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永贵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从历史文化意义上来看,杏花村其实只是文献里的杏花村。文献可以穿越历史,保存各个历史层面的杏花村文化形态。现实视界里,千余年来,贵池杏花村里的各种人文事物均在不断地交替变换,但是,我们的心中,却固执地横陈着杏花村美丽的画卷,营造出花飞如雨的杏花梦,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找到现实的依托,都是历代杏花村文献为我们夯实了不可动摇的基础。这些历史文献一直延伸到当下,并应时产生了许多新的文献创获。
《文选》编成时,杏花村的名称还未见载于史籍,但是因为昭明太子的封地在贵池,所以后世杏花村纪念昭明太子的文化非常繁盛,则《文选》应该是第一部杏花村文献,或者称之为“前杏花村文献”。它虽然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杏花村的文学作品,但昭明在杏花村里编辑《文选》的传说在贵池一直口耳相传,丰富了杏花村文化内涵。昭明在贵池,成为傩戏里春秋祭祀的主神,昭明神是杏花村最大的保护神。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就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又称“昭明太子”。
萧统非常有文学才华,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他组织一批文人编成《文选》。《文选》初稿据说有1000卷,后精减为30卷,上起先秦,下迄当时,但不录活着的作家作品。全书收录100多个作者的作品514题700余篇,划分为38类。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年)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北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秀州州学本是第一个五臣与李善合并注本,其后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后)如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尤袤在贵池所刻李善的注本(尤刻本)对后来很有影响。
昭明太子因为很年轻就去世了,他是否来过贵池也不能确定,但是贵池人对他却充满了绵延千余年的深情。《杏花村志》记载关于昭明庙、昭明神、文选等内容的诗文非常多。如卷三记载,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唐永泰(765-766)初,贵池地方官员在杏花村西三里地的文选阁旧址建昭明庙,后称西庙。规制壮丽,俨若宫阙。宋代明代累有诏封,自元代到明代,历次修缮都有碑记可考。村民水旱必祈祷,灵响异常,被视为当地福主。历代诗人咏颂不绝。又有建有文选楼,在西庙正寝殿右,因为已废,有遗址,郎遂曰:“此古迹之最著者,亟宜修复之”。与昭明相关的诗文也很多,如卷九有《郭西昭明庙记》《重建昭明太子殿碑记》《池州迎昭明会记》等,可见昭明在杏花村的地位之隆。
在贵池民间视阈里,杜牧是杏花村的第一关注者,他的《清明》诗是贵池杏花村诞生的标志性文献,他应该是杏花村历史上最早的“荣誉村民”。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号樊川居士。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风流倜傥,刚直落拓,后人称之为“小杜”。杜牧的祖父是宰相杜佑。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后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出知黄州、池州、睦州刺史,最终官居中书舍人。武宗会昌四年九月至六年九月(844-846)在池州任上。
杜牧有《樊川集》传世。《唐书·艺文志》著录《樊川集》作二十卷,《樊川别集》一卷为杜陵田概所辑,《外集》一卷则不知何人所辑,包括《别集》《外集》在内的二十二卷本《樊川文集》即为当今通行本。
但这些作品集并没有收录《清明》这首诗。今存文献,《清明》诗初见于南宋初年的类书《锦绣万花谷》,该诗未署作者姓名,只标明“出唐诗”。后由《千家诗》有确认为杜牧作品。杜牧有关池州的诗文确有不少,如诗歌《池州送孟池先辈》《池州清溪》《题池州贵池亭》《池州废林泉寺》《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题池州弄水亭》《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赴池州道中作》《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郡楼望九华》《九华楼》等。文章有《池州重起萧丞相楼记》《池州造刻漏记》《上李太尉论江贼书》《祭木瓜神文》等。
