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海,程东林,马乐元
(1.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形式。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各行各业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在高校“以创业促就业”理念的指引之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推动大学生创业走向高潮,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创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1-2]。但大多数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教育体系、导师团队、孵化资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3-4]。甘肃农业大学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建了“稼穑”创客空间。“稼穑”创客空间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智力、学科优势以及兰州市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人才、制度创新为保证,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了科技园区服务平台,并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构建了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组建了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项目。本文通过总结甘肃农业大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成功经验,旨在为建设规范化的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深化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改革提供普适性的参考和借鉴[5]。
甘肃农业大学“稼穑”创客空间由财政专项资金建设,为非营利性的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为甘肃农业大学,校内管理部门为创新创业学院,是一个全要素、开放式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稼穑”创客空间占地5 000平方米,其中包括能够容纳200人的路演大厅1个,工位136个,综合会议中心1个,导师工作站1个,综合服务中心1个,基础设施完备,能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活动场地、网络宽带、办公设施、产品展示等低成本便利化的创新创业基础条件。学校依托各学院的专业优势及实训基地,建设了农业专业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产品设计、加工制作、检验测试等必备公共软件、开发工具和公用设备。“稼穑”创客空间建设了校内和校外两个服务性平台,为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后勤、政策咨询、法律代理、工商税务手续代办等基础孵化服务,对具有创业潜质的项目开展针对性的创业训练与孵化。
“稼穑”创客空间规范了研发、创新、孵化、转让、管理、服务等活动,高效地整合了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有效利用政府提供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形成了以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服务、高科技产业为一体的大学众创空间。
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成果转化的条件[5],其规范化建设及运行能发挥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功能,提高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项目孵化成功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建立了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学科优势、科研能力、指导体系、各地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的影响,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6],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目前,各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大多由学校行政部门主管,没有建立专门的校内管理部门,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很难真正对孵化基地进行科学管理。由于各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大多只建立了粗略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对孵化企业的申报程序、认定条件、入驻制度、入驻流程、管理方式、运行模式、财务制度、评估考核等做出详细的规定,造成了孵化基地日常管理松散、运行无章可循、资源浪费的局面[5]。部分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追求短时期内的企业入孵规模,降低入孵企业审核标准和入驻条件,使有限的孵化资金没有真正为有孵化潜力的企业服务,造成孵化基地孵化成功率低、资金浪费严重。
目前,各高校大多以开展讲座、论坛及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不强,创业积极性不高,没有定期开展针对孵化企业和入孵团队的理论教育,很少设置培训课程。没有形成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缺乏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不能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等基础服务。
创业导师为创业团队、入孵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是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成功运行的助推器。强大的创业导师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的基石。然而,目前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师资力量薄弱,创业导师大多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将大打折扣。优秀的创业团队是企业成功孵化的关键,由于许多高校降低企业入孵门槛,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得入孵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不仅导致孵化资金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孵化基地的孵化成功率。
“人才、资金、知识、技术”是拉动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良性运转的四驾马车[5]。作为高校,“人才、知识、技术”是有独特优势的,资金缺乏则成为制约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运作的最大障碍。目前许多高校并未设立专项资金来扶持大学生创业,或者只投入少量资金,也没有多元的融资渠道。作为高校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很少能获得融资机会,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资金来维持孵化基地的运转,造成入孵团队缺乏资金,入孵企业运营艰难。
针对目前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甘肃农业大学主动适应建设规范化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要求[6],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由其主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自创建“稼穑”创客空间到运行成熟,经历了“率先创建、自主探索、力行实践、总结经验、再实践”等几个环节,至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开创了“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6]及孵化基地“6个 1”运营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建设规范化的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促进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创客空间的建设,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众创空间管理委员会和众创空间有限责任公司,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管委会主任,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多个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分别负责众创空间的指导、决策和具体运营管理。创业孵化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一是建立健全新型孵化运行机制、创业辅导制度、规范企业入驻制度、企业毕业制度、评估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来细化入孵条件、规范入孵程序、提高入孵团队的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规范财会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定期跟踪孵化资金的使用情况,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公司各项资产。
