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 基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视角

2018-03-28 02:44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青团双创大学生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清华大学在 1999年承办的首届“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启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先河。自此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困境

(一) 载体的繁杂性与资源的分散化间的矛盾

“双创”背景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学校的各部门都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科技园、各专业学院等都在大学生方面创新创业方面进行了探索,开展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浙江大学为例,以学工部为主的创业服务载体有元空间、微创联盟、创业训练营等;以团委为主的创业服务载体有良渚创业育成中心、“KAB”俱乐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就业中心为主的创业服务载体有 SYB创新创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其他还有以研工部、科技园、教务处等部门为主体的创业服务载体。多部门的支持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但随着创业教育活动的推动,一些新问题也接踵而来,创业载体的繁杂性带来了创业服务资源的分散性,这容易导致多部门功能设置重叠、任务内容重复,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创业资源的分散性在发挥了各自优势的同时,也造成资源所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众多部门中的一个部门,面对高校创业载体的繁杂性与资源的分散化间的矛盾,很难整合相关资源,进而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 课程的封闭化与实践的孤立化间的矛盾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高校各院系都探索开设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据 KAB中国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国内有251所高校设立了KAB创业教育俱乐部,241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50多万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1]。以浙江大学为例,目前浙大共有22个学院和部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总课程数量达到了105门。这些课程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大都偏向创新,创业性体现不足,并且与第二课堂缺乏联动。与此同时,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也在各大高校开展,如资本相亲会、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点子秀,等等,这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创业公司的成立。但是,仔细分析大学已设的创业课程和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明显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建设相对封闭,缺少实践体验环节,课程之间缺乏相关性、互补性和层次性,缺乏统一的创新与创业类通识课,没有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业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之间缺乏联系。许多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并不是创业课程教学的延伸,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三) 服务的单薄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各高校建设了一系列创业服务平台,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类创业服务平台主要集中于创业技能的培训方面,在创业公司成立、创业融资、相关法律、相关信息资讯等方面的服务较少,这就使得现有的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呈现出单薄性,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大学生需要创业信息方面的服务,有的需要创业融资方面的服务,有的却需要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服务。而现有的创业服务平台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创业服务平台大都是依托于学校的资源而建设,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扶持、经验指导和技能辅导等方面;另一方面,现有的服务平台并没有融入高校优秀的专业教师以及高校的科技发明、专利等,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往往由于创业项目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而失败。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一些占有国家大量的研究资源、优秀的师资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型大学中,每年有成百上千项科研成果,由于缺乏联动和激励机制,无法对接创业学生的需求,进而丧失了转化的机会。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困境解析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当前高校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有的高校是以开设课程为主,有的则是以完成创业类的比赛为主,还有的则是从就业角度唤起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不同的部门所拥有的资源和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缺乏系统顶层设计,加上创新创业教育常被放在第二课堂或者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课外活动中进行,学校各个部门常会凭经验办事,这就容易造成创业教育载体的繁杂性和资源的分散性。此外,由于高校对部门的功能分工缺少系统而即时的研究,在部门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范畴上容易形成“重叠”与“缺位”并存的现象,即易出成绩的工作常被抢着做,需要革故鼎新、面临巨大挑战或者需长期默默坚持才可能有所收获的工作往往成了大家争相躲避的对象。这容易诱发各自为政,甚至冲突,导致力量集聚难,资源整合难,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 高校内部不同部门存在观念分歧

高校内部各部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观念分歧、思想不统一是造成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相关人员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统一认识,尤其是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部分专业课老师就认为不应该太过用力,应该适可而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尤其在一些工科类专业,掌握着核心技术的教师如果不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话,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就会停留在传统的生存型创业上,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型创业就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研究型大学来讲,成百上千的科研成果如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上面的话,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担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而失败对大学生打击可能很大,担心大学生难以承受,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故没有必要在大学期间承担这样的风险。此外,在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和专业性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低年级的同学应该进行创业意识的激发,还是鼓励进行创业尝试,是否应该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否可以替换学分,等等,这些冲突往往会发生在不同人群的思维、行动中,包括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和辅助人员。观念的分歧、思想的不统一就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业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三) 共青团的工作力量和机制的制约