杜牧的诗除《清明》外,写到“杏”意象的还有:《寓言》:“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长安杂题长句六首》:“韩嫣金丸莎覆绿,许公鞯汗杏黏红。”《街西长句》:“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杏交花。”《杏园》:“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柳长句》:“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杜诗中提到“村”意象的诗有20余例,这些村庄遍布各地。读其村诗,可见杜牧村落关怀之情。《村行》是比较典型的一首诗:“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唐代池州本地最有影响的诗人为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曾多次赶赴长安应考,皆不中,还乡隐居。后因朱温表荐,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不久因病去世。
杜荀鹤的诗集叫《唐风集》,共三卷,收录300余首诗。民国贵池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后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另有《杜荀鹤文集》三卷。杜荀鹤诗歌在晚唐比较突出,有“杜荀鹤体”之说。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杜荀鹤均被视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但是通读其所有诗篇,发现关心现实的诗非常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吟诵自己求取功名与隐居的生活。
自南宋之后,在贵池有一个关于杜牧与杜荀鹤的美丽传说,传说杜荀鹤是杜牧的儿子。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都说:杜牧在“会昌末年自齐安移守秋浦时,妾有妊,出嫁长林乡正杜筠,生荀鹤。”南宋的名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不相信此事:“此事人罕知。余过池州,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今悟樊川是父师。’”接着周必大说:“是成何语,且必欲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杨森嘉树曾引《太平杜氏宗谱》辨之,殊合鄙意。”杜牧曾有诗《示阿宣》:“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而人。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民间传说此诗所写疑似杜荀鹤。
《杏花村志》说:“杜荀鹤,字彦之,杜牧遗腹子也。性豪放,志经史,尝筑别业于杜坞,与同里顾云、殷文圭、康骈辈为好友。”杏花村里杜湖、杜坞都与杜荀鹤相关。
《唐风集》里有三首诗咏到了杏意象。《下第出关投郑拾遗》:“杏园人醉日,关路独归时。”《入关寄九华友人》:“箧里篇章头上雪,未知谁恋杏园春。”《遣怀》:“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这三处“杏园”都是指长安城曲江池边的杏园,指代科第功名。因当时新科进士要参加一项活动,叫“杏园赐宴”,非常荣耀。如前引杜牧诗“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也都是此意,而非指杏花村。又晚唐温庭筠诗说得更直白:“知有杏园无计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明代中后叶,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相关联是一个新发现,而此前的各种史料,都没有说到这个问题,地方志首先关注,《杏花村志》之前有好几部书确认了这一说法。
据该志的后记,时间署为嘉靖丙午季春,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成书。
卷一:杜坞山。在城西四里,唐杜牧游乐焉。本朝邑人孙仁《杜坞夕照诗》:“水绕山环石磴斜,夕阳明处景偏佳。翎光刷雪投林鹭,背影浮金入树鸦。催暝远钟来野寺,弄风寒笛出樵家。一从小杜行骖过,草木长含几倍华。”
卷一: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旧有黄公酒垆,后废,余井圈在民田内,上刻“黄公广润泉”字,嘉靖间同知张邦教访置校场前,立亭表之,联云: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
《山堂肆考》是明代万历年间江苏通州彭大翼撰著的大型类书,全书共240卷,该书采集宏富,浅显易懂。全书分宫、商、角、徵、羽五集,共四十五门。《山堂肆考》有两种明代版本:明万历二十三年刊本与万历四十七年增补本。
卷二十六:贵池县秀山门外,有杏花村。唐杜牧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此。一在徐州古丰县。”
卷一九八:又曰池州府秀山门外,有杏花村,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
《江南通志》,清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赵宏恩等监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总督于成龙与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徐国相等,奉部檄创修《通志》,凡七十六卷。雍正七年,署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奉诏重修,经过五载,至乾隆元成年书。其开创之年早于《杏花村志》的成书之年。
