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焕玲
摘 要:高考制度作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升学平台,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依然被某些利欲熏心的人钻了制度漏洞。由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所引发的整个网络舆论的监督推进了该事件的解决进度,虽时隔14年,王娜娜又重新考上了大学,但这一事件也足以引起人们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视和对教育监督机制的反思。
关键词:网络 舆论监督 教育机制 王娜娜
一、事件概述
2003年高考后,周口女生王娜娜没有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自以为落榜无缘大学,便选择外出打工。直到2015年才发现,自己当年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并非是落榜,但结果却是被人冒用自己的信息顶替上了大学。[1]当事人王娜娜找相关部门维权,周口市招生办称招录环节没问题,相关部门没有给当事人一个合理解释。随后,当事人联系到了顶替者“王娜娜”后,对方电话里态度强硬,并且对方父亲称想付8万和解,被拒绝。2016年2月24日,东方今报记者发布《我的大学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深度调查,随着全国各大媒体以及新闻网站都对此事件进行了转载和报道,并引起了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参与和热议,一时引起全民的关注。
二、事件回顾
2016年2月24日,《东方今报》推出独家报道《我的大学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报道了沈丘县“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一事。之后的相关报道《河南女孩被冒名上大学顶替者花5000元买指标》、《周口女孩被顶替上大学对方:折腾到联合国也不怕》等新闻也被广泛报道与转载。22月24日晚22:02,联合国官微也转发了有关此事的微博。2月25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彻查‘真假王娜娜”。[3] 2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一期《王娜娜:我的通知书去哪儿了》的节目,该节目一经推出,便助推关于 “王娜娜事件” 的社会舆论达到第一次高潮。[2]2月28日,学院初步调查结果公布,事实成立,并注销了冒名顶替者的学历信息。
3月19日,周口市调查组公布了关于王娜娜事件的调查结果,“假王娜娜的学籍被注销,在商水县教体局的工作也被解聘,涉嫌此事的9名责任人也受到了处分”。[1]同时周口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周口发布”也发文称:“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假‘王娜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该微博的发布成为引发第二次舆论高潮的引爆点。3月20日至3月21日,新华社发表评论《 “王娜娜事件”调查不能烂尾》被广泛传播。微博上出现了“妈妈这十几年你冤枉我了”、“王娜娜事件调查不能烂尾”等热门话题。3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 “冒名上大学”调查岂可敷衍》,五问“冒名上大学”调查,批当地政府缺诚意。
4月3日,王娜娜正式提出信息公开要求,并向周口市人民政府以及周口市公安局第五分局太昊路派出所等寄发了信息公开申请表。4月29日,周口王娜娜事件调查组再次公布最新调查结果,“13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其中3人涉嫌违法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1]
2017年6月再次走进高考考场。25日河南公布高考成绩,王娜娜成绩通过专科线。
通过回顾与分析,该事件传播的路径主要为:媒体报道——网民热议——官方声明——央视报道——官微回应——媒体报道——网民持续热议
三、应对分析
在本次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官方回应出现过两次:
2月25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发出通知,称“学院党委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向有关院系发出紧急通知,要求13年前的当事人协助调查”。[4]
3月19日,周口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周口发布”发文称:“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假‘王娜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5]
(一)对传播的影响
2016年2月20日16:00 至2016年4月5日16:00通过分析“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的综合指数可以得知,24日经媒体率先报道之后,官方第一次回应,搜索指数开始上升,出现第一次高潮。3月19日官方第二次回应,称“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假‘王娜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该微博的发布成了引发第二次舆论高潮的引爆点。
(二)网民意见倾向的变化
2月25日,周口職业技术学院党委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发表声明要彻查‘真假王娜娜事件”。2月27日,《王娜娜:我的通知书去哪儿了》由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助推“王娜娜事件”的社会舆论达到高潮。
官方回应对网民的意见倾向带来了一定影响:事件发生后,社会网民对此事件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该事件中王娜娜的人生被他人代替而感到悲哀以及对假王娜娜冒用他人之名上大学的事情感到气愤,更是对民众深以为信的高考录取制度感到不公等方面,其多为负面内容。3月19日,周口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周口发布”发文称:“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假‘王娜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该微博的发布成了引发第二次舆论高潮的引爆点。
官方的第二次回应对网民的意见倾向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网民对官方的处理意见极不认同,认为官方的处理结果只是一种敷衍了事,并没有公布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以及主要责任人。多数民众认为,该事件的处理结果较轻,认为相关责任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还高考以公平、公正和透明。
