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下新闻摄影表现

2018-03-29 00:30熊沁莹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摄影者经验摄影

熊沁莹

“摄影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蜕变的一刻——她选择以光来发声。”①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首页。这是摄影大师尚·杜杰德说过的一句话。接触了新闻摄影之后,结合这句话,我觉得摄影这门艺术除了视觉领域,还可以在个人、社会、传播等多个层面有更多的联系和启示。

曾看过一篇博文《摄影有哲学》,个人认为摄影确实是一种哲学的存在,事物是相对的,思维和存在也是摄影上的反应。反观现在这个新时代,过于丰富的信息,多元过了头的价值,人人都能通过照片发声,那么新闻摄影是否还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将怎样去表现?以下从几个角度谈谈在新时代下的新闻摄影表现。

一、真实呈现:寻找思维与存在的最佳结合

新闻摄影首先要表现的就是呈现真实,就像是在摄影伦理中提到过的,摄影被当做一种证据,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正面的“记录”。摄影发明之前,人们不能明确地掌握记录,而在这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摄影把会忘记的东西留下来。

当新闻摄影被当成是记录或者证据时,它就具有了正面功能与反面效果。摄影将历史压缩,要想让摄影记录下的历史,新闻摄影下的事件被人们相信,就需要真实呈现。一张包含着真实信息的照片足可让那些质疑者无话可谈,新闻摄影更是如此。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认识与揭露就需要讲究真实。摄影的照片记录了真实,为报道的内容提供了证据,一旦照片佐证,便似乎可信。例如,《论摄影》中讲述的,1871年6月巴黎警察大肆搜捕巴黎公社社员,正是用照片来作为依据,照片也就变成现代国家监视和控制日益流动的人口的有用工具。②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1页。对于任何新闻摄影照片而言,真实无比重要。就好比史密斯的战争表现了战争,卡帕的照片同样表现了赤裸裸的现实,而同样是战争照片,只是前者所表现的是诗意化的精神。但是不论表现上多么不同,他们的照片都是给人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替人性、战争、人与战争的关系做了永垂不朽的见证。

新闻事件正因为有了照片的佐证才能给受众视觉上的真实体验和心理上的视觉相信。当然我们这里不提倡为了刻意追求真实而造成局部失真。新闻摄影本质上更是一种记录和真实映照,而呈现真实就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真实地呈现?我们需要了解并把握好新闻心理。首先需要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上往往会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讨论,在新闻摄影中同样存在。到底是新闻事件决定了我们拍摄什么,还是我们的思维决定了拍摄呈现什么?不论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了思维,对于新闻摄影而言,都要站在正确的位置才能接收到摄影语言的声音。拍摄者用相机来传达信息,对新闻事件加以辅助说明,而照片则是受众了解摄影者心理和拍摄对象的一面镜子。新闻摄影者在按下快门时,需要掌握眼前的画面,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初次筛选,选择性地传达画面。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从照片上看出摄影者的心态和信念所在,并且比较准确地感受摄影作品的创作精神。反之,如果缺少了内心世界的呈现,摄影乃至新闻摄影都会失掉其内在精神。沙龙摄影就是如此,仅仅依赖器材和对象,凭借外在的“感情道具”,这样就像花瓶一样,最多只能带来短暂的视觉美好,意义上就会出现较大缺失。如果新闻摄影被动地接受对象,那也触及不了心灵层面。

摄影中讲究一种“分阶段曝光法”,指的是一种特殊视觉,将世界、照片和自我心灵呈现对应关系。结合这一点,我们发现新闻摄影展现真实虽然需要触及心灵,但是也同样要求不能有过度主观意识。从摄影伦理上来讲,一个新闻摄影者绝对不能将自己的过度主观意识强加到对象上。你一旦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作品就会充满个人的价值判断,就很容易造成照片的失真或失格。总之,新闻摄影者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抓好摄影之魂。