共青团的工作力量和机制是造成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困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共青团工作力量存在不足。共青团虽然具有完整的组织网络,但是高校共青团力量相对较小且分散。一般来讲,高校共青团干部具有 10人左右,二级学院的共青团干部人数会更少。高校共青团干部既要承担上级团组织的任务,还要承担学校党委下达的工作,导致精力难以集中甚至疲于应付。由于组织力量单薄,而现行的工作推动机制对团干部个体的依赖性极强,再加上高校共青团干部大都是年轻人,工作年限短、阅历少、经验少,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难免会“照顾不周”;另一方面,共青团工作机制存在局限。高校共青团同时接受上级团组织和同级党委的领导,其主要的经费大都来源于学校党委划拨,在实际的工作中,共青团也很难去调动和整合学校的其他部门的力量。此外,高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优势不足。目前,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出了如创业培训、创投基金、创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他们提供的服务产品更加精准,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在服务青年创业方面能够更加直接和高效;而共青团针对的是尽可能广泛的青年群体,在服务方面可能会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策略

“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既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新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依托自身的组织、阵地、资源和载体等优势,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开拓工作新领域的必然选择。

(一) 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体系

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广大青年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号召力。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覆盖全体团员青年,从学校团委到各院系团委再到各班级团支部,纵向上层层推进,横向上环环相扣[2]。发挥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整合校内各级部门与学生组织的资源,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体系。一是在学校层面,以高校共青团为主,整合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二是在学院层面,将创新创业与学院学科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咨询和培训,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在年级层面,要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主要以创业意识的激发为主,以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为主;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为其提供较为专业的培训,提升其创新创业的技能;对于研究生来讲,要重点培养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四是在班级层面,要鼓励团支部开展创新创业主题研讨、参观走访校友企业等实践活动。

(二) 发挥共青团的阵地优势,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体系

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阵地十分丰富,既有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实践训练、志愿服务等文化阵地,也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宣传的教育引导阵地[3]。高校共青团应该依托文化阵地与教育引导阵地优势,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建构有效的培训体系。一是整合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类教育培训班,充分利用高校文化阵地的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开办创新创业大讲坛,开设创新创业培训班,举办创业资讯日等。二是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与相关政府培训项目阵地,分层次、分类型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三是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微信平台等网络阵地,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传播教育,重点宣传当前的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与案例,宣扬创新精神,倡导创业理念,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发创新创业类的慕课,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需求。

(三) 发挥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高校共青团社会资源丰富,与地方党政部门和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较多的联系,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青年联合会、校友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的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了解就业创业信息、落实就业创业项目、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具有优势[4]。因此,必须要发挥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一是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加强与当地的高新科技园、大型龙头企业等的联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二是充分整合校内资源,联合校内其他的相关部门,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创业实践平台。三是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与校友或校友企业共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会,运用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为大学生有效开展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保障。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打造多层次的具有较广覆盖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资讯平台,让大学生能及时获得实效性较强的权威的创新创业资讯。

(四) 发挥共青团的载体优势,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体系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载体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5]。高校共青团要依托丰富的载体优势,强化校园创新创业环境与文化氛围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体系。一是依托学校的创新创业类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文化沙龙、研讨会和分享会等活动,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对接全球创新创业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到发达国家交流访问,开展面向世界的创新创业交流研讨,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二是高校共青团要以科技竞赛为引导,组织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布创新创业信息,加强对优秀创业个体和团队的宣传,积极营造“学而优则创”的文化氛围。四是整合校内外的各类资源,打造政策扶持、创业辅导、苗圃孵化、社会扶植、教育辐射、项目抚育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探索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共青团双创大学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