卷三十四: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南畿志》云:有古石井,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
2.4.1 郎遂其人 康熙初年,杏花村里有一个大姓郎氏,为明代贵池“郎、王、许、戴”四大姓之首,支系蕃衍,人丁繁多。郎家出了一个文采超人的儒生,名叫郎遂(1654-约1739),字赵客,号西樵子,是县里的庠生。父亲名叫郎必光,是个孝子。儿子名叫郎封,是府里的庠生。郎家世居贵池城西杏花村之村东。郎遂虽然是一位文人,但是从他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个向慕功名的有志之士,大约他是要向春秋时期赵国的毛遂看齐,毛遂本是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后因“毛遂自荐”而出名。郎遂大有怀才不遇之叹,才因名取字。除《杏花村志》外,郎遂还有《杏花拾遗》《还朴堂撰著丛书十二种》等书,现在都难以找到了。
《贵池县志·人物志》:
郎遂,字赵客,号杏村。由诸生入太学,以诗文名于时。手辑《池阳韵纪》一书,阐幽表微,搜括殆尽。所居杏花村山川明秀,徜徉其间吟咏自得,年逾八十弗衰,人称耄而好学。
与郎遂同时、在京为官的名人贵池曹曰瑛《题杏村先生小像》诗:“杏村深处卧烟云,把酒含毫兴佚群。万树年年抒碎锦,一天春色入奇文。”这是对郎遂风神的写照。关于郎遂的个人信息并问序于人的若干情况,我们可以从《杏花村志》的几篇序文得到大致的印象。
郎遂《跋》:
越乙卯,余携儿辈读书杏花村舍,先人之室壚丘陇在焉,前贤之遗踪胜迹存焉。客有过余者,问酒黄罏,垂竿白浦,致足乐也。闲则稽往帙、摩残碑、翦荆擗棘、搜泉石之趣,爰拟创立村志。凡名胜、建置,以及人物、艺文,一有所得,即散录注一箧。越数载,不下千百纸,始贻书牛冈深处,商榷定例而后起稿,稿凡数易而后成书。
不能不提的是,《杏花村志》虽然是郎遂主编,但是他的许多朋友参与了此事,志书卷首提供了一份《参订姓氏》,一共记录了许承钦、尤侗、张芳等105人的姓氏与籍贯,以示不掠人之美,可见郎遂的宽广胸怀。
花了十一年的时间(1674-1685)来撰写一部村志,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加上早年搜集的资料当然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也可以说,他毕其一生,修成一部地方志书,是极其风雅的一件事。他也许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本志书在文献世界时开辟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在现实世界里预留了一个实现美丽乡村梦想的平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郎遂撰。遂字赵客,号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岸、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盖亦志乘之结习也。至郎氏族系亦附录其中,则并非志乘体矣。
这是《杏花村志》最骄傲的身份象征,被收入《四库全书》也是著书者的极大荣耀。虽然只收录在存目类里,没能进入全文版,但该书由此得以让正统的读书人知晓,也是贵池乡邦文献之幸事。
《杏花村志》的内容安排是:卷首是序文、题辞、凡例、征启、书目、姓氏,卷一是小像(刘刻本增)、总图、分图、图序(刘刻本增)、像诗(刘刻本增)、图诗(刘刻本增),首二是村中、村南、村北,卷三是村东、村西,卷四是人物、闺淑、仙释,卷五、卷六、卷七都是题咏,卷八是题咏与词赋,卷九是宸翰、文章,卷十是文章,卷十一是户牒、族系、传奇,卷十二是杂记,卷末是书后、后序、跋。
《杏花村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征引材料的《考据书目》,一起有92种103本书,也就是说,这些历代书籍中都收录了或多或少的关于杏花村的资料。这些书籍都非常珍贵,尤其是地方文人的作品集,但今天几乎都见不到了,零星作品被《杏花村志》保存下来,也难能可贵。
刘世珩(1875-1926),贵池人,字聚卿,又名葱石,继庵,号楚园。从小随其父亲清末外交家刘瑞芬移居江宁。光绪二十年(1894)应江南乡试,中举人。长期生活在江浙沪地区,是一个关心时事、留意文献的雅士。他特别关注贵池乡邦文献,历经多年,编成《贵池先哲遗书》一套,录书共三十一种,自唐至清,规模宏大,其中就有《杏花村志》。
从5A护理模式干预前的基线看,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是不理想的,自我行为管理评分明显偏低,这与之前的部分相关研究一致[13]。在实施5A模式干预后,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干预至6个月时,优势更加明显。而对照组中,自我管理评分在术后1个月时略有改善,3个月及6个月时,评分又逐渐降低,考虑可能与患者冠心病相关的症状缓解后,自我行为管理松懈有关。而观察组在实施5A模式干预后,自我行为管理评分逐渐升高,说明5A模式在规范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时至民国,康熙刻本《杏花村志》已非常稀见。《杏花村续志》卷下“杂记”记录了他向胡子正索书的情况:
