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播节目《国家宝藏》的几点思考

2018-03-27 23:5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文物

一、大型综艺节目通过多媒介传播

综艺节目的播出,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媒体这一个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成为媒介传播的一个趋势。

从节目播出首期来看,首期节目在豆瓣拿下9.4评分;更甚霸屏朋友圈和微博了,“王凯”和“国家宝藏”都因此上了热搜。

微博是新媒体下的产物,一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能在除了电视以外的媒介上播出,并且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反响,可见新媒体下融媒体的发展已经占据媒体的“半壁江山”。文博类节目迎来大爆发,不仅将“博物馆热”从线上带到了线下,还带来了观众观念的转变,博物馆经营以及对媒体传播态度的转变。

二、媒介传播引发博物馆旅游热

当下,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与发扬政策鲜明,《国家宝藏》通过多种媒介平台的传播,节目的火爆并不只体现在收视率上,更延伸至线下的积极反馈,博物馆旅游热的升温,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博物馆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国家宝藏》所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激励博物馆经济的发展。

中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博物馆数量,均处于世界前列。据统计,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4873座,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可见发展博物馆经济,我们并不缺乏资源,而《国家宝藏》的走红也说明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文物的兴趣,但如何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到公众面前,却仍考验我们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在这一层面上,媒介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有创新意识。

三、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媒介传播

《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开播,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更是吸引了“90后”乃至“95后”颇多年轻受众的目光。

《国家宝藏》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使用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网络流行语,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在节目的效果上,值得肯定。

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

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新新闻媒介传播,让大家耳熟能详,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为大众文化传播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

四、媒介成为新的“中国故事”讲述窗口

从文创产品热销到《国家宝藏》受追捧,近600岁的故宫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最特别的“网红”之一。而在几年前,故宫还面临着重重“危机”,长期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种改变来源于新媒体。

如何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就是通过人们欢迎的、影响力大的节目。过去故宫的做法是不需要宣传,毕竟不宣传来的人还那么多,对于媒体也多是婉拒。

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靠媒体的传播力量。这反过来也会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然后进行一系列改变。

以前博物馆就是做展览,请大家来看,但是光看展览这样的传播其实是不够的。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传播,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电视节目,要坚持内容的正确表达,正确地解读,正确地表达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综艺本就具有一定的专业和知识壁垒,在传播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局限,显得相对小众。然而,如果能以互联网思维经营文化节目,改变传统语言表达风格,在调查清楚受众群体及喜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相应受众的视听语言习惯,改单向度灌输式为多角度互动式传播。

这样不但有利于为文化综艺节目吸引受众,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综艺对受众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文化涵养的熏陶,更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介对于大众文化传播的功能。

[1]李荣,韩秋雯.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J].新闻知识,2008(2):13-15.

[2]温秋明.浅谈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J].新闻传播,2012,(6):69-70.

[3]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