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18-03-26 12:27肖威
教师·中 2018年1期
关键词:素养职业高职

肖威

一、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藏的危险越大[1]。具体来说,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感、忠诚度、良好的职业形象、对职业的认同感、自学精神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专业技能、职业规划、创新能力等。

二、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1.中高职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1)教育模式滞后。目前,绝大部分中高职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载体不多、途径不活、渠道不畅、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全方位、全面、全程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形成,“能力至上”的倾向严重,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零距离”就业,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显性课程,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隐性内容,在校期间,即使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德育课程,但也是生搬硬套,课堂说教,有的甚至作为“搭头”,没有开足课时,缺乏有效评价,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高职学校的内涵发展。

(2)培养目标不明。近些年,我国中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校学生日趋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中高职学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人才摇篮,因此,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技能强国”的实现和未来社会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中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或者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指标,或者生硬灌输,甚至与教学内容油水分离,过分注重高深理论的讲授及实际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育、职业情感的浸染、职业信念的生成和职业行为的选择;由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速成,其基本内涵、基本元素在中高职教材中涉及不多,难免有脱节、错位的现象,加之资源有限、信息不畅、载体不新,这也增加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难度。

(3)育人质量不高。中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和能力;缺乏创新能力;职业认知不够;等等。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模式滞后、培养目标不明;另一方面是中高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进入中高职学校后学生又有很强的重知轻道、重技轻道,单纯追求技能操作和就业的倾向,从而阻遏了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养成。

2.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思想的活跃,呼唤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需要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购物在网上,交流在网上,学习在网上,人们获取的海量信息大多在网上,传统行业早就开启了“互联网+”的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同样,“互联网+”给21世纪的教育也带来了跨时代的、颠覆性的革命,也开启了“互联网+”的新的育人模式,尤其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职业人的职业教育,在数字模拟技术、远程网络教育、自媒体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各种教育网络平台层出不穷,花样时新,大的如湖南职教新干线,小的如学校家校通等,“互联网+”在客观上迫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呈多样化。

学生思想的活跃,需要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渠道呈现出多元、多维、多极态势。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信息源也呈现出成几何级数的递增。中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社会群体, 除了在课堂上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社会实践及群体交往中获取信息,因此,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多而且也愈加复杂,其思想状况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为此,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元化,在主观上需要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与之适应。因此,探索创新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相适应的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呼唤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差距是国民素质,国民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如果一个职业人没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创新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日趋重要。作为职业人培养的主阵地——中高职学校,一方面必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如何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但在网络时代,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仅靠传统的说教模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创新与学生心路相通的养成模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岗位流动性的增强,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結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及自身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倾向、职业定位等)发生了变化,而中高职学校作为劳动力的主要供给侧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改变工作思路,改进教育方式,创新培养途径,是当前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上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

1.打造校企职业素养培育的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能够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可以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校企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是树,那么人才就是根,是企业的根本。企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高层管理者、顶尖研究人才,但更多的是需要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因此,如何选择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可以说,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成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无论是中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品德、能力和创新等方面,传统的选人标准注重能力,但现在大多数现代企业却把能力摆在其次,而把品德放在首位,如著名的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谈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时特别强调人品第一,联想集团极其注重责任和品德。可见,品德,已经成为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企业认为一个再有学问、再有能力的人,如果道德品质不好,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害。中高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的场所,是企业招聘的主要人才来源地,中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产业大军的行列,进入企业生产的一线岗位,因此,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企业息息相关,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想水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及生产效率的高低,乃至一个企业的成败。而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实现学校生存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企业的发展亟需中高职学校培养技术熟练、素质过硬的人才,而学校的发展,也亟需企业大量接收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特殊的利益共同体紧紧地把两者拴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使命[3]。

探索实践校企一体化共育模式。近年来,中高职学校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在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校企共育”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的校企共育机制。

