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2018-03-28 12:19:23徐柳凡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涵式内涵质量

徐柳凡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既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

1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顾名思义,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就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式而言,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同时并存、相互促进,本无水平高低之分。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上会显现不同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适应外部需求为主。这一发展方式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支撑经济高速发展、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激发高等教育活力等方面功不可没。但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适应、办学效益不高、高水平大学、学科与特色高校不足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2]不过这里提出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外延式扩张而言[3]。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在工作方针部分阐释“教育质量”时,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4]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此可见,注重内涵、提倡内涵式发展,一直是高等教育界的呼声,也是政策话语中的反复提出的议题,只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阶段,内涵式发展诉求没有得到有力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5]。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据统计,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行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再是规模扩张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如何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于2012年11月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7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高校要坚持内涵发展。2017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教育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具体到教育就是特别强调提高质量。把内涵发展作为筹划工作、推进工作、检查工作的重要原则,把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条件资源、从外延转到内涵上来,并强调高校是质量主体,要建立质量保障的有效机制。要求高校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内涵提升的第一指标,坚持以生为本,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多样性发展等,要求高校在人才队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体系上体现质量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精力、资源、政策还没有彻底转到内涵建设上,一些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工作还没抓到症结上,基础性制度还不健全。必须聚焦提升贡献力,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要以质量为本,健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政策机制[5]。

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主题。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发展主题的转换,预示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领域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6]。为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解决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可以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高校办学者、管理者、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 地方高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为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办学资源、服务能力等方面与老牌大学甚至区域综合性大学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作为?这是办学者、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1 厘清思路抓内涵

在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厘清发展思路,不能走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外延式扩张的老路。地方高校大都是单一的专科学校或几所学校合并后升格而来,办学历史不长。在升本的过程中,一直是走外延式扩张的发展路径。成功的经验与习惯性思维致使高校管理者在思考自己发展路径时,很容易跟风,追求所谓的大而全,搞所谓的更名、上层次,殊不知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老路。一则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明确要求,高等教育不可能再出现大跃进的局面,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不可能、也不容许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二则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条件也不具备。即使经过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质量保障等有很大改进,但专业建设的水平整体不高,同质化培养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受制于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能力与水平的制约,人才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千校一面的现象没有太大改观,自我涵养人才培养的能力也不够。主要原因是学科平台缺乏,导致高水平的学科与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引不进、留不住,专业建设缺乏有效的学科支撑,专业特色不够。尤其严重的是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在升格过程中,地方高校就存在许多弱项和短板,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固有的弱项和短板并没有完全补齐,若再在发展问题上不顾实际贪大求全,不仅会减省已经积累起来的一点优势,还会陷于新的发展危机中。

2.2 围绕质量抓内涵

内涵式发展有别于外延式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无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关键看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求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必须不忘这个办学的“初心”,紧紧抓住这个事关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等。地方本科院校抓人才培养质量也应以上述几个方面工作为抓手,但必须更为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相比较老牌本科大学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上难度较大,主要是开放度不够,办学者、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视阈受到一定限制,接受新思想较难,落实新理念更难。比如说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来描述,这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仅做这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人才培养目标是关于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一所大学培养的人为什么不同于其他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差异是主要的原因。我们讲要差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培养目标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优势,其背后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竞争力与优势。因此,培养目标的设定,就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简单的文字描述问题,而需要办学者遵循高校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规律,进行审慎论证与实践检验才能做到,这里面就牵涉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贯彻与落实问题。(2)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经历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在质量意识方面有较大进步,但这种质量意识主要还是偏重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注重的是过程质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要把质量内涵指向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由关注教育投入转到关注“教育产出”、由关注“教师是否教得好”转到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由关注办学条件、教学过程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业、创业能力。这“三个关注”的转变需要有良好的质量文化作保障。只有这些质量文化深入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成为每一个校园人的自觉,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合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工作才能落地生根。(3)抓住教师这个关键。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在影响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教师的师德高低是关键的因素。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这方面本身就是弱项。因此在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要大力实施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升工程,关注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师德修养,注重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工作才有保障。(4)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是一所学校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在学生发展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在良好校风、学风的培养上要有切实的举措。

