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静
论金钱板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模式与启示——以万州赶场小学为个案
谭晓静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4020)
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呼声高涨。小学教育教学压力小、受众面广、参与者多、学习持续时间长、展演机会多,因此,“非遗”进小学校园被再次提及。金钱板在赶场小学的传承模式、传承效果均得到了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民众的肯定和认可,其理论探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与方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金钱板;小学教育;传承模式;启示
自2005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开展全国性非遗普查活动开始,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学术界与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理论探究与实践的一个重大工程。近年来,文化部就非遗保护提出三大理念:一是在提高中保护;二是在现代生活中融入非遗文化;三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需求以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呈现出永绪魅力与时代风采。非遗彰显了民族的文化印记,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它更是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媒介的活态传承实践。我们须将非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让它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1]。
作为表演艺术的非遗项目“金钱板”在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开始进入学校视野和民众生活。例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将金钱板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之一,在四川南充江东实验小学进行非遗展览;在重庆市万州区高峰中心小学、龙驹赶场小学分别建立传承基地等等。本文基于金钱板在赶场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模式、阶段性成果以及当前的困境进行考察,归纳几点启示,以期为其他非遗项目借鉴。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之一,它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金钱板曾名金剑板、金签板、三才板。关于它的来源,在曲艺艺人口中,有多种不同的解说。一说是战国时代孟尝君在弃武学文之际,很不习惯伏案读书的生活,便命令童仆用双剑相互敲打,以讴歌来解闷。因此,很早以前的金钱板,有一头是尖的,形状似宝剑,故名金剑板。二说是唐太宗时,丞相魏征是星宿下凡。泾河老龙错行了雨露,魏征梦斩了老龙。老龙却去纠缠唐太宗索命,太宗日夜不安,乃召魏征进宫陪伴圣驾,魏征手执金签,不时讴诗作赋给太宗解闷消愁。随后,丞相府的琴童也学习打金签,由此便流传开来。故而,金钱板又名金签板。三说是《水浒传》中的英雄燕青下山去办事,而途中却把路费花光了,只得临时用三块竹板边打边唱来求得盘缠。因为三块竹板紧扣天、地、人三才,又称“三才板”。四说是战国时越王勾践战败之后,范蠡为了鼓舞百姓奋发图强,便自编唱词,用左手持双剑击拍,用右手挥舞剑鞘,并在全国边演边唱。最终,民众士气受到鼓舞,一举消灭了吴国。然而,在终雪国耻之时,范蠡却离国隐居了。百姓为纪念他,就用三块竹板代替剑和鞘,并在竹板上镶嵌金钱,此种演唱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即为今天的金钱板[2]。
最初的金钱板是由两块被称为“玉子板”的金属板发展演变为四块相连的竹板,谓之“莲花板”。之后,又在“刮子板”的基础上定制为三块竹板。再后来,随着“三才板”的定型与打板技巧的不断进步,民间艺人们为了增强击板声的声音效果,就在拍板上雕出空格,嵌上金属片或铜钱。如此一来,打板时就既有竹板声,又有若隐若显的金属声。这种形制的金钱板一直沿用至今。有时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取消了铜钱,仅是简单的三块小竹板。
金钱板的表现形式以打、说、唱、演为主,演出时可一人也可数人进行。打即为打板,表演者左手拿两块竹板,右手拿一块竹板,用右手的竹板敲打左手的竹板,敲击的声音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手势优美;说与唱以叙述唱段内容为主,多为故事情节,矛盾突出,人物悲欢,情景介绍;表演讲究身法和手法,要传神达意;曲牌以引用“快板”的特点,还包括川剧中的“红纳袄”“梭梭冈”“青纳袄”“慢板”“数板”等等。整体而言,就是表演者手拿三块楠竹头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3]。
金钱板发展到今天,其源流与传说不再重要,其制作已相当简洁。但其表演形式依旧没变,只是在不同地域、不同的表演者、不同的受众,其说唱内容会“因人而异”。一定程度上,金钱板紧随时代步伐,在与时俱进中得以创新和发展。
赶场小学位于万州区龙驹镇,属乡级小学。龙驹镇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在历史长河中,龙驹人创造出一批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但金钱板却是“外来者”。政府的支持、学校培育的优势及理论探索与实践相合的教育模式,使得金钱板在龙驹小学唱得风生水起。金钱板的代表性传承人丁长福在《关于保护传承金钱板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小学乃至大学开设金钱板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是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4]182。由此而知,让金钱板走进新生代,将金钱板学习与第二课堂或选修课进行有机结合,将是其保护与传承的又一有效路径。
在学校、社区、军营等演出,或者与文化馆、文化站合作演出,均是提高金钱板民间知晓度的传播渠道[5]30。只有将小学作为传承人的培养基地,才能有长期的观众和演员。与城镇学校进行对比,赶场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较弱,为了突显办学特色,赶场小学于2013年3月开始调研“校园引进金钱板,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项目,深入论证可行性和操作性,经过缜密思考和慎重研究后,决定开展金钱板校园特色活动,传承“非遗”,以打造独特校园文化。从此,金钱板正式走进了赶场小学。金钱板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和谐统一、团结协作、竹之风骨、铜钱之韵、历史文化、宽容友爱、尊重理解等,它们与学校“大爱”主题文化建设有一脉相承的默契。学校通过不断学习、熏陶、领悟、物化等形式对师生进行文化浸润,既能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又可引领金钱板的传承和发展。
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和学历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赶场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对金钱板艺术了解几乎为零,要学习这一民间艺术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能让老师和学生在逐渐学习中被感染、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为自觉喜欢。基于此,赶场小学专门聘请曲艺表演艺术家亦是金钱板的主要传承人潘光正先生来培训学校教师,再由教师培训学生。截至目前,已有三十多位老师参加了培训,学会了《老实话》《花比松》《早发白帝城》《赞三峡》《拜花堂》《一朵鲜花红又红》等经典曲目。部分老师还主动与潘老师切磋探讨交流,不断提高金钱板打击水平,为金钱板在学校的推广和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作用。
与此同时,赶场小学将团结村小学作为下一级非遗传承基地。自2016年开始,团结小学遵循赶场小学的管理模式,将金钱板纳入三、四、五三个年级的日常教学之中,并由赶场小学的优秀老师去授课。因构建时间较短,团结小学还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阶段。
