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实践

2018-03-28 14:40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华基础教学内容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民族决不能抛弃或者背叛自己的历史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我们课题组近些年来做了多次相关的专题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期找到最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进而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重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觉吸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随之内化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去,是切实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将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教学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一)主要教学改革成果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着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进行挖掘,并通过主题教学模式融入“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之中,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果。

1.提炼出课程的教学主题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课题组在坚守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结合教材重大热点理论问题,提炼教材理论主题。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诉求,提炼大学生成长主题,并将理论主题和成长主题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课时安排,初步确定七个主题:适应新阶段、人生的青春之问、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重构了教学内容

主题确定之后,课题组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对内容的框架结构进行建构,每一个主题中糅合相关的诗词、典故。如:用“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引出“认识新阶段”主题;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引出“坚定理想信念”主题;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引出“人生的青春之问”主题等。在各个主题的讲解中融入齐鲁文化的元素,如人定胜天、勤谨睿智、民贵君轻、大公无私、崇尚气节、经世致用、厚德仁民、自强不息等。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同时注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又能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仁义理智信” “温良恭俭让”成为学生自觉奉行的信条。

3.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针对每个主题提出一些供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并通过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主题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加上小组内的互助探究之后,在课堂中展示交流成果,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全程关注并及时给予指导,在学生展示交流后,组织讨论并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问题链”教学法,形成完善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运行模式,即“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

4.创新了评价体系

如何合理、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较大,关系到主题教学的顺利实现。为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不过分关注期末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加大了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平时成绩占到60%之多。过程性考核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评价依据中,除了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外,道德品行占有很大的比例,从而促进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把“做好人”放在第一位。

(二)主要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在“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

1.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吸引力

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重构了教学内容后,紧扣教学主题,联系最新的理论动态及新的教学理念,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入相应的主题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流淌着诗情画意,开展“美而精”的教学,从而克服了教材普遍存在的面面俱到、空洞说教、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足,以及平铺直叙、现实脱节的弊端,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增强了教学吸引力。

2.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的系列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其次,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倡导“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贪欲、私欲保持警惕;同时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把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理念传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第三,内塑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要素,对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主题来合理分配教学,引导学生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生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血液中,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指引,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出彩人生。

第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针对具体任务,自发地去探究,去分析、去体验,在具体情境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由于每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小任务,学生时刻有任务的驱动,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既要认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充分联系国内外、校内外以及自己身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增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要根据主题来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选择最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实践效果及时地调整完善方案,还要对学生任务完成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随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对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丰富充实知识储备,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改革成果的特色及创新点

本次教学改革不同于以往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创新,用新的理论去有目的地指导实践,那种关注理论多于实践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次教学改革走了一条相反的、先实践后理论总结的路线,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可操作的微观模块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对教材体系的细致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体系的无缝对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等;考虑如何有效地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考虑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考虑如何设计有吸引力的主题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等一个个具体问题。一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迅速进行反思与调整,反复实践,最后找出效果最好的方案以推广使用。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强调传统文化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适应,注重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知识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维整合,推崇传统文化在知识主题、政治主题、生活主题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改革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本次教学改革的成果实施范围主要是各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课教学。在经过充分实践检验之后,研究成果对教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细化教材内容,对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增强学生的道德涵养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一,指导教师重新设计课堂主题教学。成果倡导打破以往单纯的认知性与行为性教学,围绕创设的主题氛围,拟定情感主题、生活主题、文化主题、思想主题和理论主题,让学生有情感的共鸣、生活的体验、文化的浸润、思想的启迪和理论的熏陶。

其二,启发教师进一步细化教材内容主题。成果主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教材各个主题中去,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内容主题,用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熏陶润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内化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去。

其三,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自主学习。主题通过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主题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型主题作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觉吸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四、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课题研究在各个实践环节到遇到一些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构教学内容这个环节,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载籍,怎样选择最适合教学主题的部分,怎样挖掘和阐发其中的精髓,怎样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二是设计教学方法这个环节,实践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问题链”教学法,教学效果虽然在整体上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理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低于文科。

三是多元评价这个环节,由于思政课都是大班教学,在过程性考核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德育考察方面有很大的主观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使教师能够扫清思想障碍、端正学习态度,在学生弄懂上下功夫,带头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要进一步研究学情,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细化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针对大班教学,对每个同学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

猜你喜欢
中华基础教学内容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