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师德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8-03-27 08:40孙淑松
中国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师德学术

孙淑松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和便捷,足不出户就可纵览天下大事,那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职业始终会存在,这是因为网络虽能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和信息,但提供不了其内在的素养和能力。经师可得,人师难求。学生的能力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的,思维的火花也是在摩擦碰撞中迸发出来的。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革,各种新模式、新理论层出不穷,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供给侧改革等正引领着教育变革。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师德建设应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被置于重要位置。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地方。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得到尊重和关爱,更希望得到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培养的能力,要能够支撑他们在社会上谋生和发展。因此,一位师德优秀的教师,既要懂得关爱学生,还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科学引领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基。

有一颗仁爱之心

教育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教,二是育。其中,“教”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育”主要是陪伴、呵护、关爱,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使他们真正成为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他提倡“忠”“恕”。所谓“忠”,就是尽己为人,自己承诺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地完成;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成为具备优秀师德的教师,就应实践“忠”和“恕”,以尽己为人的精神,忠诚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以推己及人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没有差别;爱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爱的目的完全相同。

教师有了仁爱之心,在教育实践中会对学生耳濡目染,让他们也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影响一个小群体的同时影响整个社会,构筑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涟漪效应,而教师师德是中心点。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中,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学会“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我国西周时期实行“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对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师德理念,指出人人都有通过教育成才的可能性,只要有志于学习,都应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天性不同,天赋也不同,有的擅长理性分析,有的擅长感性想象,有的热情奔放,有的低调内敛。但教师要拥有“有教无类”之心,关注每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当然,教师的“有教无类”不是对所有学生“一刀切”,而是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成绩好的学生,容易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可能遭到教师的忽视,甚至被边缘化。但从学生一生来看,其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策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教师就像一个花匠,班级就像一座花园,花园中的花朵,其开放时间是不同的。梅在寒冬绽放,桃花和杏花在三四月盛开,牡丹和玉兰在五月开放,还有很多花是在盛夏争奇斗艳。但我们不能只歌颂寒冬的梅而忽略其他花朵,只要浇水施肥得宜,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呵护,花朵迟早都会怒放。

积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习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师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说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首先,密切关注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当今社会,学术研究日新月异,新成果、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这些必然会反作用于中学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知识体系,提升教学专业水准,并对当前学术发展前沿保持较强的敏感度,关注学科专业发展,如阅读专业书籍刊物、关注学术网站、参加学术研讨会、教研组集体备课等,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关注不同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当今社会,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学科分支日益涌现,而且各个学科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深,跨专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对很多问题的认知,我们无法基于单一特定学科,而是强调综合多学科才能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例如,历史教师要想讲清西方思想的发展演变,必须熟悉西方哲学史,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等,对智者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派、德国古典哲学等如数家珍,否则其所講解的西方思想史就会缺乏深度,讲不清楚,也讲不透,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潭水”。中学教师虽不必具有大学教师的学术深度,但一定要具有学术广度、学术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授之以渔”,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最后,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当然,这不是要求教师掌握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要了解各学科的一般性常识,关注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形成宽广的思维视野。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要进行跨专业阅读。例如,史政教师要阅读哲学、文学、政治和地理类图书;理科教师要阅读社会学科类书籍……通过跨专业的阅读,扩展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不同学科教师要尝试开展集中研讨交流,提前确定跨学科的研讨主题。在集中研讨时,各学科教师要从不同专业进行阐释,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也可定期召开主题读书研讨会,提前确定一本书,大家共读,分享读书感想,相互启迪。

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是一群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视野的成年人与一群单纯、活泼和多元的未成年人的互动。在这个互动中,成年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年人是否能够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关系到未成年人能力的培养。当然,整个教育互动展开的前提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是否达到启发教育学生的水准。因此,对教师来说,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对教育来说,它既需要不断变革,又需要传承延续。传统教育变迁能够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思想宝库,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北京第一〇一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师德学术
用爱之心把下乡支教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致良知与师德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