郎赵客所辑《杏花村志》,于邑中掌故搜集颇多。惜自咸丰兵燹后,存本寥寥,欲睹无自。邑人刘聚卿先生寓居上海,锐意重刻乡先哲遗书,尤注重于此。每贻书里中,必先提及村志,以为非觅到不可。今竟于西乡孙齐卿之戚陈君静亭家,得其原本。亦可谓:“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矣。”
刘世珩为了重印《杏花村志》,多方搜罗,与胡子正在此方面有书信往还,非常幸运的是,胡子正为其搜到了原刻本。刘世珩于是重新排版、刻印,并重抚了插图,写了后记。
北京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分别藏有康熙二十四年聚星楼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有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另外据说还有一种康熙乙丑十竹斋刻绘图本,藏宁波天一阁。199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民国八年《贵池先哲遗书》本影印。1996年齐鲁书社据北京图书馆藏康熙二十四年聚星楼刻本影印。2006年广陵书社又将其收入郑晓霞主编的《中国园林名胜志丛刊》。其实,《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即第717册影印的正是“据上海图书馆藏康熙二十四年影印”。而北京图书馆藏康熙二十四年聚星楼刻本与上图本完全一样,是同一个版本。只有康熙本是由郎遂本人所定稿,即使后来还有其他的民间仿刻,那都是第二手材料了。
胡子正(1860-1923),字东溪,贵池刘街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本县成立四乡公所时,被推为所长。光绪三十年与邑人王源瀚、高丙麟等同筹建贵池县立小学堂于九华街,胡子正任学堂国文老师。关心时事,参与变革。民国二年10月10日,出版其手稿《池阳光复记》,民国四年,《杏花村续志》付印。《杏花村续志》三卷,首末各一卷,为民国胡子正编纂。此书乃其续补郎《志》,纂于民国四年(1915)。正文分上、中、下三卷,上承郎《志》,下迄民国初,凡杏花村二百三十余年人物、事迹。此书今存铅印本和手稿本。
《杏花村续志》里录存了其友人贵池舞鸾乡(今晏塘)纪伯吕(澹诚)的五绝组诗《清明过杏花村遇雨得八绝句》,而纪伯吕的佚著《啸乡刦余集》里则收录了为胡子正为其所撰的挽联《挽胡君东溪》:“遗书未订,壶园就荒,后死者责;浦水不波,齐山无恙,先生之风。”
胡子正在民国初年搜集杏花村史料的行为是贵池文化一次璀灿的闪光,若没有这一份资料存在,我们对杏花村的认识只会停留在330年前的康熙年间,那样杏花村就会离我们更加久远,杏花村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也会更显荒芜。而这三百余年间的杏花村资料建库几乎是无法重建的,可见,乡邦文献的整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多么重要。
从胡子正的《杏花村续志》到今天的100年时光里,没有再出现以杏花村为主题的史料专辑。这一百年间,现实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池西门外杏花村的那一方水土几经变迁,至上世纪末,历史文物已荡然无存,人们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将太多的注意力投向若有若无的杏花村。这种漠视杏花村存在的现状在二十世纪末发生了转变,最近三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十余年间,贵池杏花村经历了一个从失到得、从冷到热、从小到大的复建与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献的整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3.1.1 《千古杏花村》 整理杏花村的文献史料是从杏花村文学作品开始的。第一本全面整理杏花村诗歌的书籍是由丁育民、张本健二位先生主编的《千古杏花村》一书,2001年1月黄山书社出版。该书选录了两部村志里的诗文700余首(篇)以及当代的一些作品。该书的《序》说:“为了更有力地宣传杏花村、宣传池州,……《千古杏花村》一书,汇集、编撰了丰厚而十分珍贵的古代有关杏花村的诗词歌赋及当代人对杏花村的歌颂、考辨文字,展示了杏花村悠久的历史风采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杏花村史料大全。”
最有创意的地方是,该书还选录了当前的一些诗文作品,包括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的诗文和发表于《池州日报》上“复建杏花村”的一组获奖征文,一共55篇,附录里还保存了1984年《关于讨论杏花村植树问题的会议纪要》和《2001年关于成立池州杏花村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两份文件资料。这是自《杏花村续志》以来第一次补充新的杏花村资料的学术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
