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萍,张安东
(巢湖学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了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旅游,寻找精神层次的满足,因而显示出对历史文化旅游的浓厚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历史文化旅游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也随之壮大,各地均把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的重要发展战略。诚然,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既保护和利用了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也延续了各地人文历史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者体验探索当地文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各地带来了更加丰厚的旅游收入,大大促进了各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池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种类繁多,质量较高,而池州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显露出了较多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合理规划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旅游泛指一切以体验异乡社会、了解他乡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由于文化旅游这一范畴涉及面很广,因而这类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文化旅游是一种集政治、经济、教育为一体的能够满足人们对不同历史文化的求知与憧憬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一般主要涉及到了解和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习俗、风俗习惯、艺术、历史建筑与遗迹以及文化教育等。实际上,文化旅游就是通过旅游的方式去体验人类文化的行为过程,寻求文化享受是旅游者的一种动机趋势。文化旅游是旅游者通过消费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因素,而感到身心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1]。
池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人类活动,并保留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这里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发祥地,大量历史名人如李白、杜牧、杜荀鹤、陶渊明等在此留下足迹。池州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址、建筑、饮食文化、历史名人等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都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繁多,特点鲜明。第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广泛。祠堂如东至陶公祠、石台汪氏宗祠,青阳李氏宗祠、陈氏宗祠、曹氏宗祠;老街有东流老街;塔有东流双塔、池州清溪塔、池州百牙山塔;戏台如石台崇德堂戏台。另外,还有青阳太平山房、柯乔门坊,以及杏花村井、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兴济桥、百牙山古窑址、包公井和凌霄烈士墓,等等。第二,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池州地处吴头楚尾、南北要冲,东西文化、南北文化荟萃交融,造就了池州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一是诗文化绚丽多姿。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史上产生过绚丽多姿的诗文化。唐代诗人李白、杜牧均在池州留下千古绝唱;更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众多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二是佛教文化个性独特,源远流长。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具有辉煌悠长的佛教历史。在这里,灵山与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佛、儒、道高度融合,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和谐共生,最终形成了理念高尚、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三是戏曲文化蕴意深邃。池州傩戏、青阳腔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台目连戏和黄梅戏姐妹腔的文南词名列省级文化遗产。这些戏剧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流传四海,久唱不衰,被广泛传唱于池州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3]。四是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池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也是池州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池州民俗文化植根于池州的民间民众,是池州区域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影响较大,传承性很强。池州民俗文化内容广博,表现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社会组织、人生礼仪、婚丧寿庆、饮食、宗教、巫术等多方面。每一种民俗均体现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如礼仪习俗就体现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公共秩序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民俗文化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关系,蕴含着这一地区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审美观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惯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池州市政府也对历史文化旅游业格外重视,不断加快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也慢慢成熟。近几年,池州加快了对历史文化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类景区商店、旅行社、星级酒店等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全,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池州市政府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名城建设原则以及“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办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抢救维修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恢复一些代表性建筑;积极开展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大力宣传池州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4]。
2.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4]。池州交通区位优越。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16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铜九铁路和沪渝、济广、京台三条高速以及206、318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宁安城际铁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加快建设,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皖南示范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优越发达的交通是周围同类型城市所缺少的,这也对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
2.2.2 客源市场广阔 池州客源市场以内生市场为主,客源主要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而池州本地及周边地区人口众多且密度大,这给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旅游人口,而且随着池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有了一定的旅游购买力,再加上人们不再满足于故步自封的现状,对历史文化旅游充满渴望,有着很大的潜在旅游购买欲望,使得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较为广阔。众多的消费人口为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创造了生机,带来了发展机遇,提高了文化旅游收入,也扩大了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2.2.3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池州市政府为推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引,积极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区域旅游城市,大力提高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吸引力,把池州打造成为安徽文化旅游业的一面旗帜。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政府对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编排分析,主导力度逐年增大,旅游管理机构建设得到加强。池州市逐年增加旅游财政支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些年,池州市政府更加注重对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加快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白洋河故道、齐山——万罗山、杏花村和孝肃街、秋浦河仙境)的详细规划,并结合“两山一湖”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将东至陶公祠、东流老街,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胜迹,也纳入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串联起来,整体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4]。在池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下,池州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广泛的宣传和集中展示。
