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善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诸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具备了远距离的信息传播能力。网络通讯资费的不断降低,以及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高速发展更是为人们近距离接触互联网提供了助力。但在信息通讯技术日趋成熟稳定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尽管对他人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已经变得十分的方便,但这种对媒介技术的依赖似乎逐渐消磨了我们对进行实地的人际传播的兴趣和耐心。媒介似乎代替了信息传播中的客体,成为了我们真正的“朋友”。这种将信息和表达依托于数字的传播方式,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但似乎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事实上新的传播环境中人的传播方法和内容都与之前有所不同,是给了人更大的自由,将繁琐的数据直接交给技术,而将人本身解放出来,让人可以投入自己的精力到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中来。它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便一定会带来一定的关系的稀释。把握好互联网环境中人际关系,和虚拟与现实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从而使传播更加有效。彭兰教授在《万物皆媒》一书中提到当代社会泛媒化的三个关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则正是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产物: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认为让所有东西认知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意味着物体的媒介化。人工智能是使得我们可以将本来冰冷的机器注入人类的思维算法,让它们可以按照人类的思维服务人类,将人类从繁琐的不断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效率。
包括云计算和云储存。她认为泛媒更长远的未来是人机合一:如果从人工智能的方面来说,人体有可能在今后会在多种智能工具的帮助下实现人机合一。“人”将会在机器的层面上发展。更多的信息会在云上得到共享,大部分的知识和信息不需要人体自身的记忆,人可以真的解放出来。
1.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面对泛媒时代环境下与之前不太相同的关于人际关系远与近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去思考和应对。首先我们要了解人际关系远近的变化,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远与近中选其一,而是要求我们应该全面把握两者,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已经不能完全分离来看,如今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与远处的人交往,也应该保持好与后台现实生活中人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不迷失在网络环境的数据流当中又能更好的利用泛媒时代的人,物来为己所用。
2.认清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信息传播的渠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渠道,既利用各种媒介手段,技术,器材来进行的大规模的传播,另一类是人际关系渠道,既有你亲近的人来进行的传播,前者往往十分权威,但是互联网环境下,声音太多太杂,然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不是有限的,也就自然而然存在听不到某些声音,或者百家争鸣的状况下并不清楚到底哪一家更为可靠。媒介渠道的失灵要求我们要尽可能的发挥人际关系渠道的作用,着重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1.人的前景
媒介的发展是想要人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不是逐渐拉开人们的距离。然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处理不够得当的地方。
在2017年,不管是VR的发展还是网购的热潮都曾一定阶段的将人的注意力大大局限于虚拟环境,但是无论是后来出现的天猫双十一狂欢节,由手机的独占化娱乐向通过手机投影而实现的分享娱乐转变,还是过年时的支付宝抢五福看春晚都似乎表明了传媒界已经开始惊醒并且逐渐引导受众关注现实生活。
2.未来已来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介的作用也应该由传播信息逐渐转变成为对传播的引导与防护。在我国传统媒介应当引导信息传播的正方向和正能量,坚持党性原则。“构建社会公共话语空间是对传统媒体的要求:在社会传播中让人们不会因为媒介的影响大喜大悲。”笔者认为在当代,传统媒介组织的作用更大,它可以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个相对适中的间隔,既不远也不近;可以使各个不同的或者相似的圈子相互链接,设置公共议题,实现各不同圈子之间的平等对话,让每个社会成员的意见能够比较理性的表现,让人既不会过分的迷恋微博的泛式环境,也不会过分的迷恋于微信的微观环境,使得虚拟与现实的划分更加的清晰,让人们更加的关注现实生活和实际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