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铭
摘 要: 《玉娇梨》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其反映的男女主人公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遗憾的是,之后创作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千篇一律,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直至曹雪芹因不满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弊病而创作《红楼梦》,其所表现的爱情观不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爱情的升华,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从《玉娇梨》到《红楼梦》,“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玉娇梨》 《红楼梦》 才子佳人 爱情观
《玉娇梨》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荑秋散人编次。全书共二十回,描写了书生苏友白与太常卿白玄的女儿白红玉及其甥女卢梦梨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念,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所带来的一些腐朽思想的束缚,但是已经出现了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故事情节曲折又引人入胜,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玉娇梨》刊行后,风靡一时,才子佳人小说进入创作高峰期。但此后的才子佳人小说或因循《玉娇梨》的叙事套路,或变相抄袭其故事情节,总之都是对这两部小说的复制和模仿,并没有什么创新,其所描写的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也没有逃脱其藩篱,因此不仅成就不高,还引起了许多评点者的不满和讥评。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借“石头”之口道出了自己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不满:“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拟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观亲闻的这几个女子。”[1]因此,曹雪芹另辟蹊径,摆脱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說的叙事模式,敷演了一段前无古人的“木石姻缘”。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为首的“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是对《玉娇梨》一类“才子佳人”爱情的一种的发展和升华,宝黛的爱情是超越了时代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尽管《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十分的复杂,历来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始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曹雪芹对情爱的描写深刻、细腻、独到,超越了以往所有小说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中对爱情的认知和理解,是对爱情观的一次飞跃和升华。从以《玉娇梨》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到《红楼梦》,“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重视才色情识到寻求心灵契合
《玉娇梨》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恋爱前就有一套自己定下的择偶标准,如果对方达不到条件,那么他(她)们宁愿单身一人,相比于之前的爱情小说,才子佳人们的择偶观里更加重视对方的才色情识。在《玉娇梨》第五回中,苏友白就表达了他想要娶得“佳人”的愿望,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佳人”的要求:“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2]51他标榜的是“相如与文君,始以琴心相挑,终以《白头吟》相守”般的爱情,并且发誓“若不遇绝色佳人,情愿终身不娶!”因此,当苏友白错把吴翰林的女儿无艳当作红玉的时候,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大好前程,也不愿屈就自己的婚姻。而女主人公白红玉与苏友白有着几乎相同的择偶观。因此,在张轨如偷盗苏友白诗的情况下,她才能因他的诗与貌不符而决定再三考察,没有草率的决定自己的姻缘。同样,在红玉偶遇苏友白的时候,虽认为他“琼姿皎皎,玉影翩翩”,是个“风流人物”,但还是很注重考察他的才华,必须要两者兼备才可托付终身。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亦是在两人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认可了彼此的才色情识,而苏友白又科举中第的情况下圆满终结的。可以说,苏友白与白红玉的爱情观在当时还是有十分进步的意义的,青年男女们终于有了自主的婚姻意识以及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努力抗争的精神,他们不再认同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而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理想的配偶。但是他们所求的其实只是“美满”的姻缘,并不是爱情,他们其实并不在乎自己未来的伴侣是谁,只要对方满足才貌双全就可以订下姻缘,彼此之间拥有爱情的成分很少。
而到了《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所追求的爱情,便由对才貌的关注转到寻求心灵的契合。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关乎身份地位、不关乎样貌与才情,甚至也没有情欲存在,是十分纯洁的灵魂伴侣,他们渴望的是心灵上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因此《红楼梦》中描写宝黛初次会面的场景时,并没有如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对彼此的容貌与形象大肆夸赞,而是对两人的前世因缘做了隐晦的描写,让宝玉与黛玉的心中有了一股对彼此的熟悉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吸引彼此的并不是容貌才情,而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默契感应。可以说,宝黛的爱情打破了传统才子佳人爱情模式的桎梏,否定并超越了所谓门当户对、夫荣妻贵的传统婚恋思想,将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视为最高层次的爱情追求,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美好的知心之恋、知己之恋,缔造了一场感人肺腑的爱情传奇。
