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敬,李国华,刘吉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当前,计算机公共课依然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课和实践上机课不能紧密相连,一般是一次理论讲授课后相隔若干天才上实践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当时听懂了,但是等到上机实践时,自己就不会操作了,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这说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学生没有及时通过操作实践消化,很难完全掌握[1]。这种课堂理论与实践相分开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较差。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中学阶段很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统一,就会导致其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不利后续课程的学习[2]。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因材施教,就会出现教与学相脱节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原有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社会各个行业工作都基本上离不开计算机,所以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来重新建立课程体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就目前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来看,很多高校设置得都不是很健全,特别是独立学院历史较短,没有现成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基本上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而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公立本科高校有较大的差异,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方面也会有很大的不同[3]。
计算机公共课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考核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也着重考核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现代高校学生来说,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有一小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纸质试卷作为考核方式,多数高校采用了上机考试,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法体现不出学生平时上机的实践操作能力。
师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在“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集中备课,集中讨论钻研,注重更新自己的知识,适时增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独立学院中部分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虽然是有经验的教师,但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适用于普通本科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并没有研究适应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专职教师中很多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者是年龄较大退休的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以自己的读书经验作为参考标准进行讲授,效果不佳;而退休的老师学习和接收新技术不积极,不注重公共课教学过程出现的新知识、新问题、新变化,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限制[4]。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5]。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将理论知识讲授和上机实践分开完成。理论知识讲授依然在投影大教室,上机实践操作到机房里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时教师通常都是“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很少互动[6]。这种授课模式教学效果极为不佳,原因之一是计算机公共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边学边练。而教师用大屏幕放幻灯片来讲授该类实践较强的课程,学生难以掌握,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二是教室的大屏幕投影的效果普遍不好,在中后排坐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大屏幕上的内容,导致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实践性强的基础课应在多媒体教室,以“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2.实行分级教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如果将他们安排在一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已经掌握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学生会觉得所讲授内容跟中学时的信息技术课程无异,没有新内容和新技术可学,从而对这门课产生怠惰,影响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那些没有计算机基础或者是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觉得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多,而且讲课速度快,没有办法消化,以致在实践上机时,很难完成任务,越到后面越感觉学习困难,从而产生抗拒心,到最后就干脆放弃这门课的学习了。因此要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一系列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体系必须结合不同专业来建立,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体系沿袭了旧有体系,没有从本校新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核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采取科学的考评体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计算机公共课考核要根据专业特点。不同的专业其教学要求不同,自然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也应不同。这样学生根据这个考核体系进行学习,既有针对性,又能掌握对自己切实有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应针对“零基础”和“非零基础”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选择与等级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使之起到承接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作用。对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将其分成相对应的“零基础”或“非零基础”班。这两类班级教学要求不同,所讲授的内容不同,布置的任务难易度不同。“非零基础”班的教学内容要有深度,“零基础”班的教学内容要简单易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必须有自己的侧重,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这样兼顾了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效果,为其后续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加入新的内容,调整实践上机操作课时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相关的和今后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去思考与探索。另外,在教学中设置的任务和实例最好能与学生专业相关,贴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学校教学条件的日臻改善,现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已经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和Internet,改变了往“满堂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将实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演示法、讲述法、学生同步练习法等方法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7]。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基础教育性,又要体现学科工具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在基础教育性课程中,除了要承接中学学过的内容外,应该加入新内容,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时建构了1+x+1教改方案,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x门适合专业选修课程+1门计算机创新类选修课程[8]。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要考虑到“零基础”和“非零基础”的两个层次,而第二层课程大纲,根据本校各专业特点开设若干门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第三层次的创新课程大纲则结合社会发展,以最新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为根据,由专业团队研讨建成。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资源库。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
1.建立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视频、练习题、测试题等,供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学习或测试。这样解决了课程时间有限的问题,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建设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精品课程资源群网站。我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PPT、教学内容、实验素材、教学案例、练习题、教学视频等上传到网站,供教师研究和学生学习,而且根据教学要求,持续更新完善网站的功能,使之成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园地。
3.编著出版适用于本校的特色教材。编著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层次,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为依据,做到深入浅出,突出应用,强调新技术。教材必须适用本校学生,避免空有理论内容没有实践指导的弊端,使学生自己一看便懂,老师一讲便通[9]。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必须上机考核。而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实行教考分离,采用第三方考试平台。全部由第三方平台出题,由考试系统自动批改出成绩,本校教师不参与。这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另外,对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其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有别于其他普通课程,不能单单以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可考虑加入平时上机实践应用操作能力的测试,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这样能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促进其平时上机操作的积极性。
教学团队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教学团队的老师参与。为永葆教学团队战斗力,学校应做到:第一,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举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二,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适当外聘企业专业人才担任指导教师;第三,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让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帮、传、带,另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加快自我知识的更新,将新技术、新应用带到教学中,使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四,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区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研讨会,学习交流,取长补短[10]。
[1][2][5][6]方世林等.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2).
[3][4]向昌盛等.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研究[J].农业信息化,2008(18).
[7][8][9]刘军.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10]张敏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探索和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