2.2.4 经济发展的推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提供各类旅游公共产品的能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经济实力的强大,为开发、宣传、保护池州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得促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地完善。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越来越热衷于旅游尤其历史文化旅游,这大大推动了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尽管池州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但是,其产业化程度还是偏低。交通引导、信息服务、安全保障、景区解说等系统有待进一步提高;景区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比较匮乏,游览项目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比较低,没有能够形成一条成熟的、高质量的完整产业链,如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缺少对文化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工艺品品种类型的开发创新,忽略实体产品与历史文化的结合,缺乏包装和产业化生产等等。
池州历史文化旅游仍然以资源开发为主,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景点的发展升级速度依然十分缓慢。非物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渐渐地开始得到重视和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池州当地历史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和周边城市地区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造成很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产品设计以及管理上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产品文化内涵深度不够,文化底蕴挖掘不足,没有与地方实际开发情况相结合,缺少特色。而且,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缺乏创新,缺少思考,导致许多景区开发模式较为单一,许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角度狭隘,营销手段雷同,无法真正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有些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原样照搬,拿来主义,完全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规模比较小,文化品牌品牌不够突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重复,缺乏创新,缺少与池州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的旅游品牌。以杏花村建设为例,没有抓住“村”对其进行品牌包装,缺少媒体宣传,品牌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类似杏花村这样的例子全市还有不少,开发项目遍地开花,但是却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而且低投入重复性建设居多,导致整体文化旅游品牌与综合开发影响力太小,无法形成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上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随意性,导致历史文化旅游在提升城市形象上的作用不大。再加上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深挖、包装,宣传力度较小,缺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不懂得利用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媒介的优势,导致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较为滞后。
池州市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交通引导方面的设施建设落后。池州市道路状况良好,但是开往景区的道路指引标志较少,指引标志不规范,破损现象严重。缺少对专门旅游交通路线的规划,景区车辆混杂,导致很多交通问题,甚至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影响交通秩序,给游客旅游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池州市历史文化旅游形象的树立与宣传。二是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池州市政府兴建越来越多大型旅游工程,但是在建设服务配套设施上却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问题,比如公共厕所偏少,远远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能够供游客休憩的场所不多;没有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台,无法及时为游客解决问题和困难。三是旅游信息不够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滞后。池州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旅游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的内部信息发布较慢,游客无法通过网络及其它途径获得关于该景区的更多信息,无法获得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旅游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够完善,无法完全实现游客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需求。
尽管池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开发利用,旅游产业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总体上的品质依然不高。虽然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换还不够顺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精髓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对历史文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改造与创新,再加上缺少对旅游项目运营的创新,对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投入有限,结果就导致景区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出现景点介绍很精彩,游客游览很无聊的现象。
在游客游览景点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负责组织游客参观和游览,讲解文化和旅游资源,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解决游客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旅游提供便利。而现实情况却很不容乐观,许多旅游从业人员并未做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忽视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许多景区都出现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态度傲慢,工作态度散漫,未做到游客第一位的要求。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把游客购物拿回扣作为工作中的重点,甚至会出现强制游客购物的情况。同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高级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但是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旅游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与专业旅游人才的缺失,导致池州历史文化旅游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游客的游览满意度也不是很高。
池州有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立足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创意创新旅游策划项目,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实现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盈利增值为目的,解决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市场开发、营销等问题。要围绕历史文化名人做足文章;围绕宗教文化、戏剧文化、诗歌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做足功课;围绕池州当地特殊的民俗民风、饮食文化、手工艺技术,发展非物质文化,创新历史文化旅游的途径和模式,通过历史文化旅游创意创新项目活动找到最合适的方案。针对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规模小,品牌不突出等问题,要尽快把池州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地区原发首创性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找到最能够表达池州历史文化和本土特色的文化载体。利用历史名人的故事结合池州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古装舞台剧演出,运用现代发达的科技手段与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让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游客对池州历史文化的印象,也达到了宣传池州历史文化、积累品牌效应的作用。立足于池州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历史建筑、民风民俗、饮食文化等;围绕历史名人去充实池州的文化内涵,发展民俗旅游业、饮食旅游业、休闲娱乐旅游业、工艺美术旅游业等等;加大力度对全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提高池州历史文化的产业化水平。
