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社,四川 巴中 636000)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能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已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热点。每有地震、洪灾、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媒体为获得珍贵的独家新闻,多在第一时间派遣特派记者赶往事发地作现场报道。但是,许多地方媒体因为条块分割的传统媒体体制的限制,针对异地突发新闻的报道,其视域受到很大限制,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将异地重大突发新闻本地化,让本地新闻受众尽快获得事件信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是地方媒体需要关注和探讨的。
当某个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不管事件发生地在何处,都会很快引起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对于事发地以外的媒体来说,应把尊重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及时报道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情况及其他新闻信息,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向受众讲清楚,从而让他们明事实之巨细,解问题之深浅,辨传言之真假,知事态之缓急,有效地消除各种“杂音” “噪音”。因此,在获悉消息之后,要立刻派出记者迅速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
为了做好相关采访报道,特派记者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并提早着手相关准备工作,在第一时间,比如前往机场的路上、候机的过程中,先与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借助他们的资源,对事件导致的后果和现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拟定接下去准备采访和报道的计划。特派记者应事先列出采访报道提纲,先去哪些现场,报道哪些内容,哪些是本地新闻受众最关心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后方记者、编辑也要做好相关报道的准备工作,并与前方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彼此应在报道开始前就形成一个共识,以便共同完成好报道任务。
为了让报道在受众中产生共鸣,让信息迅速在自己的区域得到有效传播,媒体要创新报道方式。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本着最快、最全、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前方特派记者要将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等方式充分结合起来,把采访普通群众、专家访谈、现场目击者的视频连线以及电话连线等一系列报道形式结合起来,将文字报道与影像报道融合起来,采访更多的当事人,进行全方位报道,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受众覆盖面。
此外,媒体要与新闻受众互动,就是让受众参与新闻演变的过程,这既是民意的表达,又是新闻的发展。比如,本地受众对外地突发事件的反应和看法,本地如果突发类似事件,公众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是“异地新闻本地化”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受众的参与也往往成为新闻内容,丰富了报道,贴近了群众,同时也增加了媒体的吸引力。此项工作多由后方记者和编辑完成。
在报道过程中,媒体要注意突发事件的关联性。受众群体对一起新闻事件的关注焦点,通常在于事件造成的影响,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后续状况,不管是本地还是异地的突发重大事件,其事物间的关联性都是人们最关心的一部分。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地点和突发事件的类型,但由于缺少实地观察,人们无法具体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因此,要让外地突发新闻本地化,迅速引起本区域观众的注意,就需要报道他们最想了解的部分,譬如当地群众的反应,当地政府机构对事件的处理,相关单位对引发事件的可能原因的探寻等,以帮助本地受众在大脑中建立起完整的信息体系,这样既满足了本地受众的知情权和求知欲,同时让受众对突发事件的接受度有效增加。
此外,由于交通的发达,人口流动活跃,许多区域都有来自他乡的外地人,当事件发生在他们故乡时,他们担心家人的安危,急需了解相关情况,表达关切之情,媒体在这方面应予充分重视,可以进行双向报道,最大程度地满足外来受众群体的知情需要和情感表达需要。
综上所述,当外地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时,本地媒体既有全局观念,又从本土视角出发,创新报道方式,及时准确展现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让本地新闻受众明白事情真相,消除各种“杂音”,维护社会稳定,较好地完成本地化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