甘肃农业大学针对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开创了“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及创客空间“6个1”运营模式。所谓“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建设;“2”是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联动,重点加强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校园生态体系的建设。这提高了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6]。创客空间 6个 1运营模式是指一块场地、一个校内导师、一个企业导师、指导一个团队、孵化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的运营模式。该模式有助于对具有创业潜质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训练与孵化,加强了可操作性,提高了每一个孵化项目的专业化水平。
甘肃农业大学通过自有或签约、聘用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配备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过硬的专业创业导师团队[7],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此外,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园与相关有实力的创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广泛吸纳志愿者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投资人、技术专家等人才,加强对创业导师的发现和培养,打造创业导师服务团队并建立创业导师人才库,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考核机制,从申请环节开始严把入孵团队质量,使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真正对有潜力、有前景的企业开展孵化活动。对在孵企业每半年开展一次考核,对考核成绩为优秀的企业予以表彰;对发展不良、管理不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企业,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无效的企业,将停止其在孵化基地享受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实行这样严格的审核制度和考核机制,不仅提高了入孵团队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孵化基地的孵化成功率。
甘肃农业大学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了诸如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办公设施等完备的基础设施,搭建了与政府、企业、社会对接的平台,开展项目对接、落地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项目融资、工商税务、法律事务等服务。孵化基地设有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孵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询服务。配套的创业服务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和信息咨询及有关代理服务,并且建立了健全的创业服务台账。
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设置专项的配套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开拓多元的融资渠道为入孵团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甘肃农业大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资金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获得:一是学校配套资金,学校在原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专项资金等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近两年获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甘肃省示范性创新创业学院等经费支持;三是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资助资金[5],如科技园通过与甘肃融创立方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以上渠道保障了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运行资金。
甘肃农业大学注重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如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来扶持大学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育、创业孵化,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8],扶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业训练。这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提供了保证。
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的普适性经验[5],对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和运行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发展的路径。
首先,细化管理体制、规范运营模式是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的前提条件。
高校应细化已有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细致的创业辅导、企业入驻、评估考核、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使得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各项管理及运行均有据可依。规范孵化基地的运营模式,设立专门机构对孵化基地实施管理,严格认定企业入孵条件,规范审核标准和入驻流程,定期跟踪各孵化企业的进展情况、运营情况、孵化资金使用情况等。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规范财会人员的职责,加强入孵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入孵企业的财务行为,促进孵化基地的全面发展。
其次,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团队是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的助推器。
一支理论素养扎实、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团队是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有效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创业课程培训、咨询服务等各项活动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尽快突破创业导师缺乏的“瓶颈”,通过培训现有的教师使其成为创业导师团队的生力军,通过聘请志愿者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投资人、技术专家等高端人才来壮大创业导师团队,从而为入孵企业和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立体式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促使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发展。
再次,探索符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业基础服务体系是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的重要支撑。
结合高校学科平台和科研优势,创新符合自身条件的创业教育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地设置创业课程,找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契合点,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始终,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讲座、商业大赛,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先锋与入孵企业深度交流,提高入孵团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完善创业基础服务体系,为创业团队提供后勤保障,降低入孵企业成本,为提高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规范化水平扫除障碍。
最后,开拓多元渠道筹集创业孵化资金是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的重要保障。
开拓多个渠道进行融资,有效解决制约孵化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问题。高校可通过四种渠道募集孵化资金:一是提高重视程度,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孵化资金;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创新创业项目、工程资金作为补充;三是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获取企业资助资金;四是通过建立专项捐赠平台吸纳社会资金,提倡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已孵化成功企业支持孵化基地发展。这样,通过多渠道融资为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及运行的现状,我们总结出了甘肃农业大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建设的一些经验,特别是“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稼穑”创客空间“6个 1”运营模式的首创,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建设的路径,为高校建设规范化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高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积极扶持中小微型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