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路径*

2018-03-28 20:18陈君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品德红色互联网+

陈君锋,唐 玲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由此可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要内容的青少年品德培养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形成的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将其有效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中,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品德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成了当务之急。

一、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创造的有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经验、精神及其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本文所述“红色文化”较之前人有所不同,主要是指中国近代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在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自强、伟大复兴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有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共同体现出的精神及其载体。

第一,涵盖时间横跨整个近现代史。1840年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为寻找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道路而奋斗,不仅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封建士大夫,也有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主张通过洋务运动实现中国“自强”“求富”的开明洋务派,也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主张通过资本主义式改良来实现中国强大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主张通过暴力革命“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创立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其他皆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反抗外来侵略、封建压迫过程中体现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爱国情操、艰苦奋斗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值得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我为大我,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所体现出的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精神都值得青少年学习与践行。因此,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还应包含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牺牲、奉献的各阶级、各民族奋斗的历程,这样更能体现红色文化的广阔性、民族性与群众性。

第二,创造红色文化的领导者与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封建开明士大夫、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农民阶级都没有完成此任务,因此“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领导人民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与此同时,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共产党人更是坚守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敢为人先、冲锋在前、无惧艰险、不怕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救灾奇迹,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红色文化。虽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开明人士,为红色文化的创造添砖加瓦,但其创造主体依然是共产党人,领导核心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与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三,红色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及各个阶层的集体凝结。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坚力量,但并非全部。如辛亥革命思想文化的兴起便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占据主导;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也包含长征途中各少数民族为支持、帮助、拥护中国共产党而显现的不屈不挠、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抗战精神同样包含着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的各少数民族同胞、各阶级的先进分子、海外侨胞们为实现抗战胜利奋斗抗争;改革开放精神不能忽视一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少数民族群体、海外华人华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凝结着无数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的付出。由此可见,红色文化除却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占据主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其载体之外,还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财富。红色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是集体的文化凝结。

第四,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凝结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载体的有机整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例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地、桂平县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辛亥革命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雨花台烈士陵园、南昌起义纪念馆、瑞金革命遗址、彝海结盟地、卢沟桥、孟良崮战役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纪念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绵阳“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凤阳县小岗村、华西村、三峡大坝、北川地震纪念馆等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富有极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战争遗址、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战胜自然灾害纪念地。制度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如《南京条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土地法大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警示、纪念、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纲领、政策、条约、方针。精神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凝结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道德传统等,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载体是指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平台、中介,如陕北革命时期的秧歌、各地所创的红歌、红色舞蹈、影视剧、文学作品等文化作品,也包括重走长征路、慈善义演等社会活动。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其载体都不可或缺。

第五,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虽然内涵广泛,但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批判、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也附有政治性、战斗性与群众性,既代表了国家意志,也融合了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更纳入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文化保障、制度保障与理论保障。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巨大的立德树人功能,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强则中国强,其品德培养势在必行。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中,让他们在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红色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青少年有必要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青少年品德培养离不开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尤其“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只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共党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才能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那种遇到困难和风险处变不惊、勇敢正视、知难而进、正确应对、化险为夷、百折不回、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智慧与精神。唯此青少年才能积极主动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思想政治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积极向上、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

第二,红色文化需要青少年的继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独特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的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类型,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理应以红色文化武装自己,继承红色文化精神,将其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变革的责任担当,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一是为民者民必记之、惠民者民必感之、乐民者民必爱之;二是坚守底线,存浩然正气,方能赢得万众敬仰;三是找准角色定位,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标准,筑不朽的丰碑。[5]这些时代价值必须要得到最大化的彰显与实现、传承与发扬。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实为必要。

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可行性在于:

第一,红色文化可为青少年品德培养提供资源。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可供青少年瞻仰、缅怀以及纪念的物质载体,如毛泽东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北川地震遗址等;还包含着可供青少年继承与发展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精神食粮,如长征精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有所要遵循的制度文化,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等;更包含着承载以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介质。

第二,有组织的青少年品德培养可保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偏离方向。青少年品德培养主要由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完成。家庭教育是以孩子的成长和品格为导向,着手于其问题行为的辨识与校正,为他们的生长经历赋予正向感知与信念,以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与素质为目的,家长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过程中可保证方向不受影响。即使由于个别家庭因素而造成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偏离正轨,也会由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加以矫正。学校教育是由专业教育人员承担的,在固定场所——校园中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社会教育是指制度化学校教育之外的所有各种有组织性教育工作,包括社会上一切组织,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协会、个人等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如各种补习学校、社区学校等,各种文化机构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开展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于校外所开展的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如研讨座谈、专题讲座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是有组织的教育,可保证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不偏离方向,且得到有效继承与发扬。

第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青少年品德培养可实现共生共赢。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通过青少年品德培养来完成,利用青少年品德培养的内容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使红色文化深入人民大众,深入青少年群体,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亦可成为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资源,能够影响人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事业与活动等。

