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2018-03-28 02:44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工作

(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116)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概念,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

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到诸多领域,要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导向、人才队伍、教育内容、活动阵地和创新驱动等方面下功夫,从多层面、多视角探讨构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工作思路与有效路径,探索掌握工作机制,这是十九大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紧迫性

人的意识是存在的客观反映,就如雅斯贝斯所说,“人的存在主要是由他在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状况中的生存所构成。其他事物均依赖于这些状况的现实性。也许,甚至只有通过这些状况的现实性,其他一切事物才成为现实的”[2]。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攻坚克难,各种思想思潮暗流涌动,文化价值观融合交汇,“互联网+”特征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形态日新月异。我国社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的需求、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进一步解决。这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诸多极具新时代性的现实问题。首先,当前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高校师生思想较为活跃,部分师生有着较强的情感表达与话语能力,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值得关注;其次,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多重影响下,高校师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研判“五化”影响下的这些变化是一个突出问题。

(二) 新时代全球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仅威胁到一个国家内部人民的共同生存基础,而且对国家主权、国家行为能力和民主实质也造成了损害。面对超越国界的环境污染、有组织犯罪、流行性传染病、武器交易以及现代技术带来的安全危险等,国家的控制力相对弱化”[3]。全球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人类必须承受的代价,比如在社会公正方面的困惑、内部安全面临的威胁、道德出现落败、本土文化基础出现瓦解等。这些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作为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交汇和碰撞的地方,社会意识形态是最容易出现扭曲的。同时,现在高校学生大多为 95后甚至有的已经是 2000后,他们思想单纯,每天可以接触的信息量巨大,接触方式也多种多样,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蛊惑。全球化同时还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加强,一些敌对势力把触角渗入高校,利用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或者教师互派甚至科研项目中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高校教师,因而如何加强对外科研学术活动的管理以及防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值得关注。

(三)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自身存在的缺陷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有的高校政治意识不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力;有的高校工作方法不多,内容比较滞后和陈旧,缺乏对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师生需求的关注,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有的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重视,编制不够,力量薄弱;还有的高校对课堂建设管理不严,对讲坛、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以及高校教师涉外科研项目的审批把关不够,导致错误观点仍有传播空间,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高校的科学和谐发展,对高校师生思想状况产生极大影响:有的学生盲目轻信网络上出现的歪曲党的历史、歪曲历史英雄人物的言论,并以讹传讹;有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趋向功利化,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淡薄;有的教师也出现了理想信仰缺失、师德师风下滑、心理失衡、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抬头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策略

(一)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导向主导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1.坚持系统性的新发展理念统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局

首先,要树立讲求系统化、拼合力的观念。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全局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做好此项工作,就要树立“大思政”的视野和“大格局”的意识,建立立体化、系统化的思维,采用全面科学的工作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讲求人性化、接地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致力于教育的常态化、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的意识形态,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指挥棒、红绿灯。要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体制,把单一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集中管理与师生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结合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

2.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首先,要强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对社会活动起重要引领、推动作用,为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毛泽东就曾要求全党抓紧学习、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本领。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指引,顺应了人民的期盼,也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构建多元载体,创新专题式、论坛式、在线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学习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高校师生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建立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

其次,要强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雅斯贝斯认为,“由于一般意识所理解的技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愈益成为历史事变进程的决定因素,关于这些发展的知识就逐渐成为有关人类事物的科学。”可见,个人认识反映社会意识,因此就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着重加强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情教育,尤其加强高校师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形势等的解读,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人才队伍领导权,激发高校意识形态主体性功能

1.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首先,打造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实施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主讲教师资格制度,完善选聘机制,健全职业准入,强化能力提升,通过探索试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聘、课题项目评审、评先评优、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其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有关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规定,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开展以“问题式—专题化”为主,以“原理”课微电影、“概论”课“青春思索”舞台化教学成果大赛、“基础”课微访谈、“纲要”课历史情景剧、“形势与政策”课讲师团与专题化教学等多种形式为辅的“一主多辅”的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开设“流动现场教学课堂”的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

2.打造全员育人的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首先,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其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育人成效。在教育模式上,由单纯的灌输向互相交流、沟通转变;在教育载体上,不断拓展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路径,着重运用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魅力;要突破时空界限,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做好各种延读教育,如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用外语同学生沟通交流,努力将国际化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最后,要把传授专业知识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应通力协作,尤其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养成表里如一、知行一致的高素质教师群体,在高校中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

(三)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1.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构建新时代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服务高校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存在诸多急需攻关研究的重点热点,如新时代社会思潮新动向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问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以及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问题等。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正确认识肩负的主要职责,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意识、有活动才有活力的意识、有开放才有新局面的意识以及有事业心才有发展的意识,采取有效策略,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强化过程服务,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智库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学模式。

2.加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就是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坚持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重点是做好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普及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开设各类国学讲座、选修课,深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创新寻访、研读、宣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与实践活动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与高校师生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入脑入耳入心。

(四)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活动阵地管理权,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1.狠抓马克思主义阵地的阵地源建设

首先,要严格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强化教师主观意识,规范任课老师言行举止;定期安排督导老师对课堂进行不定时巡查,对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导反馈;强化学生反馈监督,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任课教师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标准进行评价,包含师德风范、课堂言论的评价。

其次,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等现代舆论宣传工具的积极作用。要融合“互联网+”思维,使手机、互联网成为高校校园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新阵地,重点做好新媒体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创业等各个工作环节的融合,推进新媒体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进一步整合、协同各方资源,强化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开发建设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功能。

2.狠抓实践育人环节建设

首先,通过参考借鉴第一课堂的运行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由高校学生社团进行针对性、趣味性的活动授课,构建新的工作体系,树立新的工作逻辑,从而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努力顺应社会实际需求。

其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平台设计、优化教学管理、注重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支持、营造创业文化等途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统筹设计实践育人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实践、校内与校外实践的一体化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并由创新创业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五)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创新驱动主动权,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1.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实际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注意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师生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德、格物、致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动力,需要树立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把握教育对象新变化,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2.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载体

首先,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培育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让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宣传工作对象,拓宽宣传工作领域,提升宣传工作成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品牌作用就是要对高校基层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大力表彰和推广,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从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深入、有效的开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