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18-03-28 14:40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0)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1月有关部门发布的第41次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中,明确表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达30%。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4%。”这充分显示,学生群体依然是网民中的最大群体,其中又以高校学生的网络活跃程度最高。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不断更新发展,成为网络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应用,也进一步增多了大学生信息浏览和传播的渠道等,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产生熏陶和影响。

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大学生群体会及时发现、跟踪热点问题,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这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更新思政教育模式,以充分适应新媒体融合下的社会大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在网络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容易受新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对信息的获取缺乏客观有效地辨别,在接触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败、信仰缺失以及道德缺失等社会不良现象,因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基于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很可能会使学生的三观形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大学生过度依赖于互联网自媒体,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度最高的群体之一,过度依赖互联网使很多学生成为了典型的低头族、手机控,甚至有些学生通宵打游戏,在课堂上睡觉或者购物、追剧、沉迷于网络的行为,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新的学生成长环境要求当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合作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担负着社会使命,因此,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的根本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研究比较广泛,通过不同的媒体终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能够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除了设立常规的专题网站之外,还利用团委、社团等公众号推送学校和社会时政相关要闻、信息,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能够展现新青年活力精神的面貌。

改变传统的面对面说教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消除大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利用新媒体能够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和实现远距离传播等优势,能够积极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通过一些自媒体,包括微信、微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教学与宣传功能,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利弊影响

在新技术的不断催动下,各类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它们不仅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更为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和新途径。一方面科学认识新媒体,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教育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新媒体的运用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新媒体很大程度丰富了现有思政教育的资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依赖基本教材,信息获取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在新媒体融合的时代下,可以利用网络将各类信息收集汇合,将经典著作、国家方针政策与当下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都展示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在潜移默化中让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在新媒体的视野里,不仅各类信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让学生自觉进行主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正处于强烈求知欲期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判断、思考能力,对于希望接收的教育内容、方式完全可实现自主化选择,不再做被动的受教者。同时,新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互动平台,减少了学生对于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摆脱诸如性别、民族、家庭等方面的束缚,把自己真正的困惑和问题表达出来,使教育主体能够找到深入了解学生的契机,从而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但是和很多新兴事物一样,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受众,如何使用新媒体就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于手机和网络媒体的依赖,不顾场合、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甚至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往往具有迫切的求知欲和敏锐的洞察力,但又由于社会阅历较浅而缺乏辨别能力,对于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区分、筛选、利用,容易相信虚拟空间中发布的一些被夸大、歪曲的危害社会的信息。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在新媒体运用方面没有健全有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有利的信息,同时还会隐藏一些消极不利的信息,因此要想确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需要一分为二看待新媒体,重视新媒体的源头管理,达到趋利避害。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网络中比如在一些校园贴吧,论坛中发出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对此,学校有关部门警觉度不高,往往在发现之后采取删除或者屏蔽的方式,然而并没有真正从源头上制止这种行为。

三、新媒体融合下的教育路径创新

201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制度,方法的创新,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新媒体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

(一)构筑新媒体融合阵地,拓展思政教育载体

作为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门户网站,在网站上开通相关课程,进一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功能齐全的手机,通过当下热门的app软件和自媒体,能够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使交流更具个性化,顺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教学特点。此外,还可以借助逐渐兴起的“慕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理念,慕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同时,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强化教育有效性。此外,在加大思政教育新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教育与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向。

(二)引导新媒体舆论方向,拓宽思政教育空间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性,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新媒体能够反映现代人对于社会所发生的现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会存在盲目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以及社会舆论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新媒体,而不让其成为学生负面舆论的基地。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展规律,在遵循舆论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改变传统直接删除和禁止转载的做法,而是通过合理科学,具有说服力的分析,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进行心理净化,实现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的目的。此外也可以利用微博等一些新媒体开展教学,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及时回复学生的线上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方面遇到的困惑,能够为之后舆论引导提供良好的基础。此外,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外媒体,打造学校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而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能够使不同的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坚持使用科学的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多种媒体叠加的教育效果,建设性地引导舆论走进学生群体。同时,打造思政教育运用的新媒体长效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专业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综合思想政治信息并正确进行舆论指导,更好地教育不同学生群体,提升舆论引导思政教育效能。

(三)建立新媒体评价反馈机制,加强思政教育主客体的沟通

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主要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反馈,来反映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的体现以及经过教育手段实施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并做出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和教学反馈机制能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维,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挣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能够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展现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独特之处。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能够有效运用新媒体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价和课堂反馈机制,能够使教育真正做到具体化,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