪念——天津大学张太雷宣传和研究三十年》,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9页,180页,第280页。
③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研究会,张太雷纪念馆:《张太雷研究史料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④李子宽:《追忆学生时期的张太雷》,《回忆张太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⑤郝赫:《太空惊雷——张太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94-96页。
⑦⑧郝赫:《回忆张太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1页,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