二、从追求完美配偶到直面残缺之美
以《玉娇梨》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子与佳人的形象都是近乎于完美的。如《玉娇梨》第四回中对苏有白的描写是:“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2]32把苏友白和卫玠、潘安这样的美男子相提并论。对红玉的描写亦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不仅姿色非常,而且性情聪慧,此外,女工针黹也是样样过人。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设定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使才子佳人的爱情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然而这种完美的恋爱对象毕竟只可能出现在理想中,严重脱离现实,读多了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然而《红楼梦》中对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的描写都是无比真实的,甚至是残缺的美。宝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虽然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和俊逸风流的外貌,然而他却并不符合儒家对才子的界定,他并没有表现出让人惊喜的早悟和文章诗词的才能,而是看重儿女情长;他厌恶功名,甚至于他的父亲都反感到几乎放弃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然而,这些所谓的缺点却正是贾宝玉的可贵、可爱之处。
同时,《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林黛玉和薛宝钗也都是不完美的“佳人”。《红楼梦》第五回中对十二金钗都有单独的判词暗示她们的命运,而唯独两大女性主角黛玉和宝钗是共用一首判词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3]76而且曹雪芹进一步说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是意难平。[3]82
从曹雪芹所写的判词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黛玉与宝钗终究是不能兼得、不可两全的,她们反而更像是一个整体,合在一起才完整,但若分成两个单独的人,则又各有千秋,各有缺陷。相比于传统的佳人形象,黛玉必然是不合格的。她虽然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家教,然而父母早丧,只能寄住在外婆家,总自感寄人篱下。她惊才绝伦,美的空灵,然而却天性疾病。她是最懂宝玉的人,同时也是宝玉的精神世界,然而她的今生注定是要以眼泪来还上世的恩德,她和宝玉的爱情注定了没有结果。宝钗虽然也有显赫的家室,然而她毕竟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出身和家教方面略输了黛玉一筹,但宝钗的美是非常现实的,健康的,就连宝玉看到她都为之失神,她又聪明博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深受封建家长喜爱的,理想的儿媳人选,她的美是十分符合儒家对女性的审美和要求的,然而她却不懂宝玉,总是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求取功名,最终导致宝玉对她心生反感。宝玉一直在这两个美好的女子中间纠缠,徘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一个代表着儒家的现世之美,一个代表着道家的出世之美;似乎把这两者合二为一才够完美,可偏偏这又是两个各有优缺点的女性。这是宝玉选择中的两难,似乎无论怎样选择,结局都不够完美,都是一种遗憾。然而,即使遗憾,宝玉也没有产生过让两女共侍一夫的念头,他想要的爱情是无杂念的纯洁的,也是唯一的。这种遗憾也正是他们的爱情观超越前人之处,这些人物比之才子佳人小说更加的具体,真实;他们的爱情更是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总之,从《玉娇梨》到《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才子佳人”的爱情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深刻、由浅显至深入的演变过程。《玉娇梨》中苏友白与白红玉、卢梦梨三人为了获得美好婚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体现着女性地位的一定程度的上升以及自主的爱情意识的逐渐觉醒,他们主动追求爱情并且勇敢的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把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放在一个物欲横流、繁华若梦的封建社会之中,放在一个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享乐纵欲以至“一代不如一代”的荣、宁二府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中产生的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曹雪芹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对真、善、美的最后一丝留恋和希冀,他以一部旷世巨作完美诠释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爱情的世界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有遗憾的爱情也是一种美;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并不是爱情的必要元素,两心相知、精神契合才是对理想爱情的最高追求!曹雪芹成功的完成了才子佳人爱情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7.
[2] (清)荑秋散人,编次.冯伟民,校點.玉娇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