二、打破常规:寻找“安排手法”与新闻摄影的全新碰撞

《摄影美学七问》中提道:“一个摄影家在汲取一个影像时,一定要注意他在开启一个“收讯的新水平”,或者说是“期待的新水平”,在这个水平线上传达出事物的精神”①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58页。。新闻摄影也是如此,我们有太多封闭的影像,我们报道摄影大多只是记录事件,这只是框架里的“境界”,好的作品一定要打破框架,寻找出新闻事件的意义并且将其延伸出去。比如布列松的一幅作品《决定性时刻》,照片中一名小女孩奔跑着跨入巷子中的一小方阳光中,影像虽然被定格,但在当时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有名词,就是决定性时刻。这张简单的照片作为一个开放的影像开启了一个新的水平。

打破常规也可以理解为求新、求异,特立独行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在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中,自然类单幅奖获奖作品大多是濒危物种们的困境,他们在人类社会中遭到屠杀或生存环境被破坏。但其中一幅自然类组照三等奖:《现在你看到我了》给观众的印象最为深刻。原因为何?这张照片不同于其他作品,而是运用虚影效果将夜晚用肉眼看不到的野生动物与满天星斗结合起来,模糊幻影是真实的又似即将消失,一种预示意义就被凸显出来了。

如何打破常规,求新求异?个人认为可以在新闻摄影原有的固定手法上适当加入人文特点。我们常说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它是一种纪实手法,常常是循规蹈矩,需要呈现更多的内容,因此很难表达人文的东西。实则不然,新闻摄影本就属于摄影中的一种,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的元素,只是它展现的方式不同。

新闻摄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为的有选择性拍摄,这也就产生了一种“安排手法”,这一手法在纪实摄影上备受争议。安排手法就是某一个映像深刻的场景曾经出现过,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拍摄者没能及时记录下来,于是他们利用还原当时场景的方式重新拍摄。这样的拍摄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意识,有人说他不适合纪实的时间特点,但这从景象上来说又确实是真实发生的。所以在我看来,新闻摄影中用这样的“安排手法”未尝不可,只是时间上错过,但并没有违背真实原则。所以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展现人文,当“安排手法”和新闻摄影两者在适当的情况下相结合,也许将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好效果。

三、创造思维:“个人经验”与“共同经验”的最佳管道

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上,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所拍摄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更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但是过度的“个人经验”在“共同经验”的内容中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问题。“个人经验”在某些时候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摄影者在拍摄新闻作品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在认知上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思维定式产生的影响更是两个方面的,它能够通过个人的经验帮助其准确定位,反之也可能起到错误导向。如果将共同的经验同个人经验结合,则会让新闻摄影照片中的语言更加清晰、明朗化,就好比哲学上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强联合。

说到寻求“个人经验”与“共同经验”最佳结合,那就需要提到在新闻摄影中同样讲究“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就包也正好指示了:新时代下“个人经验”需要同“共同经验”相结合。“个人经验”包含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利用的就是这种聚合思维,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能产生某种逻辑性结论。“共同经验”下更容易衍生出发散性思维,使摄影者按照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这种方式打破了已有的经验,让经验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当然这种经验要围绕着新闻摄影主体来展开。

我们都知道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位新闻摄影记者对于新闻的报道,不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事件主人公方面,隐私这个点上都应该有一个限度。摄影家布兰德早期所拍摄的煤矿工人就是如此,他从拍摄对象的立场出发,选择另外视角来讲诉他们的生活,着重报道煤矿工人的生活经验,而不是以揭发隐私的观点来拍摄,这使得作品获得了更佳的效果。“个人经验”告诉我们揭发隐私的求异点会让照片更有看点,但是“共同经验”可能引导我们更加注重其他层面,例如道德、正能量等。当我们不再只倾向个人,而是将个人与共同最佳结合,这样作品中展现的语言才会更有内涵和意义。

四、结语

如果说摄影是科学技术下的产物,那么新闻摄影就是整个信息时代下的产物,或者说是媒体传播中锦上添花的一个手段。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就是一种“认识”,新闻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递,真实的新闻在传播到受众手中是经过了选择的。换句话说,人们接收到的新闻摄影的真实是拍摄者或者编辑选择的真实展现。但最终的结果则表明新闻摄影本质上都是一种记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信息社会,要想发挥新闻摄影不可替代的作用,还需要:新闻摄影作品呈现更多的真实;摄影者突破常规;思想上寻找到“个人经验”与“共同经验”的最佳结合。(指导教师:付靖芸)

猜你喜欢
摄影者经验摄影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