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娥娥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
泛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进而扩大知识面。要实现这一宗旨,泛读课程教学要做到三个“泛”。第一,学生的阅读量要广泛,要大量阅读教材以外的书刊。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虽没有具体规定学生的阅读量,但附录中推荐了118本全英文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二,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要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话题。第三,学生的阅读材料的体裁要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关于泛读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已早有共识。如Krashen认为 “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1]37。Nuttall认为“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除了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就是广泛阅读目标语的文章”[2]。国内很多学者也指出大量阅读对学好英语的好处,如王守仁[3]71、陶洁[3]34等认为阅读是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中的基础或关键,刘承沛[3]11和梅任毅[3]27都主张学生在基础阶段大量阅读英文小说。
为了提高泛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国内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喻慧芳[4]、马丙玉[5]等探讨了如何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泛读教学效果;丁美其[6]尝试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徐昀[7]等将图示理论运用到泛读课程教学设计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徐浩[8]、班荣学[9]、李梅英[10]等尝试以“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泛读教学效果。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董杰华[11]、应蕙兰[12]等认为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选择阅读材料。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陈茂庆[13]等尝试在英语二年级泛读课程的名著阅读活动中引入同伴互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很多学者关注泛读课堂的教学改革。如薛维主张泛读课应改为三节一次课,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文体分析、整体内容理解、疑难句解析及一周课外阅读回顾[14]。郑海荣提出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多讲文化背景知识,少讲生词细节,并加强课外阅读[15]。陈蕾认为要选用恰当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式及更新教学手段等[16]。张倩则提出以问促学、以活促教,采用板书法、演示法、头脑风暴法和课堂辩论法等具体教学方法[17]。栾志纯提出模拟教学、重点段落引读等三步任务教学法[18]。吴华兰分析了泛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学生对泛读学习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加课堂外泛读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泛读教学模式等措施[19]。张丽娟提出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材料、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来解决泛读教学中的问题[20]。
总之,国内泛读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围绕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更新等方面展开,但改革后的泛读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缺乏系统阅读方法技巧的讲授与训练,很难实现帮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大量英文书籍阅读的目的。
虽然学者们都认识到了泛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国内的泛读课堂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泛读课程教学现状可以总结为几个特征:1.重知识轻方法。在课堂上,很多泛读课教师将泛读课堂变成了“小精读”课堂,教学内容试图覆盖教材上的所有知识点和练习题,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 “技巧方法”的讲授,导致学生始终离不开教师或词典的帮助,始终无法独立自主阅读。2.重做题轻阅读。泛读课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做题,教材上或应付考试的各种“打勾题”,学生做题,然后教师对答案,阅读量很小。3.重课内轻课外。泛读课的课后作业一般都是教材上的练习题或课文预习作业,基本没有课后阅读任务。虽然有些教师也意识到课后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这个作业形同虚设,有学生大学四年连一本英文书都没有读过。传统的泛读课堂教学直接导致学生阅读量很小、阅读能力低下、知识面狭窄、思辨能力缺失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换言之,“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而“不教”是目的。教师课堂重点传授各种阅读方法技巧,并进行大量课内操练,教会学生独立自主阅读。
黄源深认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课外[21]。的确,泛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在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阅读策略以及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有效地阅读难度适中且可读性强的材料。“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及“熟能生巧”这样的俗语对外语学习再适用不过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理论,则取决于其课后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来阅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主要功夫下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在学习上为学生加油、鼓劲。要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换言之,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泛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历经多年泛读课程教学实践,就泛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如下措施。
为了真正确保学生在课后能够并且愿意大量阅读,泛读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三个话题展开:Why,What和How。Why指为什么要大量阅读,What指读什么,而How指如何阅读。
首先,要改变学生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一门心思扑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很少有意愿或时间去读课本以外的所谓“闲书”。笔者曾调查过所在院校的98名英语专业新生入学前的课外书阅读情况。90%的新生上大学前读的整本的中文书籍不超过5本,5%的新生读过5~10本中文书,剩余5%同学读过10本以上书籍。所有调查对象中只有1人曾经尝试过阅读全英文书籍,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放弃阅读。上大学后,很多学生仍旧只读“课本”,不读课外书。他们认为只要像高中那样死扣课本,大量做题就可以把英语学好。学生课后阅读量不够大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泛读的重要性,缺乏阅读动力。因此,关于泛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教师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泛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话题要贯穿四个学期的泛读教学,时刻督促、鞭策学生大量阅读英文书籍。