4.2.1 重视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要加大对重点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以文件下发的形式加强对历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引导鼓励外地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加快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化运作,推进重点项目的历史文化旅游开放区建设;推进一系列围绕历史名人的文化园旅游区建设;推进池州非物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如池州风俗文化,戏曲文化、诗文化等,举办系列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以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形式展现池州历史文化资源。
4.2.2 加强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是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消费模式,旅游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好坏,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池州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变得十分重要。要重点加强历史旅游文化景区的交通建设,规范景区交通路线指示牌,设置旅游专线大巴,加强景区周围交通管理,合理划分安全区域,建设景区停车场,保证游客的通行和安全。加强景区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和广播站,及时解决游客的困难,建设游客活动休憩区,让游客在疲倦之时,有休息的场所。加强景区周围相关功能配套设施的建设,商店的设立方便了游客购买东西,医疗站的设立能够及时为游客解决健康问题,保障游客身体健康等等。
4.2.3 完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文化旅游不断创新发展的源头。旅游专业人才队伍能够为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然而,池州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旅游专业人才成为了制约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要想突破瓶颈就要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培训。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学习新事物能力的提高,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应变沟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转变服务意识,认真对待游客的建议和意见,耐心倾听;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坚持严谨、自律、自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坚决维护游客的利益。二是要积极与周边学校合作,依靠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继而建立一支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过硬、稳定精干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三是要完善一系列的机制体制,改善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提高福利待遇,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保障制度,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要完善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能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促进旅游服务人员的更新换代。
4.2.4 加快历史文化旅游制度化信息化建设 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缺少制度创新,因此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制度规章,建立健全池州历史文化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立面向广大游客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投诉受理体系,对于旅游企业要制定好信用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等制度,建立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的多层次的旅游监管体系。要积极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强相关旅游企业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促进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相关开发产品的销售,加强与其他旅游景区的信息交流;打造成熟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文化旅游网络管理平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上传旅游公共信息,实现各项旅游信息业务处理,使游客能够通过网络及其它途径获得关于该景区的更多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总的来说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还是在不断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最根本的还是缺乏宣传,因此要做足功课,加大对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品牌知名度,营造池州历史文化旅游浓厚的氛围。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样的推广媒介,制作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纪录片,开辟池州历史文化旅游专题讲座,详细介绍宣传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具体内容、旅游知识;通过网络建立池州历史文化旅游专题网站,利用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扩大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了解到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详细内容;通过报纸、杂志、书刊等平面媒介,编辑出版关于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相关书籍,利用报纸、杂志报道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建设发展成果,创新创意成果以及开发保护状况等等;通过举办历史文化旅游节、节庆假日活动等主题活动形式,利用活动的创意创新与池州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深度挖掘池州历史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池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池州文化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参加全国范围内地的各种文化节、旅游节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抓住机遇,组织专门人员对池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加强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历史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细分出来的一个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市场潜力非常广阔。池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状况、人口众多、政府政策支持等优势条件,只要能够在完善池州历史文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独特历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做足文章,就一定能够使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同时,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更加注重保护,这样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服务游客;在坚持池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在当下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池州历史文化旅游是发展池州经济,加快池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安东.巢湖焦姥文化与旅游开发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37-41.
[2]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EB/OL].[2012-01-11]https://wenku.baidu.com/view/33bad9681eb91a37f1115cf8.html.
[3]池州市政府.池州市历史文化概况[EB/OL].[2011-06-30].http://www.chizhou.gov.cn.
[4]安徽池州皖南历史文化名城[EB/OL].[2008-08-12].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52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