2.3 深度改革抓内涵

地方高校在实现内涵式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既有来自于高校外部的诸如办学自主权不足、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各类考核繁多且导向不科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办学环境不够优化等,也有来自高校内部的诸如治理结构不健全、人事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够、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评价机制与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不清晰等。对于外部因素需要政府进一步实施放、管、服改革,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对于高校内部制约因素的破解,根本的举措就是改革。内涵式发展本身也需要高校的办学者有自我反思的勇气和不断变革的决心。“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7]。就实现高校的内涵发展而言,关联度最大、涉及面宽、影响深远的改革有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现代大学要以大学章程来规范学校内部的治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在于协调好党委书记与校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师生民主参与、监督与管理权利的运用等方面的关系,建立起统一领导、多方协调、和谐善治、协同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只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的现代化和内涵发展才有制度保障。(2)深化人事制度、人才工作方面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强化岗位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才工作方面的改革重点在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聘用、考核与激励、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目的在于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动态优化人才队伍。(3)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伴随着向应用型的深度转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取得一些成效。通过改革,一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得到广泛认可,但从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一是真正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工作不够扎实,千校一面、同质化培养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手段、方式、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不协调 (尤其是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联动机制没有建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体现不充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导致的。必须强力推进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4)积极稳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高校大多是专科升格而来,“大一统”的集中管理不仅不适应高校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办学主体模糊、管理效益低下,也制约了二级院系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此,要积极稳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释放活力,让二级学院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抓内涵建设的主体。

2.4 扎根地方抓内涵

衡量一所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内涵式发展水平高的学校,应该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的高地、科技与文化创新的要地、区域高端智库的重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地方高校在实现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好四个问题,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怎样才能做得最好?只有弄清楚这四个基本问题,才能明确自身的方位,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错位竞争中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1)要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学科专业,重点打造应用型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产出”导向,在摸清区域主导产业、行业及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基础上“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现在提成果导向,但学生发展应是第一位的,而在发展诸要素中能力要素是第一位的),强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期待。(2)要主动对接服务需求,要积极寻求与行业、产业及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保持与区域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双向互动,走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能力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才能有保障,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

必须强调的是,地方高校在扎根地方抓内涵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衡量标尺,在立足地方的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盲目跟风搞大而全。合理调配资源,久久为功干成一两件大事,就能带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所言,高等教育有两个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很多高校搞综合型、“大而全”的积极性很高,同质化严重。每所高校应各有所长,想所有专业都办全、办好,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5 以评促建抓内涵

在高等教育日益强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也持续加大了对高校办学的质量监控,已建构了“五位一体”评估体系。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一次重要的评估工作就是审核性评估。审核性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认证式模式,也不同于水平评估的等级评价模式。强调学校的自主和多样性,强调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一个坚持为:坚持首轮评估的20字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个突出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三个强化为: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审核评估坚持目标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等五项基本原则,其评估范围涵盖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指标。这些项目、要素、要点和学校形成一个项目交叉涵盖、要素紧密相连、要点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引导高校根据这个范围自设目标即自己定尺子,评估主要看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达成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考核的是学校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由上可见,审核性评估工作是一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检,既是学校反思和查找人才培养工作问题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过程;既是对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次重要检阅,也是学校推动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摒弃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形成人人出智出力,共同为评估做贡献的合力;要以审核评估为契机,着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质量。以评促建,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3]潘懋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EB/OL].(2018-02-09).http://wemedia.ifeng.com/48620810/wemedia.shtml.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5]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01-25.

[6]管培俊.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N].光明日报,2017-10-31.

[7]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M]//《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8.

猜你喜欢
内涵式内涵质量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质量”知识巩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