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时代,民众的健康意识觉醒和提升,对医疗过程中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近些年来,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导致优良的医疗资源与民众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冲突、纠纷、事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对医务工作者、医院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准医护人员的高职医学生来说,面向未来的医疗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素质,才能在医疗过程中治愈病人伤痛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里,医护人员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也决定着医生在民众中的形象和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职业道德指的是职场中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要自觉遵守的各行业的标准和基本规范,是社会道德范畴在职场中的体现和要求,也是社会各行业内外部建立有序秩序的基础和保障。劳动者的个人职业道德,不仅仅影响着自身的名誉也折射出所在行业、企业的形象,所以职业道德通常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职业道德有适用的范围,即: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其次,职业道德相对长期稳定且有具体的要求;第三,职业道德因职业不同而导致其具有专业性、多样性[1]。作为特殊行业的医护人员来说,其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原因在于每一名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都决定着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与死的状态。所以,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时刻要求必须以病人为本,想方设法为病人又好又快地解除其身心的痛苦;同时还需要关爱病人、同情病人,尊重其隐私、不区别对待病人,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同事间、医患间的各种关系,自觉维护并营造良好的医疗人文环境。这些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会因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态度,是对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事物所应表现出的本质精神。人文精神最起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关注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情况;二是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个性和自由。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和肯定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在人的一生中人文精神不仅起到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完善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潜在的理念和价值引领人生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处在“三观”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建设什么样的精神家园,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引导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等构成了人文关怀必须把握的核心问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产生重要作用。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古往今来在医学上有所成就的医学者,都一致地认为:学医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有“医乃仁术”的认知,西医奠基人嘉约翰曾经阐述过“医学不以男女来区分,不以贫富来区别对待,医学者想的只有病人”的医德理念。所以,自古以来的医护人员就必须是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兼备较高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有必要随之而改变,在知识可以搜索得来的今天,医学生的培养必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与人类社会中的其它行业不同,医学要面对的是人类自身,而且大多是被疾病煎熬的病人,作为每一名医护工作者来说,比其它行业或职业更需其具有人文关怀、道德素养。而作为未来医疗事业接班人的医学生,只有在努力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锤炼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在未来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经常出现,医患纠纷、医患冲突层出不穷,医患事件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伤害现象都有急剧上升的态势。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5%的医患事件起因都是医患双方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造成的。对于医护人员,必须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在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须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为营造良好医患关系、减少摩擦、避免医患事件发生奠定基础。
针对宁波地区2所主要培养高职医学生的院校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双重影响。目前80%以上高职医学生来源于高中时期的理科生,相对文科生来说其所学知识体系偏重于理科,而人文精神培养所需的文科素养较为缺乏。此外,目前高职医学生处于90后接近00年,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使得大部分医学生出现急功近利、认知肤浅、心浮气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状况普遍存在[3]。有的医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理解不清楚、不关心周边事物的变化,甚至有的医学生时常感觉无聊和空虚、生活无趣乏味,追求刺激和享受,将基本的社会道德和人文关怀长期淡化。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对医护人员展开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人文精神培养对职业道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学校对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依旧不容观,调研发现,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够重视。在目前的医学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更重视医学知识、技术与技巧上的教学,不够重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探讨,而进行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思想交流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虽然技术过硬,但在医疗过程的沟通、医患关系处理中不断受挫。
其次是校园环境缺乏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氛围。因为高职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通常采用案例的模式进行,大多数时间不具备进行实际操作的条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害怕慢慢变为麻木甚至冷漠,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医护人员最基本的对病患的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深厚的底蕴和文化内涵,萃取其精华用于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以“仁”、“和”为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追求“仁”即:爱仁者人恒爱之;人与社会万事万物之间追求“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一理念与医学生所要培养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其实质都是要通过修炼自身的德行来提升自我的素养,以促进良好氛围的营造。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其以患者为主、尊重患者,从患者利益出发,尽可能减少病人的身心痛苦[4]。医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能有效促进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自觉饯行“仁”、“和”的理念,渐渐形成符合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规范的素养,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也能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人们养成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通过不断地反省来逐渐完善自己,传统文化素养同样适用于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反省能明确自身的不足、缺点,针对性地提高自我认知,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能全面地提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精神成果,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就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事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熏陶医学生,从而构建和不断完善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王莹雪,刘红霞.文学经典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71-72.
[2]中国医师协会.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07,(2):57-59.
[3]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3):1-3.
[4]黄莺,马依彤,徐新娟,杨毅宁,程慧娟.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5):70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