该书除了对古诗文进行了断句标点之外,还有一个独到之处,不仅根据史料整理了作者的小传,还对诗文做了简要的注释,这为一般读者阅读杏花村诗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1.2 重印《杏花村志》与《杏花村续志》 2014年春天,贵池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为配合杏花村文化节的举办,影印了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之刘刻本《杏花村志》、重新小楷书写胡子正《杏花村续志》二书,作为会议礼品而传世。二书由饶颐整理,纪永贵受托为二书分别撰写了《重印序》。
《杏花村志》与《杏花村续志》是贵池杏花村的基本文献,十分珍贵,因其流传不广,读者很难接触到,虽说电子版本易得,但不易阅读,关注者寥寥。此次重印二志之举为关注杏花村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对杏花村诗歌进行整理、选录的书籍还有一些,比如董藩编注的《池州景观古诗选》[1]、池州市文化局编的《历代名人咏池州诗选》[2]、池州市委宣传部编的《池州古诗词》[3]等书都选取了一些杏花村的诗词作品。
3.1.3 《杏花村志》《杏花村续志》点校
(1)纪永贵、柯迁娣点校本
2012年,纪永贵、柯迁娣主持申报的安徽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杏花村志》点校——兼论杏花村文化内涵”获准立项。
该项目主要就现存的《杏花村志》与《杏花村续志》的各种版本进行校勘,出《校勘记》,并做简要注释。同时,对杏花村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论杏花村意象的文化内涵》一文已发表于《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两部志书的点校工作已初步完成,正在打磨与完善,计划于近期出版。
(2)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点校本
贵池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主持点校的《杏花村志》与《杏花村续志》,一册,2015年8月由黄山书社出版。
《杏花村志》点校本原样逐字校对重印,保留原书插图。《续志》用民国刊本。二志点校本16开、简体、标点、横排,全书未见任何校勘记,为通俗读本。
据该书《后记》称:
特邀池州本土从事杏花村历史文化研究的饶颐、吴士衡两位先生对二志进行整理,并将全书化繁为简,断句标点,重新排版设计。
校点工作历时一年完成,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顾问张渭德和本书责任编辑张向奎先生逐字研读,校勘谬误,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但就《杏花村志》而言,本点校以何本为底本,《后记》语焉不详。从文字来看,似以刘刻本为底本,兼顾康熙刻本。
3.2.1 黄梅戏《魂断杏花村》 将杏花村写进文学作品不是新鲜事了,用戏曲形式来表达也有迹可寻,《杏花村志》就里有一篇《杏村醉雨》的剧本,而用新时代的戏曲形式黄梅戏来演绎杏花村故事,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这就是方文章先生编剧的《魂断杏花村》[4]。
剧本共分五场,主要讲述了唐代会昌年间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闲暇之日到西门外杏花村饮酒,途中遇雨,即兴创作了《清明》诗,碰上歌女张鹤娘并与之生情的故事,同时展示了杜牧坎坷的人生经历、为民解忧的高尚品质,尤其是营造了浓郁的杏花村诗意氛围。
女主人公名叫鹤娘,暗寓她是杜荀鹤生母之义。自南宋以来,文史界就有传说,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是杜牧在池州的小妾所生,虽然历来很有争议,但一个历史的巧合是,杜牧是武宗会昌六年(846)离开池州的,而这一年正是杜荀鹤的生年。
该剧由池州市黄梅戏剧团上演,王勇前饰杜牧、汪菱花饰鹤娘。2003年11月赴湖南长沙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荣获剧目金奖、编剧银奖。主演王勇前、汪菱花获表演一等奖,2004年8月由文化部调进北京汇报演出,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荣获安徽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成为池州对外宣传地方文化的保留节目之一。
3.2.2 黄梅戏《烟雨杏花村》 黄梅戏《烟雨杏花村》,陈耀进、李覃主创,为2014-2015年度安徽省重点影视剧和安徽省文化强省重点项目。2015年7月,池州市黄梅戏剧团新排了该剧。10月,该剧参加了中国(安庆)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的演出。在艺术节上,该剧获新剧目奖,市黄梅戏剧团主演王勇前、胡杰分获优秀演员奖和演员奖。
剧本根据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期间,敢于弹劾奸吏,铲除邪恶,伸张正义,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的故事,抓住杜牧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为前任池州刺史李方玄为何获罪而发愁并为之请命平反。事出虚拟,但也不失为一部以贵池杏花村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其宣传价值大于美学价值。
