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俣 李金锋
【摘 要】囿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当前社会呈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成为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或被害现象比较突出,有关心理健康在社会上的反映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构研究,运用互联网+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治理分析,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检索;成因分析;三位一体
一、问题引入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一款名叫“蓝鲸”的游戏相继自杀。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样,已经藉由社交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国。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匆匆走向归途,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很多事情并非表象所看到的那般简单。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都不完全,农村留守儿童是青少年这一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很易受到此类“游戏”的侵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易被侵害这一现状,我们理所应当地重视,去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留守儿童界定
根据相应资料提出,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口学这几个方面分析,但在界定上存在着共识,一般认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父母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定义在十八周岁以下,但是根据民政部公布的说法是未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将刑事责任年龄从原来的14周岁改为12周岁,这充分的说明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突出。笔者认为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定义在十六周岁以下更为适宜,当下的孩子都普遍早熟,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
三、拨雾寻真:主要心理问题检索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就是表现在他们的性格、认知以及动作行为上,我们不不仅要看到他们这一群体心理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还要深层次的发现他们潜在的、不易被人发现的心理疾病,因此,需要我们拨雾寻真。
(一)明显消极化
1.孤僻内向.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都会有自卑感,在面对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对自己的外貌、智力、家境等方面评价过低,自我否定,因此不愿意与他人交谈,长期自我封闭,导致孤僻内向的性格。几乎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同龄人,在心理与精神方面被抛弃感极为强烈。
2.认知出现偏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完成作业、逃学、迟到,小偷小摸,经常说谎;错误崇拜与向往社会上的抽烟、喝酒、打架、不服管教等不良行为,心里厌学情绪高涨,一心想辍學出去打工挣钱。
(二)违法倾向化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年龄趋向低龄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肤浅,以违法犯罪来引起父母的关心关爱;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法律知识淡薄,使得孩子的不良交往机会增多;孩子们处于半懂事时期,自尊心强,好奇心强,并且法律意识淡薄,行为上喜欢模仿并且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叛逆,致使被害防范心理缺失,所以一些孩子伙同在一起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更有甚者,会做出杀人放火、暴力强奸的违法犯罪之事。
四、多害共立:心理问题危害之刍见
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出现问题比生理出现问题更为严重,对自身成长、对亲人情感、对社会发展或多或少的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本文浅列如下几个危害。
(一)社会化的阻断和背离.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失范指人们在生存社会环境发生转变时,他们原有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使得人们心理状态出现偏差。童年及青年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基本社会化缺失的主要缘由在于人在18岁以前的家庭问题,且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道德失范、秩序性失范的影响。
(二)违法性可能性的潜在诱导.具体而言,犯罪人可分为两大类:有危险人格的犯罪人与有危险心结的犯罪人。其中,“乏爱”易导致危险人格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所谓乏爱,是指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因缺乏情感抚养而造成其终身的人格问题,以情感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时更加无情与残酷。由此联想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且违法犯罪手段显得更加暴力。
(三)文化模仿的消极影响.孩子在幼年、童年时期对一个东西的模仿能力很强,农村留守儿童单纯封闭,无遮无拦,自己心里有什么问题都会通过一些动作表现出来,或是打骂爷爷奶奶,或是辍学晃荡,都会在其他人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于是在这种传播与被传播、接受与被接受中,一个不好的动作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越来越消极,对他人造成消极影响。
五、多因交叉: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了解一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出成因,当今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必须找到最可能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不过于从以下的家庭、教育、社会等三个大的方面来入手分析。
(一)家庭功能丧失
1.依恋心理:依恋是人在初生时对身边某一稳定抚养人其专一的依赖与眷恋、不愿其离开的情感现象。如果依恋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就会出现知足安静、快乐和健康的心理表现,相反,他会不安、焦躁、哭闹,出现易怒、敌对、封闭自己,出现表现怪异等,没有形成依恋的人会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陷,以致成年后表现出对社会或他人的冷酷和残忍。农村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离开父母,因此这种依恋情感得到破坏,孩子心理出现偏差。
2.关爱缺失:在亲情缺失、正常家庭氛围雾化环境中长大的留守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久而久之,这些情感的缺失会从对父母转向对外界,从而扭曲了孩子们的心。再者,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原本学校教育就薄弱,而家庭教育缺失更使得对孩子的教导问题大打折扣,让孩子们的学业受到更大的阻碍,学习成绩下降,缺少监管也给了孩子们很多空余时间,因此迷恋网吧,迷恋电子游戏。
(二)自身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具有青少年普遍的共性,“好奇害死猫”则是对他们普遍心理的描述。从作为青少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本身就是处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急剧,他们追求新奇、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影响,而且他们辨别是非和控制冲动的能力也尚未真正形成。
(三)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
在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家打工获取的报酬也益加可观,足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好的吃穿住行条件,孩子们可能因为偶尔表现不好达不到大人们的期望值,而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加深对他们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使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力感与孤独感越积越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从身处的环境中早已表现出对家庭完整、自由、独立的渴望,但迫于生计的家长并不能真正的尊重他们,拿钱给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辅导,压力自然而然的增多,到父母的殷切希望、社会强烈的胜任需求难以满足的时候,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会产生累赘感。
