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样重要。要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必须要深入文本进行“预设”,要全面整合“三维”目标,重视进行巧妙导引。
[关键词] 教学实效;“三维”;预设;导引
语文是一种文化,应该人文,也必须人文,但同时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要深入文本进行“预设”
说到“预设”,很多老师都会避而不谈,好像“预设”就是设了圈套让学生钻,有“牵着学生走”之嫌。时下说得最多的是“生成”,不论备课、评课,老师们提得最多的就是“生成”。确实,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课堂是灵动的,是多样的,因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而精彩。但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即时生成,有的教师就将课堂教学侧重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上,课堂上就让学生说,期待学生及时生成的精彩,课堂教学就像踩着西瓜皮式的随意和无序,滑到哪算哪。往往一节课下来,老师没有帮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来构筑生动的文学形象,课堂只停留在内容理解,道理揣摩和浅层次的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定出课堂教学大体的框架和主题思路,做好教学预设方案。
预设的设计思路是有目标走向,有整体框架的。教师在课前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师只有走进了文本,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找准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才不会顾此失彼,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交融。
杨敏华老师在执教“爱是什么颜色”后所写的教后记:在执教“爱是什么颜色”前,我像以往一样在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后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方案。因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色彩”,根据班级曾在上学期开展过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开课伊始,我紧扣课题“颜色”一词设计了让学生口头汇报有关描写颜色的词语的课前热身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我将本课生字的教学处理得更显实效与简单,无论是认读还是书写,都坚持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拼读自己认为最难读准的字音,临摹自己认为最难书写和记忆的生字;汇报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记方法。在此后,根据本课词语教学的重点,我有意识地突出“威武”一词,让学生在进行对比书写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以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较充分地进行了“文本预设”和“实效预设”。首先熟悉教材(特别是对“威”和“武”两字的教学做足了知识的准备),也充分预设到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会因个体差异会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并能根据班级学生思维活跃这一特点,预见教学中“词语积累”(动口)、“生字临摹”(动手)和“用词说话”(动脑)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思的兴趣。果然,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紧扣,学生参与积极,孩子们的自我体验与见解不断涌现……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实际效果,让我体会到预设就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能促进更好的生成。
从杨老师的教后记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前的深入文本、預设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及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多么重要。确实,教师在课前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体察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选择课堂学习的组织方式等,这些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全面整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一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有了这个认识,再去认真阅读文本,进行教学,教师就不会再失之以偏,不会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使人文性失落,也不会过分强调人文性而使语文学习变得根基虚浮。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不是获取文本得信息,而是以文本为“例子”,从语言训练入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都有所得。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生字、重点语句以及表达方法上入手,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融合三维目标,通过思考,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这才是真正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有效的,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
三、要进行巧妙导引
体会文本,获得语言、方法和情感的学习和陶冶,是需要老师的悉心导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感受语言的灵动与魅力,要为学生架起通向文本的桥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不露痕迹的,是根据学生的学情而随时调整的,但又不是放任自流的,不是盲目的附和,无原则地赞美的,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位老师在上《喜爱音乐的白鲸》时,是这样执教的。
片段1:
师:读到这里,看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通顺了。谁来读读下面的这些句子?
师(小黑板出示课文中的三个句子:1.白鲸们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层,但是冰层太坚硬了,它们绝望地叫起来。2.可是,白鲸们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他们害怕这艘高大的破冰船。3.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生(几个学生分别读句子,读得通顺、准确。)
师:读句子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句子中出现了红颜色的字。
生:这三个都是生字,而且读音一样。
生:不是完全一样,有一个声调不同。
师:你们真厉害!
师:看看它们的部首,想想可以怎么分辨它们?
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脊用肉月旁,是身体的一部分;挤就要用手;迹用走之,就是……
生:我知道,就是脚印。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足迹”,还有……
生:痕迹
生:迹象
生:事迹,轨迹
师:请同学们一起再读读这三个句子,边读边把这三个生字记住。
生(齐读句子。)
片段2:
师:看完刚才的文章,想想,这句话该怎样读?
师(再次用小黑板出示句子1。白鲸们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层,但是冰层太坚硬了,它们绝望地叫起来。)
生(声音响亮而又流利地朗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好。(孩子用着急而又紧张的语气朗读)
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刚才我看了资料,知道冰山是很危险的,白鲸遇到冰山会很害怕。
师:是呀,冰层太坚硬了,白鲸虽然拼命努力仍无济于事,他们感觉到没有了生的希望,这就叫……
生:(异口同声)绝望。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好好体会一下白鲸此时绝望的心情。
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再往下看,人们曾想用什么办法来拯救白鲸?
生:凿冰、用直升飞机和破冰船。
师:结果呢?
师(小黑板又一次出示句子2。可是,白鲸们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他们害怕这艘高大的破冰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想想如果你是白鲸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怎样,该怎样去读?
生(用害怕的语气朗读。)
师:想想,如果你是开着破冰船的拯救队员,你的心情又会怎样,该怎样用朗读去表达你内心的感受?
生(用失望的语气读)
生(用难过得语气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见识见识破冰船的威力吧。(点击课件中的“资料”)
生(边看边发出“哇,哇”的惊呼。)
師:大家的惊呼声足以说明破冰船的威力,可它却比不上一曲《蓝色的多瑙河》。一首优雅的乐曲救了白鲸,你们能想象得到吗?
生:想不到。
师:所以课文称白鲸得救是个……
生:(齐声)奇迹!
师(出示句子3。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生(齐读句子。)
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老师是如何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老师精心选择了文中的三个语句为切入点,以读准、读好这三句话为目标,将生字读音辨析、词语学习理解、文章理解感悟糅合在一起,引导巧妙而不露痕迹,学生的学习自然而有效。
总之,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我们应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从而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收到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