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2018-03-29 00:30李洪波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三审编校书稿

李洪波

“工匠精神”从纪录片走进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它不只是一个曾被遗忘的词语的“命运”转折,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它鼓励企业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对精致的产品、匠人平和心境的追求。图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精品图书的面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长期的储备与悉心打磨,细节决定质量,质量成就精品。编辑在审读书稿过程中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秉承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打造精品出版物。

一、出版企业要以工匠精神树品牌、出精品

对出版企业而言,工匠精神体现在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上。出版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图书质量包含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四个方面,编校质量是重中之重。出版企业并不因其经营方式而出名,而是因出版的各种畅销书和优秀作品而得名。产品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企业就要以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高品质的图书不仅增强了读者和作者的忠诚度,增强了企业的美誉度,而且提高了出版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对编辑而言,工匠精神体现在精心打磨的一本本编校质量优秀的图书上。图书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读书,人们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塑造了灵魂。图书也是一种消费品,具有超越时空、重复使用和世代相传等特性。但是,思想文化信息必须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来表达,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差错都可能影响书籍发挥传播和传承思想文化的功能。编辑必须逐字逐句认真通读审查全稿,对稿件的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进行加工整理,使书稿内容更完美,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常识性、知识性错误,解决政治性、宗教性、民族性问题,因此,编辑必须要具有甘愿奉献、一丝不苟、确保零差错的“工匠精神”。

二、出版企业和编辑在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出版社已转为企业经营,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传统图书出版业在数字出版等新传媒的冲击下,读者减少,市场萎缩,在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下,出版企业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增加图书品种来实现经济效益。然而,一味地增加出书品种,出版企业必然放松了对图书质量的控制。为了出版一些快餐类畅销书,有些编辑不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程序,以校代编、以审代编加快出书速度,压缩校对环节,造成书稿处理形式化,图书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还有一些出版企业跨学科跨专业出书,编辑人员不具备该学科知识,致使图书中的知识性错误在编校阶段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出书品种大幅增加,出版周期大幅压缩,编校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加大,甚至长期超负荷工作,渐渐在思想意识上对图书质量的要求也就放松了。产品是所有企业的立足点,出版企业的立足点就是高质量的图书,只有出版优质图书,出版企业才能有长效的收益。当前,人们对消费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有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外,令人信服的编校质量也是图书畅销的重要保证。

编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编辑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坚守出版的质量“门槛”,努力挑出书稿中的差错。随着图书品种和出版企业的增加,近年来,编校人员队伍也迅速扩大,编辑素质参差不齐。过去都是老编辑带新编辑,新编辑至少要经过两年的初级培训,而且必须取得编辑资格证书后才能独立审读书稿,然而现在有些新编辑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编辑一线工作。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但对出版行业标准不太了解,职业敏感度较低,难以消灭稿件中存在的各种差错。出版是国家文化宣传的窗口,编辑平时不注重对政治、军事、安全、外交、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的学习和积累,往往会出现专业术语、政策规定表述不够规范等问题。有些编辑将主要精力放到完成经济指标上,对需要精雕细琢的文字编辑工作内在动力不足。还有些编辑责任心不强,忽视了需要查询核实的引文、数据等内容,这些都阻碍了精品图书的生产。

三、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面对出版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企业应以工匠精神树品牌、出精品。出版企业要健全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图书质量,才能生产精品图书:一是编校流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及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制度,每个环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成品书质量。图书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是控制这条生命线的关键要素。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从出版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应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具有编辑职称或具有责任编辑资格证的人员担任初审(一审),由具有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或具备复审能力的资深编辑人员进行复审(二审),由具有副编审职称及以上的人员进行终审(三审),在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出版企业应明确初审、复审、终审的岗位职责和质量要求,进行层层把关,不断强化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校对是编辑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对编辑工作具有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稿件校次不可低于三次,重点稿件还应增加校次,而且初校、二校、三校不得由同一校对员担任或一人连校。三校完成后,责任编辑要对清样进行通读检查,消灭校对过程中遗留的所有问题,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问题或民族宗教问题,以及似是而非的病句和语法错误。出版企业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才能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为广大读者奉献精品图书。二是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盲目追求出书品种和数量,不跨专业跨领域出版图书,把打造精品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三是培育编辑人才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又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出版企业应在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为编辑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工作量饱满的同时还要保证书稿质量。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则应克服浮躁心态,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坚持业务学习。编辑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群等信息渠道自学法律法规、编校规范等业务知识,单位还可以组织老编辑讲授复审、终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问题。二是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编辑要确保图书质量,追求完美和极致,就要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反复修改校样,不投机取巧,对引文、页下注、图表数据等认真查询、核对,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问,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减少和消灭差错。三是专注敬业,淡泊名利。出精品就是践行工匠精神,作为文化工作者,编辑必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源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以精品为重,专心编好书稿。

欲速则不达,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强调“快”和“立竿见影”就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在工作中,编辑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脚踏实地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时刻践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猜你喜欢
三审编校书稿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三审物业条例:让群众住得舒心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抓“三审”、重“一书”,提高物资采购标准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广告法修改进入三审 代言虚假广告将有三年“禁期”
编校手册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