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祎寒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突发事件”是指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对社会产生强烈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通常可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自然因素主导)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人为因素主导)[1],具有突发性、异常性、危害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突发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做出的新闻报道,具有响应的及时性、舆论的引导性、报道的持续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具有第一时间传递、还原突发事件过程、安抚群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配合救援行动和教育与警示等重要功能。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一架重庆至拉萨的航班在9800米高空出现机械故障,驾驶舱风挡玻璃破裂。机组成员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驾驶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有人平安而归。事发后半小时,《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发布了首条简讯,经国内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后续报道中,川航迫降事件也被多家媒体称为“罕见奇迹”、“史诗级备降”,而核心人物机长刘传健也被形容为“英雄机长”甚至“中国版萨利机长”。
本文以《四川日报》和《成都商报》对川航迫降的突发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限定于事发当日(5月14日)至事发后五日(5月19日);内容范围限定于报纸报道(不包括客户端、微博微信和网站报道);报道体裁、版面栏目均不限。
选择这两份报纸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四川日报》是四川省级别最高的省级党报,也是省内影响力最大的党报。《成都商报》在“2016-2017中国报刊经营价值百强榜”上,名列全国都市报第二名,并连续十年进入该榜前三强,被誉为“西部第一大报”[2]。因此,两份报纸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相较于其他媒体,《四川日报》与《成都商报》最先通过其新媒体平台发布该突发事件,在抢夺新闻源和时效性上略胜一筹,对后续报道也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抽取出两份报纸5月14日至5月19日五天内的相关报道,从报道内容与版面编排两方面,对比党报和都市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上的不同表现,并提出其值得借鉴的亮点与需要反思的不足。
1.报道数量
据统计,在5月14日至5月19日五天内,《四川日报》一共刊发了11篇报道,《成都商报》共刊发了16篇报道,每日报道数量如图表1:
从图表可以看出:报道总数上,《成都商报》较《四川日报》多出五篇,说明相较于党报,都市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上,所给予的重视程度、版面资源和人员分配较多;报道持续时间上,《四川日报》较《成都商报》多出一天,报道时长基本一致,说明党报与都市报对突发事件均保持密切、持续的关注;报道集中度上,两份报纸均集中于事发后第二日(15日),且当日《成都商报》报道数量较《四川日报》多出三篇,说明突发事件后的第一天是报道的最佳黄金时机,也说明了都市报在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力度和机动性上,更具有优势。
2.报道篇幅
在报纸报道中,报道篇幅既可体现为文章字数的多少,也可体现为文字与相关图表所占版面、栏目的数量多少与区域大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报道篇幅一般较长,常以专栏、半版、整版甚至连续组版的形式出现,以更完整和全面地呈现事件的全貌,并形成大气、强有力的版面气势。
笔者按照版面区隔四分法,对《四川日报》与《成都商报》川航迫降事件的报道篇幅进行统计,结果如图表2、图表3:
从统计数据来看,两份报纸的报道篇幅差异较大:党报《四川日报》的报道篇幅有长有短,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版的短篇报道居多,半版和整版报道则相对较少;而都市报《成都商报》则完全相反,所有报道均为整版报道。这说明,党报倾向于传达事件的宏观进展与引导社会的主流舆论,把握事件的“大方向”和“主要矛盾”;而都市报则更倾向于从不同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过程,用更多的采写力度和更大的版面篇幅,传递事件的“细节”和“主要方面”。
图表1:两报每日报道数量
图表2:《四川日报》报道篇幅
图表3:《成都商报》报道篇幅
3.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指,记者和编辑人员在策划、采写和编辑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倾向,主要体现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个维度。
在突发新闻报道中,正面倾向是指对突发事件中主要人物的积极作用予以赞扬、对相关管理部门的关心重视予以肯定、对事件的积极意义予以发扬,如对“英雄机长”刘传健的赞扬;中性报道是指对事件过程进行冷静、客观的描述和还原,如从机长、乘务员和旅客的视角,对川航迫降过程中的事实与细节进行讲述;负面报道是指对事件中的责任缺失、监管失职等消极意义予以警示、追究和批评,如对飞机风挡玻璃为何会爆裂以及C检是否到位等进行问责(如图表4)。