关于杏花村的文学艺术创作,还在不断地涌现新的作品,既有诗歌、散文、小说,也有戏剧、音乐、绘画、雕塑作品等等。即如《清明诗意图》或《杏花春雨江南》等的绘画作品,在网上查寻,也能查到上数十种风格不同的画作,但目前还缺少一个这样的资料汇集本。
欧华房地产公司本是一家由外籍华裔商人经营的公司,自21世纪初来到池州后,主要开发贵池西门外的几处房地产。2002年成立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应政府的要求,在开发房地产的同时,该公司先后营建了两处杏花村文化公园,也做了一些杏花村文献建设工作,比如线装复印了尤刻本《昭明文选》和刘刻本《杏花村志》作为旅游纪念品、发行杏花村十二景纪念邮品、编写《杏花村古井文化园旅游指南》、出版连环画《杏花村的故事》等。
3.3.1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旅游指南》 这是一本内部出版的小册子,有五个章节,四个附录。第一章讲杜牧与池州的故事,第二章讲天下第一诗村贵池杏花村的主要景点,第三章专题讲郎遂的《杏花村志》,第四章讲新建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园里的景点,第五章是关于杏花村的文字材料,如媒体报道、征文、古今对联等。附录录存了杏花村复建时间档案、池州市主要旅游景点、古井文化园里的楹联与牌匾以及导游图等材料。
这虽是一本以新建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为主题的导游材料,但该册子对杏花村历史与景点也进行了较有特色的介绍,保存了杏花村复建工作的一些信息资料。因这本册子没有正式出版,所以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后来该公司建成较大规模的杏花村公园,古井文化园随之废弃,根据新建的景点,又重新编写了《杏花村旅游景区导游词》。
3.3.2 连环画《杏花村的故事》 用连环画来描摹、展示杏花村文化故事是一个新方法。该连环画一组三本,分别是《杜牧与黄公酒》《杜牧与官伎》和《武状元曹曰玮》,散文家许俊文撰稿,漫画家吕士民绘画,2011年6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彩印出版。《杜牧与黄公酒》讲的是杏花村村民黄广润酿出好酒招待杜牧的故事。《杜牧与官伎》讲的是杜牧与池州官伎程秋红在杏花村里邂逅,彼此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后来杜荀鹤出生。《武状元曹曰玮》讲的是康熙贴身侍卫曹曰玮的故事。曹曰玮是曹曰瑛的弟弟,贵池人,曹曰玮中武举获得提升,但英年早逝。曹曰玮与杏花村似乎没有关系,他哥哥倒是与郎遂相识,写过关于杏花村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吕士民的漫画手法非常新颖,他用水墨写意的手法画漫画,画面简洁,线条拙朴,色彩浓艳,人物造型幽默、生动、可爱,大有民间年画之风,这与杏花村村落文化的色调是非常契合的。
但连环画在编排故事时,往往信口随说,如官伎程秋红就是凭空想象的名字,又如对“黄公酒垆”故事的阐释就是一个曲解的典型。志书里记载杏花村古有黄公酒垆一处,附近有古井一口,井圈上刻有“黄公广润玉泉”数字。该书设想“黄广润”是唐代的一个人名,似乎有些凿枘。
“黄公酒垆“一词并非杏花村所独创,而是首先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一般认为,黄公酒垆是由“黄垆”附会而成,黄垆即指黄泉,后世也用“黄垆”作悼念亡友之辞。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但白纸黑字写作“黄公酒垆”四字的书却是比唐朝更早。后来有一些诗人偶尔也咏到这个意象,比如盛唐诗人李颀《别梁锽》“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这个诗人比杜牧要早很多。宋代苏轼《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宋黄庭坚《渔家傲》词序“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一往金仙宅,一往黄公垆”,这些“黄公垆”指的都是酒店。
杏花村里的黄公酒垆应该是用现成的历史典故,说明此处的酒家非常有名,旁边还有一口可以酿造美酒的水井,“广润”是指特别清澈甘甜的意思,或者是指泉水甘冽,可以为四方行旅解渴之意。
2017年,贵池杏花村小学组织力量编撰了一套三册校本教材《千古诗村——杏花村》,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使用。杏花村小学校长纪良模策划和主审,方乾主编,纪永贵撰稿。
教材分《锦绣村庄》《风流人物》《绚烂文化》三部分,第册16课,共48课。系统、分层介绍了贵池杏花村的透美风光、历史人物和文化内涵。教材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试用。
3.5.1 郎永清研究成果 郎永清先生是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退休老干部,多年来他对杏花村情有独钟。2003年在《中国地方志》发表论文《“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5],在池州产生较大影响。后来他还写出多篇关于杏花村与贵池的论文,比如《关于〈清明〉诗与杏花村问题》《再谈〈清明〉诗的两个问题》《三谈〈清明〉诗的两问题》《评〈“杏花村”在玉山〉》《〈杏花村志〉版本源流与比较》等。
