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2018-03-28 07:53
传媒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利用信息为个人发展所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调查研究显示,这些能力,也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却存在缺失,甚至出现了过度依赖媒介、沉溺于媒介构建的虚拟现实而不能自拔的现象。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在媒介化生存的环境中,媒介素养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解读能力,利用媒介为自身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也可以给提升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带来全新的启发。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ER.李维斯(ER.Leaves)在1933年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的,李维斯认为,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侵蚀,所以我们要“训练公民去区分和抵制”。基于此,李维斯鼓励学生去努力“甄辨与抵制”(Discrimination and Resist)以此来抵御大众媒体对其思想和价值观的错误影响与侵蚀,这种方法也是后来所称的“免疫法”(Inoculation)。而在我国,学者卜卫是较早关注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人。他把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的途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宣传。由此可见,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当然,高校也需要与政府、社会等各个行为主体的密切协作,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其作为国民信息教育的有机内容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环境自由、开放、多元,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呈多元化趋势。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媒介提供给大学生三观参考框架的同时,只有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判断、利用媒介,有强大的媒介适应能力,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一)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政府提倡高等教育大众化,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规模。要想推动高校向大众化的道路迈进,则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来说,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初步的探索时期①。当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认识世界与获取信息的常用手段,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对其的依赖性不断提高。因此,将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并且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前进。

(二)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观

大众传媒发展给大学生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渠道,然而,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非常容易被各种不良信息影响,对不良传播行为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媒介观与信息观,才能够辨别各种信息的优劣,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信息不断完善自己。所以,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的媒介观。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高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使他们正确理解与选择各种媒介信息,使其能够充分应用各种媒介来表达自己。并且能够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为他们生活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一)对媒介的甄别和选择能力有待加强

新媒体环境下,传媒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泛、自由度非常高,许多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涌来②③。大学生获取、把握信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辨别、选取的过程。因受其经历、年龄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甄别和选择能力严重不足,在自发性选择信息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所以,他们在应用媒体时,有目的地选用媒体的能力不足,同时对其内容与传播方式缺乏足够的评价能力。

(二)过度使用新媒体

现阶段,伴随科技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生均通过新媒介来获取信息,而传统媒介却使用较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因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与网络,成为手机控、微博控。另一方面,他们应用新媒介基本上以娱乐休闲为主,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状况折射出该群体对媒介的依赖状况。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通过万能的百度来解决。同时,对于作业,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倾向于通过网络来完成,很少进行思考。他们过于依赖新媒介,就会对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自我约束与媒体道德规范、法制意识薄弱

首先,缺乏自我约束。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手段时,多为发泄或寻求心理慰藉,以至于在虚拟世界中沉醉,根本不能建立自我约束意识,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媒体道德规范意识薄弱。面对扑面而来的新媒介信息,因缺人际关系与道德约束的束缚,因媒介素养不足而误入歧途的案例比比皆是。行为失范、沉迷网游、论文抄袭、网络语言攻击等现象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严重的还造成犯罪。

(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足

现阶段,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依旧停留在起步时期,现实状况普遍滞后,一些学校尚未设置相关课程,就算有的学校设置了课程,然而其内容并不完善,并未明确教育目标,同时教育方法和模式落后,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新媒介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将媒介素养培养内容引入教育之中

除新闻传播专业外,多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了解不足,而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相对较少,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易于被遗忘。新形势下,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发展成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之一,应当大力开展。首先,打造高素质的专业的教师。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负责将媒介素养教育服务提供给广大师生为。其次,开设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例如,设置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建设多模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应用媒介的能力。或者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培训,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做报告,组建相关社团,构建相关论坛或学习网站,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加大力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二)强化网络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首先,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当前,大量青少年的网络失范案例时有发生,发人深思。高校、教育主管机构以及社会等均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支持,颁布相关制度,加强宣传,共同构筑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网络环境。

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新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然而,网络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因此,针对现在比较普遍的资源拷贝、抄袭网络资源现象,应当健全法律制度,使大学生形成版权意识。

(三)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媒介素养的教育、养成以及提高,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应当以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渠道,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辨别、应用媒介信息能力的逐渐提升。充分运用新媒介方法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独立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能够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具体来说,可依托团学组织这一有效载体,举行各种主题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或者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深入新媒体组织进行现场观摩,例如报社、电视台等,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弄清楚其具体的运作状况,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现状,建立网络媒介QQ群,开设微博或者博客,针对新媒介与大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沟通与互动等。

(四)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加强媒介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大同学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选择用媒介来进行宣泄,因此,应当对他们实施媒介心理健康教育。细致深入调查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明确其教育内容,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媒介观。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新媒介充满好奇,面对大量繁杂的信息,非常易于被误导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所以,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努力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结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媒介观,从而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新媒介。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各种新媒介逐渐发展成高校大学生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对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鉴于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当从自身做起,将媒介素养培养内容引入教育之中,强化网络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媒介素养不断提升。

注释:

①林兴发,拓栋.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研究[J].新闻知识,2013,11:80-81.

②吴德政.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③贾先涛,白冰.新媒体时代广交院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24-128.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