综上所述,此次舆情事件中,官方的回应对强化舆情态势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官方的首次回应是宣称要成立专项调查组,彻查该事件。但是官方的第二次回应并没有交代出该事件的发生细节以及相关责任人对事件的影响,只是对相关责任人给以处分。该事件的处理结果使众多网民对调查结果以及事件真相产生质疑,并引发了社会媒体、网民以及高校学者的更大讨论,以及对事件真相的追寻。
同时在该事件中真王娜娜与假 “王娜娜” 的态度形成的鲜明对比,真王娜娜的宽容,假 “王娜娜” 的蛮横,对广大网民的舆论倾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为真王娜娜感到不公,对假 “王娜娜” 及其家人的态度感到不满,使得更多的网民在情感上更加倾向于真王娜娜。所以,官方模糊的回应,并没有使该事件的舆情热度消减,反而产生了更多的不满与气愤,使网民更进一步的追寻事件真相,再次引发舆情高潮。这也提醒了类似该事件的主体部门及负责人,在应对舆情风暴时,应该真诚的对待民众,公布事件的细节与真相,而不是敷衍了事,这样只会再一次引发舆情风暴。
四、各方意见
(一)媒体评论
新华社《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调查不能烂尾》,央广网《河南“真假王娜娜”事件调查线索中断:证人不见了》分别报道了该事件,并强调该事件的调查不能烂尾,对于王娜娜的人生命运被改变,13年的光阴难追回,处分不能是终点,而是应该还原真相,多些反思,给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一个交代,反思“教训背后是对制度漏洞的拷问,对真相的期待和对公正的渴望”。
新华网《“王娜娜事件”的真相:什么时候到来?》和中国教育报《真相何时才能水落石出》报道质疑调查结果,呼吁查清真相。调查组应该秉持公正的态度,理应做到明辨是非,承担澄清事实的责任。但是经过“反复调查”,有关部门的回应难以服众。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该类事件应该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审查,否则就是对法律严肃性,高考公平性,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挑战。
安徽日报《比有诚意更重要的是负责任》与人民日报《党报:真假王娜娜调查结论奇葩 地方党委缺诚意》的报道强调了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诚意,比诚意更重要的是负责任。解决问题责任感决定着决心,决心决定着力度,力度决定着效果。只有勇敢的承担起应付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解决该事件。
(二)学者观点
该事件的爆发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多数学者表示对此感到气愤,中央财经大学王福重发博质问“还有没有人性”;苏州大学周永坤发博称“所以中国的坏人越来越多。对好人下狠手,对真正的坏人网开一面。”中国政法大学方流芳发博对调查表示质疑“在中国冒名顶替,却成为悬案,怪哉!”“冒名掉包,真假王娜娜現身,学籍档案俱在,居然发现不了犯罪线索。”并认为在该事件中存在着一定的获利集团,“有关高校腐败的每个问题,几乎都没有真相”,“掩盖真相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共识”;原北京教育考试中心教研员许丹表示“弄虚作假已经成了获利手段”。
作为教育学者的熊丙奇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针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彻查,以此维护高考公平,保护每个考生平等、合法的权利”;北京师范大学于风政也认为“触犯刑律,理应刑事处理”;郑州大学杨宁远表示“感觉顶替者应该有刑事责任”;
(三)网民意见倾向
通过搜索“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相关微博,采集此事件发展期间的网民回帖5000余条。分析网民意见倾向如下:近50%网民指责冒名顶替者篡改了别人的命运;30%网民认为在解决该事件的时候,相关的负责人是在推卸责任,并未尽到应尽的职责;20%网民认为应该追究该事件所有参与者的法律责任;仅有10%网民关注到了中国的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然而正是这一漏洞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才造成了冒名上大学这一荒诞的事件,但是这并不能就此否定了中国高考制度,而是应该加强中国教育制度的监督,以防再次发生该类似事件。
五、结语
“王娜娜”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首先得益于现代网络的发达,如果没有现代便利的网络,该事件或许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而网络舆论的监督又给予了相关责任部门一定的压力,使得该事件得到曲折的解决。由此反思我国的教育监督机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缺乏相应的教育监督反馈机制。高考关乎着万千学子的命运和前途,是无数农家学子和底层生活家庭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高考他们才能获得学习高层文化知识的机会。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制度,不仅可以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也引导着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选择的方向。
该事件的发生,起始于个别人员的利欲熏心,是对高考选拔制度的挑战,损害他人利益,是对社会公平公正价值观的挑战。而该事件的公开得益于现代网络的发达,网络舆论监督力量所引发社会的关注,而对该事件的关注更多的是对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关注。只有对相关负责人处于应有的惩罚,对相关部门的失职加以惩戒,还社会以公平公正。并反思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各环节中所存在的漏洞,加强对教育的监督机制,维护学子们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898977-24192280.html
[2] 《王娜娜事件仅9人被处分 全民追责逼不出幕后主谋?》网络:http://news.china.com/social/1007/20160323/22276252_all.html
[3] 《关于协查我院毕业生王娜娜学籍问题的紧急通知》http://www.zkvtc.edu.cn/html/1298/2016-02-26/content-4731.html
[4] https://weibo.com/2103846623/DjvWU4IjD?from=page_1002062103846623_profile&wvr;=6& mod=weibo time&type;=comment#_rnd1508756141358
[5] https://weibo.com/u/5208527486?profile_ftype=1&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E7%8E%8B%E5%A8%9C%E5%A8%9C#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