3.5.2 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 2006年,池州学院成立了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纪永贵任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主要从事杏花村历史、民俗、文学、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活动,并深度介入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复建工作,从事杏花村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并以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池州市杏花村文化设计与传播活动,取得不俗的成果。
除纪永贵已主持多个杏花村研究项目、发表多篇杏花村研究论文与论著外,该中心还委托池州学院青年教师魏鸿飞副教授主持杏花村公园装饰设计研究、柯迁娣主持《杏花村续志》若干问题研究、方竞卿主持黄梅戏《情洒杏花村》创作研究、王尧主持杏花村VI设计、冯鹤主持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装饰设计研究、杨广艳主持杏花村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有的科研项目已发表了成果并结题。
3.5.3 硕士论文《杏花村初探》 根据现存的贵池杏花村史料,从建筑设计学的角度对杏花村展开系统研究的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杏花村初探》,作者潘琤,200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作者是在参与上海古元设计建筑有限公司2002年制作《池州市杏花村总体规划》课题组时,产生了研讨杏花村建筑文化的构想。
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三章,其中第二章《杏花村村史研究》讨论了杏花村与池州关系探源、《杏花村志》与杏花村兴衰、杏花村无形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四个问题。第三章《清代(盛时)古杏花村的构成分析》讨论了杏花村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杏花村二十景)、杏花村建筑与空间环境、人文建筑、杏花村民俗四个问题。第四章《杏花村现状研究、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与传承》研讨了现状研究与杏花村的价值与遗产传承。
文章对杏花村保有丰富多量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使村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沉寂的文化信息被挖掘梳理,充实了地方文化宝库,加强了人们意识中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因为建筑与环境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针对杏花村物质文化遗产所剩无几的现状,侧重思考的是历史上杏花村的真实面貌如何,其非同一般的无形文化遗产从何而来、价值如何以及其发展的生命力何在。
文章还制作了《杏花村十二景示意图》《古杏花村盛时建筑一览表》《村中建制与历代文学作品对照表》《杏花村历史事件》等图表,可谓图文并茂,方法新颖,思路清晰。
3.5.4 《文化贵池:杏花村》 池州市贵池区《文化贵池》编撰委员会编写了《杏花村》《贵池傩》《罗城民歌》三册一套丛书。《杏花村》一书由纪永贵撰文,2014年3月黄山书社出版,16万字。
该书主要就贵池杏花村的历史渊源、景点分布、文学遗产、文献资料、文化内涵、复建工程等六个板块进行了铺排陈述。作为地方文化读本,该书重在文化普及,侧重内容的可读性,并配有精美的插图若干。《文化贵池:杏花村》是迄今最为全面系统的关于贵池杏花村的文化读本。
3.5.5 《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 程杰、纪永贵、丁小兵合著之《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2015年1月由成都巴蜀书社出版,该书是该社“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书系”中的一种。全书分前言、上编、下编三大板块。前言是宏观通论,就杏的自然分布、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梳理勾勒和系统阐发,力求全面、简要地展示杏这一物种的自然、社会和文化价值,深入把握其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上编为文学研究,共分三题:
一就古代文学杏花意象和题材的创作历程、题材内容、审美表现及其文学意义梳理和阐发,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杏花意象和题材的创作特点、内容成就和文学史贡献。二就古代文学杏花意象和题材发生、发展、演变历程的纵向勾勒。三对“杏花春雨江南”这一名句的创作心理、审美内涵及其经典意义进行深入剖析。以上三题纵横交叉,点、线、面有机结合,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杏花意象书写的丰富情趣、基本历史和深厚意义。
