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征,李忠芳,谢 越,肖 新,马月芹
(1.安徽科技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3.冠县实验高级中学,山东 冠县 252500)
《物联网工程技术》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及应用,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本课程从物联网的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其中包括:物联网基本概念,物联网体系结构;物联网关键技术:射频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网络、无线通信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接受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的基本训练,具备对环保工程进行革新改造,并进行环保新型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目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方向,“新工科”的理念由此而生。“新工科”的“新”涵盖五个方面,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1]。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物联网工程技术》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
物联网工程技术主要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共计36学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2]的“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又要加强实践教学。
(1)目前我校《物联网工程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大部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应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某些知识点的不解,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造成理论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2)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5%。考核方式存在成绩标准不确定、考核形式不灵活等缺点。比如平时成绩占10%,平时成绩如何评定,上课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以课堂考勤给予平时成绩,这就给学生一个信号,只要课堂不缺勤,这10%就是满分,不用考虑课堂参与情况、听课情况等,是不合理的。如果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来确定成绩,这门课理论和实验一共36学时,18次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为80人左右,意味着每次课不重复课堂参与至少要4人次以上,这也是很难保证的。因此,理论教学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物联网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为18学时,分4个实验进行。教学构成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验项目为4个,实验仪器包括传感器1套,无线采集器等1套,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组建一套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本专业有学生人数80人,至少需要增加9套相关仪器。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物联网实验仪器,使得授课教师只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创新学习。
(3)缺乏与企业合作
目前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全部在校内完成,缺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很少接触到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
(4)缺乏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物联网方面的竞赛很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少数学生参与的竞赛包括: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安徽省互联网+大赛等。存在参与学生人数少、创新性不强、学生大多参与技能赛,几乎没有学生参与应用开发方面的竞赛,这也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有关。应该增加以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3]。
物联网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此,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教学应该以应用型、创新型、工程型教育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目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外,教师可以采用MOOC、翻转课堂等[4]新型教学手段。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物联网系统试验箱等对理论知识进行课堂演示及验证,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及教学效果。
由于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基本资源的配置力度。在满足基本实验教学外,可以建立物联网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以项目的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知识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教学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一套符合我校的培养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