在我国三级教学改革中,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已成规范,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赶场小学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开设班级为三至六年级)教授金钱板艺术表演。据王洪老师回忆,起初家长们都反对孩子们学习金钱板,怕影响学习。但当他们看到学生的表演后,特别是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通过金钱板表演而散发的蓬勃自信与昂扬激情后,他们开始支持这一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有些学生还主动教父母,愉悦其中。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金钱板的过程中,老师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从激发兴趣为切入点,以“爱心引趣、直观引趣、激励引趣、成功引趣、竞争引趣”为教学理念,多视角多维度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志趣。
另外,学校根据“培养优秀”原则,在三、四、五三个年级中各开设一个金钱板兴趣班,并安排五位优秀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在兴趣班的课堂上,老师们注重金钱板的艺术表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学校在金钱板的教学之余,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展现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比如:学校每年六一、元旦集中展示金钱板学习训练成果,按照年级兴趣组、班级、学生个人三个类别展示,评选优秀班级和金钱板“小明星”;每学期期中进行班级自我展示,展示中培养了学生金钱板艺术表现力、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金钱板艺术鉴赏力;老师集中展示,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参与万州区特色建设工作会金钱板交流展示活动;每逢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时到龙驹镇居委会及社区参加表演等等。
赶场小学为了将金钱板做成特色,学校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金钱板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低头抬头都能感受和体验金钱板文化。比如:学校设置了每天五分钟的“金钱板”大课间早操,以歌曲《中国少年强》为主题音乐,展示中华少年勤奋自励、勇攀高峰、立志为国的梦想和豪迈精神;将古诗词《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地方特色“请客”“赞三峡”“拜花堂”等融入金钱板中,很好地践行了金钱板与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楼梯间制作金钱板的文化墙、面部表情等等。
2014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传承培训基地”在赶场小学挂牌,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老师们的理论研究、学生们的展演活动以及金钱板的社会知晓度均取得了显著成效。(1)2015年9月,由学校老师申请的课题“农村小学‘金钱板’特色项目建设研究”被批准为“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2016年,学校被评为万州区艺体特色学校。(2)学校教师撰写了12篇关于“金钱板”教学与实践的学术论文,均获得各级教育学会、专委会等各项奖励。其中黄国礼和程之敏老师的论文获重庆市教科院一等奖,任茂胜的论文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重庆市教科院二等奖。(3)万州区2016年庆“六一”活动中,学生表演的节目《金钱声声唱脸谱》获得一等奖。它一方面充分展示了金钱板艺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学生学习金钱板的兴趣和风采。(4)2016年,由学校创作的校园电视《金钱板,助梦插上翅膀飞翔》和微课《金钱板的基本打法》分别获得万州区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国家级银奖,校园电视《正在山花烂漫时》和《传承》双双获得万州区一等奖;微课《金钱板的唱调》获得万州区二等奖;校长向有松撰写的论文《学校特色项目团队建设引领策略》在《今日教育》发表,任茂胜老师撰写的论文《谈金钱板学习兴趣激发》和《金钱板,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分别在《教育现代化》和《新课程》杂志上公开发表等。(5)学校创作了以“金钱板”为核心的校歌,表达了“以歌振神、以歌净心、以歌明志、以歌铸魂”的文化主题。(6)学校已完成了金钱板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金钱板在赶场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均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地方民众的认可与高度评价。2017年5月23日,重庆市文化委梁跃处长到赶场小学视察指导“非遗”文化金钱板传承工作,对学校金钱板传承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万州区副区长、原万州区教委主任蒋艺义亲临学校指导金钱板传承工作,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传承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由此可见,重庆市与万州区领导高度重视金钱板的传承工作,并见证了成效。万州电视台多次到学校采访,先后七次播放学校金钱板传承的精彩片断;《今日教育》《今日万州》《三峡都市报》等纷纷宣传报道了学校金钱板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如此,金钱板的社会知晓度大大提升。
金钱板在赶场小学的教育传承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表演道具的购置问题,嵌有铜钱的金钱板为250元/套,不嵌铜钱的金钱板为50元/套。教师使用前者,由学校购买;学生使用后者,学校补贴一小部分。二是演出费用问题,主要包括服饰、差旅等费用,均由学校承担。三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费用问题,亦需学校资助。对于乡级小学来说,这些费用已让他们无法承受。赶场小学校长告诉笔者,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投入5万多元用于购买金钱板、演出服及差旅费用。要使金钱板在学校教育中可持续发展与传承,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赶场小学在金钱板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中,取得了诸多可喜成果。究其缘由,一是学校教育中的易习得与可传承性,二是理论探究与课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展演中的可传播性与知晓度。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亦发生了转变。就目前来看,小学的教学压力最小,能够有效地将非遗项目置入正规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老师和学生也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学习,“隐藏”在学生背后的家长的支持度相对较高。又由于小学教育时间长,教师和学生均可反复不断练习,并能内化非遗技艺及文化内涵。乡村小学学生的生源地大都在同一地区,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易于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并建构学生的文化自信。