下编为风景名胜研究,主要又分三个方面:
一就唐长安(今西安)曲江杏园、唐宋徐州丰县朱陈村(亦名杏花村)、明清北京香山等著名杏花景点的具体地址、来龙去脉、风景状况、历史影响等进行详细考述。二对江苏南京、安徽贵池等地杏花村地址的详细考述,并进而就全国各地所谓“杏花村”各鸣其正、竞显风流的文化现象及其社会心理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和深入的文化分析。三是对当代各地各类杏花节的全面综述和现实背景挖掘。风景名胜是杏花风景最为集中、丰盛之地,也是杏花观赏文化最为生动、活跃的场景,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和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通过上述跨越古今、有点有面的集锦式考论,广阔、深入地展示了我国杏花观赏历史的核心景象和杏花观赏文化的生动情趣,饱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文化生活启迪。总之,该书是对杏花进行审美文化学研究阐释的学术专著,文史兼融,考论并举,内容丰富,阐述深入,既是花卉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富有特色的开拓性成果。
该书为程杰先生主编的“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20种之第4种,由丁小兵的硕士学位论文《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与纪永贵博士的《杏花村文化研究》《杏花村诗文新集》三部分合编而成,2017年1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从意象主题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杏花意象、题材创作的发展进程、审美表现以及经典意象、作家个案等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借以展示杏花在我国文学创作中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以及人们对杏花审美认识和文化表现的历史进程。
《杏花村文化研究》讨论了古典文学中杏花意象到杏花村意象的审美演化,主要就安徽贵池杏花村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景点遗迹、文献资料、文学改编、文化内涵及当下复建等问题展开研讨。既重在挖掘杏花村的文化民俗内涵,也直面长期存在的杏花村历史与现实纷争等问题。
《杏花村诗文新集》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追踪杏花村文化芳尘,有感而发,就杏花村相关热点进行的文学描绘和文化设计,通过古文、赋、诗、词、对联、剧本、导游词、文化构想、景点命名等形式讴歌杏花村的幽美姿态、拟想杏花村的美好未来,可视为歌咏杏花村诗文的当代续篇。
3.5.7 《走进杏花村》 署名“杏花村人”的作者近年来在《池州日报》连载了数十篇关于杏花村的考证随笔。虽然提供了不少相关材料,但论文缺乏严格的学术品格,所论非常随意,主题很不集中,甚至出现一些错误。如第二十七篇《〈御选唐诗〉出新意》[6]一文,将许浑的诗《下第归蒲城墅居》中的“蒲城”当成山西的“蒲州”,展开大规模讨论,结论岂能可靠!其实学界早有定论,此蒲城在陕西大荔县[7]。不过文章对于传播与普及杏花村文化还是有益的。
贵池杏花村文献之丰富由上可见,这是全国其他地方的杏花村无法比拟的。这些文献资料的基本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历代不断地增加与累积,二是聚焦点非常明确,均指向贵池西门外,三是均有历代官员与文人的参与,四是都留下了文字依据,五是当下的现实延伸。如果没有这些,杏花村只可能是传说中的一个符号,不可能走到现实的面前,也不可能沉淀下这么深厚的村落文化内涵。
但是,综观杏花村文献,仍然还有一个巨大的缺憾,那就是自民国四年(1915)《杏花村续志》付印之日到1984年政府动议开始广植杏树之时的70年间,杏花村里发生了哪些文化事象?杏花村里又新生了哪些文物?有多少文人墨客游过其地?又有多少诗文作品重新讴歌了杏花村?杏花村在1949年之后的开发史与村居史又是怎样?这些材料至今还是空白。同时,1984年以来的所有杏花村文献资料也没有一个综合的档案可以备查,如果不及时建立杏花村文献档案馆,那么时光飞逝之后,后人又如何能够想象今天人们对杏花村的那股炽热情怀呢!
参考文献:
[1]董藩.池州景观古诗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3.
[2]安徽省池州市文化局.历代名人咏池州诗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池州记忆》编撰委员会.池州古诗词[M].合肥:黄山书社,2013.
[4]方文章.情洒杏花村[J].戏剧,2002(5):7-19.
[5]郎永清.“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J].中国地方志,2003(3):54-63.
[6]杏花村人.《御选唐诗》出新意[N].池州日报,2016-12-23(4).
[7]罗时进.唐诗演进论·许浑年谱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