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社,江苏 南京 210004)
信息时代,伴随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纸媒的市场地位不再一家独大,媒体市场竞争格局开始被重新构建。由于很多都市报纸的阅读人数、发行数量、广告量等持续下滑,引发了传统纸媒媒体人、管理者的深入思考。因此,思考和探讨纸媒走向移动端的采编转型与角色重塑,意义重大。
近年来,由于各类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媒体、跨网络媒体等技术和平台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应用,大众对这些媒体的认可度和熟悉程度日益增强,反而对纸媒的关注和追随程度有所减弱,一些主流的纸质媒体开始受到读者流失、广告锐减、发行降低的风险,这已经成为影响和阻碍纸媒集团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纸媒走向移动端的现实,有不少纸媒正悄无声息地酝酿着这场巨大的变动,开始思索如何进行采编转型与角色重塑。
过去,在移动互联网、网络媒体面世之前,纸媒曾经满足了市场对于新闻、资讯的强大需求,并且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一路走来,它的背后其实是大时代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报网端微”持续发展,互联网思维、平台化传播、全媒体化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业界主流,纸媒借助第三方移动平台或自建手机端平台,成为必然选择。《今日头条》《掌阅》《第一财经周刊》等成了网络与终端设备平台细分化的产物,阅读门槛低且资源丰富,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信息鸿沟,被提炼出来的简短信息还方便了使用者各取所需,能够便捷快速地进行阅读。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人们似乎已经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长时间的阅读和节目的收看,更倾向于利用候车、坐地铁等碎片时间来获取自己所感兴趣的资讯。
如今收获阅读量最高的已经不再是报纸,而是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爆款及网络大V的观点。因此,纸媒走向移动端的采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很多媒体集团开始尝试分步推进传播形态的创新,如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择优稿件文图形态转化为文图、音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利于在新媒体平台传播。
当互联网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为广大用户提供精彩的视频影像时,电视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接收端口;当笨重的收音机高调“触网”,连手机上的APP都能变得喋喋不休。或许,新闻媒介、资讯载体的更替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就像有人说,纸被发明出来以后,再怀念龟甲、石头、竹简、结绳记事的人,也得面对纸作为信息载体的效率要远高过这些载体的现实。同样的道理,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当代纸媒也是如此的处境。
全媒体时代,不少纸媒在采编转型融合中开始探索视频报道这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形式,它的操作流程远比传统文图稿子复杂,画面需要巧构思,考虑报道切入点、被采访人和新闻主题的呼应关系、声画配合,报道更加立体、多元化。此外,纸媒走向移动端的采编转型中,要求传统报纸对原有的业务模式、采编流程进行整合和改进,针对不同的消费模式和阅读习惯组织新闻生产。
要创新传播形态,就要从单一的媒介形式发展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这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对整个采编流程和编辑记者的媒介素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一次角色重塑。
移动互联时代,平面文稿、移动端长图文、H5嵌入式新闻、视频新闻等的组合式报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纸媒的传播模式。然而,一个新闻源,多种融媒组合式制作和传播的技术要求和人员投入,对习惯文字创作的报纸记者、传播渠道单一的纸媒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现在个人和平台账号生产的信息成为近年来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单纯技术意义上的新闻采编者,“核实者”和“整合者”这两个角色将明显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介绍“发生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多种传播产品和方式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传统媒体一直走的就是大而全的路子,现在要改变这种传播路径、经营思路和战略方向,重新定位,不断收窄受众范围,让读者群走向专而精,同时,努力的目标和理想应比以前更前瞻、更精准。
传媒纸媒在走向移动端的采编转型与角色重塑过程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首先紧抓社会责任,通过进一步加强内容生产力和正确导向来支撑舆论公信,并积极开拓盈利模式,这样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