赶场小学通过“学校平台和桥梁”将金钱板传承与发扬,充分发挥了其独特优势。在师生共同体验的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将金钱板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禀赋置入校园文化;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金钱板。于此,金钱板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新生代的日常生活。某种意义上,让非遗步入校园,走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一方面,可以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珍贵的地方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自信;通过演出、展示、教学与熏陶,培养传承人。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学校的人文教育。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赶场小学在金钱板的教育中,既重视特色课程的设置,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校进行了多项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等相关课题研究,且诸多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励。与此同时,学校将理论探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将金钱板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将古诗词、地方特色等文化元素融入金钱板教学中。一定意义上,老师们的理论成果是源于实践教学的思考,并促进实践教育的不断创新;而学生们舞台展演的成就既是兴趣展示,又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还是提升老师理论研究的保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除了培养传承人外,还需要寻求传播渠道以提升民众知晓度与参与度[6]。近年来,许多非遗项目纷纷在企业、学校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拓宽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平台,最大范围地宣扬非遗文化。就赶场小学而言,师生们除了在校内展示与演出,还走出校门,到万州区电视台、龙驹镇社区展现金钱板艺术,让更多民众近距离感受金钱板艺术的魅力。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呼声高涨。随之,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小学生的教育培训不断升温。例如,察布查尔县各乡镇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锡伯族贝伦舞培训班、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与武强县内各重点中小学和幼儿园组织“非遗传承、馆校共建”活动,开展武强年画大讲堂、年画兴趣班、小小讲解员培训等;南昌向阳童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20多名小学生到瑞昌市夏畈文化站学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北京市高两河彩绘厂举办“亲子手工瓷艺小课堂”等。“金钱板”随着这股风进入重庆万州区龙驹赶场小学,通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学校通过开展层级培训、置入样本课程和开设兴趣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举办特色活动等教育模式,将金钱板这一曲艺技艺融入到校园的大爱文化中,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每一位师生,使民族经典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
龙驹镇除了在赶场小学建立金钱板传承基地外,还在文化站建设了四川车灯的传承基地。前者属学校教育,后者属社会教育。通过两者的对比发现,四川车灯的教学表现为学员少、学习散、学习质量无保障、展演机会少等。这再一次证明了非遗进校园的优势与可行。赶场小学的非遗基地建设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方面,引入小学的非遗项目必须是小学生易于学习并掌握的,有较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教育成本不能太高等。另一方面,将非遗技艺置入学校教学活动,将非遗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非遗项目可保护、可传承的最优渠道。基于此,龙驹镇或其他乡镇应借鉴“基地”经验,跳出“本地”思维,去“外面”挑选传承人,通过新媒体手段拓展传播面,以个体传承到大众参与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本土非遗文化。
[1]王学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综述[EB/OL].(2017-10-17)[2018-06-15]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7/content_5232430.htm.
[2]中国戏曲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3:296-297.
[3]吴春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钱板演唱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1-2.
[4]丁长福.关于保护传承金钱板的几点思考[G]//吴春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钱板演唱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5]林晓东.浅析四川金钱板的传承、改革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8(1):30.
[6]陈文苑.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云南省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6):118-124.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Research of the Inheritance Model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Jinqian Clapper in Primary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Ganchang Primary School in Wanzhou
TAN Xiaojing
In recent years, the voice about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kids has been raised. Subsequently, train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imary school was again proposed. The advantages of primary education are less teaching pressure, a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 and participants, lasting learning time, an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erformance. The inheritance mode and effect of Jinqian Clapper in Ganchang primary school have been affirmed and recognized by government, news media and the public. Its concept and method that to combine theoretical inquiry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re worthy of spreading and learning.
Jinqian Clapper; primary education; inheritance model; enlightenment
谭晓静(197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副教授,民族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女性身体经历的民族志研究”(18BMZ114)。
G62
A
1009-8135(2018)05-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