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采访在这一节目中的占比非常关键,先来分析电视访谈节目采访的特征。电视访谈节目的类别非常多,比如人物访谈、事件访谈等等,在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从电视访谈节目整体出发直接分析其中的采访的特征。
任何类型的节目,主持人都是节目的关键一环,在访谈节目中更是如此,因而分析探讨其在此节目类型中的具体定位和角色显得尤为必要。
相比起其他类型的采访而言,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是这种节目的核心,在一些街头或者其他形式的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个人色彩不必如此鲜明,但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本身就是一张名片、一个品牌,不同的节目、不同的主持人,在采访的准备、采访的发问、话轮的转换,以及呈现给观众的重点都是截然不同的。
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气质是节目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访谈节目的核心,我们耳熟能详的访谈节目有《鲁豫有约》《实话实说》等,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节目风格,可以说是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自我定位、不同的外形气质就会造就不同的访谈节目。如若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没有认清自己的内在气质,“硬拗造型”,就会贻笑大方,节目的风格与定位也会驴唇不对马嘴。
如前文所提,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如若自身定位偏差,给受众的直观感受就是,主持人在说教嘉宾,交流方式的不平等,直接影响节目的效果和预期。除了心态和交流方式的平等之外,在着装和礼仪上,不要给嘉宾造成太大的疏离感,不仅是肉眼可见空间上的距离感还有心理情感的距离是否都恰当得体。
有的访谈节目为了节目的热度,想方设法制造嘉宾与主持人的冲突点、矛盾点,其实已经偏离了访谈本身的意义。另外,主持人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得很充分的,对于受访嘉宾的性格脾气、背景不甚了解,也会造成不对等,尤其是在做人物访谈上,主持人不知所云,受访嘉宾会非常不舒服,认知不在同一程度的两个人肯定不会出现较好的交流过程,节目效果更无从谈起。
电视访谈节目不是你问我答,提前背好答案、照本宣科,当然,首先承认采访提纲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效果以及整体节目的策划与构架,但是受众们的心理预期还是期待更多真实性的东西,更多现场实时思想火花的碰撞。
其实,这就要谈到真实性和表演性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几乎没有见过直播形式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别的节目类型中可能会存在短小的采访片段,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为什么访谈节目几乎没有直播的形式呢?我粗浅地认为,基本上正常的人与人的交流谈话都是渐入佳境的,最开始彼此不熟识的两个人都是寒暄,很少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访谈,如若主持人太直接,可能会使得受访嘉宾不适应甚至反感。访谈节目是以真实性为主、表演性为辅,不能否认表演性的重要作用,往往过于真实的东西,人们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人都知道,从前期的选题到整体节目环节策划,如果主持人不是承担类似制片人的角色的话,前期节目进程的把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节目的行进过程中,这个谈话进程的重担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主持人的肩上,从何谈起、每个话题的时间分配、话题的深度追踪都是主持人的职责,不能在谈话过程中被嘉宾牵着鼻子走,这就本末倒置、贻笑大方了。
虽然会有前期已经准备好的访谈提纲,但是访谈节目的大忌就是“照本宣科”,作为受众而言我们希望看到主持人和受访嘉宾之间真正交流起来,你来我往,随机应变的情况,思维的激荡,两个人内心世界的交流,但是主持人不能只是沉浸在交流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节目的进程,才能保证节目的顺利推进。
其实不管受访的嘉宾是否为大家所熟知,新的节目新的主题,要呈现给大家至少某一方面是创新点,主持人如何介绍受访者,如何在引导受访嘉宾回答的同时,满足受众对于受访者事迹了解等等的需求,是每一位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必修课,应该透彻参悟,而不是千人一面。
主持人在受众心里是已经熟悉的人,相反嘉宾可能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已经有了大致印象,但并不深入,受众的心理预期是希望更深入地去了解受访嘉宾,希求主持人能问出他们内心中的问题,因此前期准备的民意调查总归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任何节目,除了脱口秀节目之外,尤其是访谈节目中,不是主持人个人的炫技场,把握话语主动不代表掌握话语数量的多寡,有些不必要的话太多,没有逻辑没有重点,看似节目很圆满,实则经不起推敲。主持人漫无目的为了说而说,没有技术含量。收放自如,随机应变方为正道。
倾听也是主持人特别是访谈主持人的必修课,只能先学会听对方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挖掘嘉宾内心,让嘉宾更立体地更丰满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倾听是主持人能力的一种体现,那种只说不听,说完所有台本上的词就算完成任务的心理必须摒除。
咄咄逼人式、居高临下式是某些不称职的主持人的“惯用手法”,受访嘉宾本身如果不是从事影视相关的职业,对于在镜头前话筒前说话本身内心就会有所恐惧和紧张,主持人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慢慢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才能达到访谈的目的,不然就是满屏的尴尬。
不能推己及人的主持人,受访嘉宾和受众是难以接受的,在内心会出现排斥,节目效果不尽如人意,嘉宾和主持人会形成难以消除的尴尬。
一些浮于表面的问题没有深度,大家没有必要非得花时间看电视访谈节目才能知道,上网搜索,一查便知。这要求电视访谈节目需要有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能够让受众在节目中攫取到精神层面的精华。这需要主持人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中散发出人文关怀的魅力。
何谓“人文关怀”呢,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理论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过于繁复,其实不然,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极易被人忽略掉,而恰恰是在细节当中才能见真知。哪怕是节目进程中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让受访嘉宾内心温暖。
以上就是对于电视访谈节目的一些浅显的拙见,从电视访谈节目的特征说起,最终把重点落在了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上来。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有句名言“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所以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是需要不断精进的。作为主持人自身而言,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融入节目当中,把握住节目的定位以及风格。访谈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需要在不断实践当中积攒经验、摸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