其次,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由兴趣入手,由“窄”渐“宽”,由 “浅”入“深”。 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之后,应该继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除了规定具体的书目给学生,还要给学生提供纲领性指导。
第一,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首要考虑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从感兴趣的题材入手,多读几本同类题材的书,慢慢再去涉猎其他题材的书籍。Krashen认为“阅读行为本身便会提升阅读的兴趣”[1]79,“有时候一次美好的阅读经验便可以让人从此爱上阅读”[1]81,因此如果学生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题材,可以随机拿本书来阅读。学生一旦发现某本书太难或太枯燥,不适合自己,可以随时换本书读。不能在漫长泛读之旅的起点就“杀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阅读材料要由“窄”渐“宽”。所谓的“窄”与“宽”指的是阅读材料的话题或题材的宽窄。Krashen提出Narrow Reading,即 “窄式阅读”或“主题阅读”。他认为学生应该“从较窄或较集中的主题范围的阅读材料中获得大量语言输入,如在一定时间内集中阅读同一话题、同一体裁或同一位作家的若干部作品”[22]。窄式阅读可以较集中培养学生对某一话题的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的熟悉度,并且巩固常用基础词汇。当学生对某一话题的材料熟悉后,可以选择慢慢涉猎其他话题的材料,这样逐渐拓宽阅读材料的面。
第三,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由“浅”入“深”。这里的“深”和“浅”指的是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但这里需要强调的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多少问题,它还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直接相关。一个看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学生不会觉得《哈利·波特》英文原著难懂;而一个从来没有涉猎过科幻小说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时间机器》的简易版本很难懂。所以,如果学生对某话题感兴趣,但是读不太懂,就可以放弃,重新选择一本书读。
结合以上三点,建议英语专业学生第一学期阅读英文名著的全英文简易本,如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床头灯”系列。这套书共计50本,全都是文学名著的简写本,故事性很强,而且只要求掌握3000单词就能读懂。学生可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阅读。第二学期可以开始阅读儿童文学原著,如《夏洛特的网》《彼得潘》《小公主》等,慢慢过渡到诸如《简·爱》《苔丝》之类的言情小说。第三四学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如《儿子与情人》《呼啸山庄》《还乡》等稍微有点难度的英文原著以及英美国家出版的报刊杂志。
最后,课堂教学的重心是阅读方法技巧的讲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大量自主阅读的保障。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很小,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泛读的重要性,或找不到适合的材料,而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英语阅读课堂应该以传授方法技巧为核心任务,而不是在短小的文章上“精耕细作”,讲授词汇语法等具体知识。
根据多年的泛读教学经验,为了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阅读课堂教学应该以方法技巧的传授为主。教师应在课堂上系统介绍各种基本阅读技巧,包括如如何根据上下文猜单词,如何把握阅读材料主旨大意,如何理解长难句,如何区分主要和次要细节,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如何判断推理等。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如默读、指读、习惯性回读等,并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每节课上抽时间讨论学生在近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理清并记住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等。总之,泛读课堂教学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阅读,而不是讲授具体语言或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方法也得做出相应的调整,不然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改革。泛读课堂上,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具体知识”的讲解与练习,而是将理论方法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阅读理念、方法及技巧。同一理论或方法在连续几周内反复讲解、操练,帮助学生逐渐内化吸收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技巧。而在之后的教学中,尽量利用或创造机会训练已学阅读方法技巧。
同时,教师应该引入“同伴辅导”的机制来辅助教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候教师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某一方法技巧,而有些学生则在理解上有困难。“同伴辅导”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同伴辅导中,基础好的学生扮演“小老师”角色,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理解课堂内容。 学生之间由于语言水平、认知水平、背景知识等方面相似,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而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施教者和被教者双赢。所以“同伴辅导”可以作为教师讲授的有效补充,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考核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为了督促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从而更好地实现泛读课程目标,该课程考核应该采取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所占比重应不低于50%,这样才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对课后阅读给予足够重视。
课程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阅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形成性考核不仅考查学生对课内讲授的阅读方法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后自主阅读量,还评估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学习反思等。
为了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态度的变化、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阅读书籍的量。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个GPS作业,即记录每周泛读学习课内外的收获(Gains)、遇到的问题(Problems)以及对老师或自己的建议(Suggestions)。这个反思作业既可以帮助教师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教师诊断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学生的阅读档案以及GPS作业是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内容。
没有大量课后自主阅读,就没有英语学习。因此,泛读课堂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成为独立、高效的阅读者,不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大量英文书籍的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并真正学好英语。当然,泛读课程教学改革将会给教师提出很大挑战。一方面,教师应该大量阅读,给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应建立更全面细致的学生阅读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并尽可能多地给予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