从数据可得知,两份报纸的主要报道倾向均为中性,说明其均以客观传达事件过程为主;而《四川日报》作为党报,正面和负面报道较均衡,利弊得失均有顾及,具有宏观反映和客观中立的官方性质;而都市报《成都商报》的负面报道较多,说明其更倾向于顺应和满足读者对迫降原因的好奇和疑问,同时包含一些科普常识的内容,呈现出“市场化”“大众化”等都市报固有的特点。
1.图像
图像是报纸通过摄影或绘画手段所显示的形象,与字符相比,具有明显的视觉强势,其具体形式有照片、绘画、图表、题头、栏头、版花等[3]。
在对川航迫降事件的报道中,《四川日报》运用了7幅图、4张表,而《成都商报》运用了24幅图、7张表,说明都市报相较于党报更加注重对图表的设计和使用,对营造视觉接触中心、第一时间抓取受众注意力以及增强版面表现力起到重要作用,而党报在这方面处于劣势。此外,《成都商报》运用统一醒目的文字、事件中飞机的大图以及固定的框图线条,对川航迫降这一连续性的专题报道设计了专栏样式和栏头,使其在整篇报纸中具有高辨识度,而《四川日报》的相关报道却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统一的主题样式。
总体来讲,以《四川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和以《成都商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在对图像语言的使用频率和技巧上存在差异,后者相交于前者更擅长使用图像以增强版面的表达效果。
2.色彩
报纸版面中的色彩,不仅起到美化版面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具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情绪的功能。在川航迫降事件的报道中,两家报纸的色彩运用都恰到好处:图片和线条均选用了橘红色、深红色这一类引人注目、带有警示和提醒意味的颜色,并暗指迫降事件的危险性和急迫性。但在留白艺术的处理上,《成都商报》较《四川日报》更加出彩,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与区分中,产生开朗、舒畅的阅读审美体验。
3.版面布局
版面布局是指同一版面上,文章、标题(包括大标题与小标题)、图表、线条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配合呼应关系,如常见的并列、镶嵌、穿插、破栏等,对活跃版面风格、营造视觉接触中心和增强版面表现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版面布局上,两份报纸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两者都擅于综合使用多种布局方式,使版面图、文、题之间的呈现效果更加和谐与精美。同时,提炼川航迫降事件的时间、空间和主体等关键词作为栏目名或小标题,使文章在突出中心的同时,更具有逻辑性;不同点在于,《四川日报》的版面布局显得较规整、严肃和呆板,而《成都商报》的版面布局则通过更丰富的布局方式和字体字号字色的特殊处理,显得更灵活多样与活泼生动。
1.在报道时效与数量上,突发事件报道要抓住黄金时机进行“猛攻”。通过前文的统计数据可得知,对于报纸而言,突发事件的报道黄金区间就是在事发后12小时至24小时内,这段时间权威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较少,公众的关注度却很高,因此新闻的价值性也最大。媒体若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并抓住黄金时间进行集中报道,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认可度和关注度。
2.在报道内容与倾向上,党报与都市报依据自身定位制定不同策略。党报是党政部门宣传思想、引导舆论和解读政策的宣传工具,其主要受众为党政机关人员和政商人士,因此在报道内容与倾向上,侧重于对事件整体过程进行宏观、资讯层面的把握与呈现,并客观中立地权衡利弊得失,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注意;而面向商业市场和社会大众的都市报,则倾向于从不同角度去还原突发事件更多的细节、背景与相关事实,并以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作为报道的重点,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满足,具有传递事实、知识教化、休闲娱乐和情感满足等综合功能。
图表4:《四川日报》与《成都商报》报道倾向统计
3.在版面编排上,尽量突出重点,形成个性。党报与都市报在版面编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主客观因素所共同造成的。然而,要想赢得受众更多的关注、给其留下更深的印象,就需要美术编辑在版面编排上多下功夫,党报向都市报借鉴,都市报寻求进一步的创新。
1.内容同质化。在两家报纸对川航迫降这一突发事件的多篇报道中,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且党报相较于都市报原创策划和采写的内容较少。这要求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完善的报道策划和更全面的原创采写内容。
2.缺乏评论。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对表达报道倾向、引导舆论和增强传播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此次川航迫降事件的报道中,两家报纸几乎没有刊发相关的评论报道,忽视了评论对丰富和深化报道主题、帮助受众理性认知、引导舆论的关键作用。
3.警惕自媒体式浮夸报道。这一点虽主要体现在自媒体中,但都市报也要时刻警惕,因为都市报为了更大程度地迎合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不免会出现捎带浮夸性的报道用语,如此次川航迫降报道中《成都商报》不断使用的“史诗级备降”“民航界的罕见传奇”“奇迹英雄机长”等,这类词的使用应该加多多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