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生物学家、作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可在我看来,古来天才的确大抵孤独,但孤独绝对不是天才的固有标签。
由于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全身心投入,天才们往往显得十分孤僻甚至行为怪异,因而不被常人所理解。立志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每当处于创作高潮时都会用冷水从头到脚淋透自己,直到水流到楼下的房间,邻居们并不理解他的行为,贝多芬被迫频繁搬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牛顿却是一个孤僻冷淡的人,他不擅与人交往,虽然他生前就备受尊敬却少有知音,在五十岁时终于精神失常。梵高作画半生,笔笔皆情,却因画风创新,不为时人接受,最终 “名利皆空,爱情凄惨,饥苦交加,备受冷雨与摧残”,落寞离世。
可是,孤独之于天才,真的是因为喜欢吗?天才的性格中,本身就有宁缺毋滥的清高,再加上曲高和寡的思想距离,面对自己深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俗世中忙碌嘈杂的人群就显得那么不值一提。就算再孤寂,也不愿去琢磨人际关系,应和市井小民的闲话家常。他们走得太远太高,将一个时代落在了身后,这一方面使得他们有推动时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们高处不胜寒的人生。
马克思因为有了恩格斯的支持与帮助,才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钱学森因为有了周恩来的欣赏与保护才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谁说天才喜欢孤独?自古“高山流水觅知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其说天才喜欢孤独,不如说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索性“我行我素,不媚世俗。”
不由得想起了网络上炒作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哥”事件。2011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下岗工人郭英森參加了一档名为《非你莫属》的电视求职节目,在阐述自己“发现”的一种可以让汽车不要轮子,让人长生不老的理论时,他提到了“引力波”一词。在现场,他的发言被主持人频频打断,也引发了嘉宾们的冷嘲热讽和观众的阵阵笑声。我事后也看了这个视频,诧异于他拙于言辞的表达和近乎固执的坚持,觉得这分明就是一个异想天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疯子,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奋斗在现代科学城堡之外的堂吉诃德”。2016年2月,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于是郭英森5年前曾提及“引力波”的求职视频被翻了出来,微博炒热了话题,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很多网友为老郭叫屈,认为媒体欠他一个道歉。在此我不敢说老郭是一个天才,但至少他还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吧,即便他的研究毫无价值,他痴迷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尊重,谁也没有资格带着知识优越感哂笑郭英森,更没有资格嘲笑一个有梦想的人。当天才已经成为天才,我们在诸多统计之后,说天才都是孤独的,可是有谁统计过,有多少天才在没有成为天才之前就被孤独所扼杀了呢?不是天才喜欢孤独,而是这个社会对异于常人的人和事缺少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无法不孤独、不得不孤独。
我们生活在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2016年的三亚国际经济论坛就提出了“变局下的包容成长”这一时代主题。包容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大海因为包容才有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高山因为包容才有了层峦叠嶂,雄奇险峻。事自包容成,力自包容起。让我们的世界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天才的孤独之殇吧。
(作者介绍:任思凝,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