(四)群体标签化
多年来,“留守儿童”都是报道频现的热词,无形之中让这一特殊群体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罪犯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因而产生了罪犯。社会上很多人在谈到农村孩子的时候,都会侧重强调他们的“留守儿童”身份,这种不合适的标签,让他们的形象都有一些负面,甚至在一部分人眼里,“留守儿童”几乎已经等同于“问题儿童”,人们有意无意地把那些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当作“问题人群”,用“有色眼镜”将其区别于其他非留守儿童。这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六、互联网+三位一体:问题解决路径的可行性探析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诱发之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互联网+三位一体的治理对策,即借助互联网平台功能,从三位角度进行一体化治理,这为研究与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体系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关注。针对先如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情况及原因分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一同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1.完善家庭功能
(1)情感交流功能.情感交流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外出务工的父母,最好是母亲留在家里照看孩子,因为孩子更加依赖母亲,多打电话给在农村老家留守的孩子,多打电话、开语音视频,询问孩子的生活状况、学习动态,随时随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关注心理健康。
(2)教育功能.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在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方面,家庭的教育使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得以良好的实现。家庭教育应尽可能的把重点放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留守孩子心感温暖,性情善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能被教育成一个好的模样。
2.完善学校功能
对青少年来说,教育既是社会教化的主体,又是促进个体内化的有效手段,因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在德育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为留守孩子制定合适的、特有的教学目标,从德智体等几方面发现留守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留守学生制度,老师根据每个留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提升自我价值。
(3)搭建留守学生与家长勤联系的桥梁,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都让孩子与父母通过互写书信、互打电话的形式多交流,还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的方式,更深层次的了解留守孩子真正的状况。
3.完善社会功能
(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信息库,分析本地留守儿童分布的实际情况,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的力度与投入,尽量减免住宿费,尽量农村留守儿童住在学校,接触集体的温暖与关爱,感受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2)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普及,农村留守儿童对网络的迷恋心理也逐渐加深,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督与管理,尽可能的清除网上污染,坚决打击涉黄涉毒涉赌涉危险暴力的网站与游戏,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干净纯洁网络环境。
(3)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降低随务工父母进城上学的学费,或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费进行补贴,减小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的难度,尽量让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待在同一个地方;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关爱保护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专职(兼职)人员做好场所管理和关爱工作。
(二)互联网及媒体
互联网建立了信息畅通,信息共享的渠道,让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间断关系可以有效的衔接,即建立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的社会互联网关爱模式。
1.建立農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与爷爷奶奶有年龄上的鸿沟,没有合适的倾吐对象,而现在兴起了许多的心理咨询网站,网站中有许多心理专家进行在线咨询,网络的远程不可见的特点,可以避免孩子的羞涩,师生之间的尴尬,给那些农村留守儿童倾诉心中难以开口之事的机会,使他们说出堆积于心的烦恼。这个平台可以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2.借助互联网,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网上家长会.在QQ、微信等平台上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心理状况,学校将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引导家长疏通孩子心理;互联网企业可以搭建亲子沟通平台,如“亲子空间”APP等,为孩子和父母之间搭起沟通的亲情桥梁,随时关爱、牵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降低电子产品、视频通话的成本和操作难度,使老人和小孩都能够轻易地使用。社会上多方面的力量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去解决留守孩子的心理困惑与问题,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3.加强对留守儿童媒介引导.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媒介素养,倡导行业自律,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种媒体的管理,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大力宣扬关爱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在社会上烘托人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各大媒体自身要积极传播帮助留守儿童增长见闻、树立主流价值取向的有效信息,创作适宜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良心产品。
七、结语
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趋严峻,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都提出了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建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不能将其与问题儿童等同,而是要从解决其心理问题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应尽的责任,更好的建立對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想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免受类似文章开头提到的“蓝鲸”游戏的迫害,不仅需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 2007(6)[J]74-77.
[2] 张艳: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2007.[D]
[3]严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研究2015.[D].
[4]曹秀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2000(9)[J].19-19.
[5]王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2000(2)[J].55-56.
[6]施磊:留守儿童的被害保护研究2011.[D]
[7]李玫瑾: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2014(1)[J]31-38..
[8]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2008(34)[J]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