三、“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路径

2016年8月1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受益于自媒体的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3.7%,预示着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6]为此,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认为,虽然“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行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7]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中,一是响应国家对“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号召;二是丰富了青少年品德培养的方式、载体与平台;三是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新的模式。

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互联网时代逐步向互联网2.0、3.0时代发展,自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逐渐成为互联网2.0时代的代名词,也预示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QQ、微信、微博、手机APP、微视频、微电影等,都可成为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手段、方式。例如近期《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电影的播放,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据爱奇艺网的现场调查,他们对这几部电影的关注度、观看度皆达到了60%以上,而且“爱国”“拼搏”“奉献”“牺牲”“自豪”成为了评语主体,可见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颇有影响。再如,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官方微博对吸毒艺人抓获信息的播报、对朝阳群众举报不法行为的赞誉都得到青少年的支持,他们认识到吸毒的危害性,积极进行禁毒宣传。与此同时,重庆覆盖所有新媒体平台的“传箴言”活动声势浩大,且效果显著,相继开展了“QQ天天传箴言”“红色微博传箴言”等活动,并使红色箴言进入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轻轨公交车厢等处,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使媒体与受众在互动频度和互动内容的丰富性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众对媒体各项内容的参与度空前提高。[8]手机是每个青少年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通过手机APP来完成红色文化传播,是相当重要的途径。数据机构Sensor Tower公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不包含第三方安卓应用商店)应用下载数据,总数达到181亿次,其中,游戏类占比为38.6%,[9]再加上第三方安卓应用商店的下载数据,游戏类APP下载总数占比将更高,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手机游戏APP当中,使青少年通过游戏实现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了解、认同,最终达到德育目的,实为不错的选择。“保卫钓鱼岛”游戏APP的开发便是一个成功案例。

第二,合理利用“互联网+”传播模式互动性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互联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换、网络合作、网络竞争、网络冲突等四个方面。微博、微信、BBS、QQ等都可互动,在这些互联网软件当中,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是其主要功能,网络在线课堂、远程教育便是借此完成的,青少年的品德培养可采用这些互联网软件进行,并且具有时效性、无距离感。此外,红色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培养还可在网络平台上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完成。例如远程教育,可采取教师远程视频录制的方式,也可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实现一问一答式的“面对面”教学互动。网络合作是指各互联网终端网民通过互联网,以匿名、实名的形式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项计划任务的行为。它可以减少现实生活中集会的成本,较之传统合作更加节约时间。例如网络面试、天猫购物等活动极大地节约了消费成本与时间。通过互联网实现青少年品德培养、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亦可极大节约时间与成本。例如青少年通过红色文化场馆官网信息的学习、红色文化图书馆红色书籍的在线借阅、档案馆红色文化档案的在线调阅,在查询、学习红色文化过程中完成对疑惑、问题的在线解答,大大节约了成本与时间,同时并未减弱青少年品德培养的效果,这便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的网络合作成功案例的典型。网络竞争、网络冲突皆是社会群体就某一目标的实现而产生的争夺现象,良性争夺为竞争,恶性争夺则为冲突。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亦可充分运用网络竞争来实现。例如对某一红色人物、红色事件有不同的见解,正反双方可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辩论、竞争来解惑。互联网匿名性特点规避了网络竞争向“网下犯罪”演化,使得这种网络竞争趋向良性化、相对安全,同时还可引起围观群众的积极参与,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效果。

第三,有效利用“互联网+”青少年受众的广泛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培养,已然十分迫切。运用互联网的青少年大多心智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建构当中,对于互联网传播内容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有所怀疑,对传统德育内容有所抗拒,甚至出现反政府、反民族的言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集体精神、优秀文化的凝结,将红色文化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中,可有效防止青少年基本道德素养的滑坡,政治素养的降低,可增强其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能力。首先,应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如兴趣爱好、生活模式等,有的放矢地进行红色文化传播。针对青少年爱好网络游戏的特点,可开发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闯关中了解长征的不易、红军战士不怕艰险的精神品质。其次,应针对青少年品格逐步形成的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切忌毕其功于一役。再次,应针对青少年现时还具有逆反心理的特点,以引导为主,严禁强迫式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强迫性灌输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引发整体性排斥,得不偿失。因此,在有效利用“互联网+”青少年受众的广泛性之外,还要全面认识他们的心理发展、个人品格中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使庞大的“互联网+”青少年受众得到成功的品德培养。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7-1.

[2]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政府网,2013-5-4.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128.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10-30.

[5]郑文海.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1).

[6]陈君锋,唐玲.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5).

[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40号,2015-7-4.

[8]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青年研究,2011(6).

[9]2016年Q3全球应用下载量:游戏类占比38.6%[N].凤凰网游戏,2016-10-26.

猜你喜欢
品德红色互联网+
红色是什么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