(1)组建校企共育的一体化组织机构。学校牵头和合作企业组成德育共育领导小组,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课程、教材、项目、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通过校内座谈、入厂调研、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需要与企业需求;通过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参与教研与科研、担任素质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奖学金等方式,促进人员互动、要素融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在学校引入“8S”管理、课程重构、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德育档案及企业对实习学生实行现场“8S”管理、实施师傅督导、双班主任制、德育导师制、共建德育网络交流平台、修订职业素养培养方案、举办校企文化艺术节、建立实习档案等方式,全过程推进学生行为养成,实现过程共管;通过学校优先向合作派遣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合作单位骨干员工、合作单位向学校提供德育基金等方式,实现校企互利双赢[4]。

(2)建立班级企业化模拟管理模式。一间教室一车间,一个学生一员工;上课即上班,学习即工作,并严格按照 “8S”管理模式操作,学生的学习评价包括德育评价实习积分管理,一个积分用相应的虚拟货币工资来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中进入“准员工”角色。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就近方便、职业道德好、技能精湛的原则,在试点班聘请一个园区合作企业的师傅担任副班主任,学生在校期间重点对学生进行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体验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尽量让学生与师傅对口,在实习期间,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兼顾。

(3)搭建学校人与职业人对话平台。通过企业、班主任及邀请其他企业家、技术能手来校讲课及校企文化走廊、校园标语、班级宣传栏等,宣传合作企业创业历史、独特精神,浸润学生的职业精神;在企业建立开放共享的德育实践基地,拓展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德育教化功能。专业课实习实训教师和企业师傅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又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并将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职业素质表现,记入实习档案,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信念,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2.架构学校、企业、家庭相互融通的职业素养培育“立交桥”

整合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具有职业特色和学科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终身发展,引领企业、社会新风尚。

首先,在校期间学校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学校决策层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建设、实现途径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职业为依托,构建与技能培养系统紧密衔接配套的序列化职业素质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教育规律,中高职学校可要求新生入学进行军训,通过军训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情怀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纪律规范等方面的品质。第一学年重在礼仪良俗、职业意识、法律法规及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第二学年重在核心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精神,为学生进入企业打基础;第三学年重在职业体验、操作安全规程及企业规章制度教育,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年级进行入学教育:开展精经诵读、演讲比赛以及认识职场环境氛围;二年级进行职业教育:开展辩论赛、专题研讨和技能大赛;三年级进行社会教育并开展职业应聘技巧训练。

当然,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合作企业始终作为一个利益攸关方,必须全方位参与方案的制订和修正、过程的运行和管理及学生的评价,通过班级企业化管理、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和渠道,把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企业文化的滲透,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职业素养教育中,学校元素与企业元素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打上学校和企业双主体教育的烙印。同时,家庭也必须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做好学校教育的巩固工作[5]。

其次,实习期间,企业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中高职教育始终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必须无缝对接,这个对接口就是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学校职业素质的标准就是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一指挥棒提出来的,是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校企双方进行了理论上的“量身定制”,但在实践中“合不合体”,这就需要企业来检验。学生的实习,就是企业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一块试金石。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必须承担两大任务:一是检验与纠错;二是巩固与提高,培养学生成为既能适应企业要求的“准职业人”,又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中高职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企业制订实习实施方案。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特點、自身的企业文化传承及个性化管理制度,分阶段提出实习目标,并予以实施。

(2)明确实习指导师傅的职责。指导师傅必须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学生,像对待正式员工一样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如实记录,进行客观评价。

(3)及时反馈,不断“诊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召开实习学生评介反馈会,学校带队教师及企业指导师傅参加,通报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整改方案。

最后,在家期间,家长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特殊的育人职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表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孩子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同时,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6]。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

(1)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2015年某职业中专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上门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家长教育的问题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有:父母的管教有误区,总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父母迷信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方法缺失,总是用打骂代替细致的思想教育,父子对立,母女不和;父母外出务工或离婚,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现阶段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溺爱,导致独生子女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更甚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不明、职责不分,孩子在学校或放学途中出了问题,家长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学校,认为是学校没有教育好,没有管理好,学校成为了“雷区”,教育成了高风险的行业,教师成了“最危险的职业”。

(2)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家长开始。教育好家长是发挥家庭正能量教育的重要基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中高职学校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迅速建立了校讯通,班家长QQ群(现在使用微信群)等平台,利用平台定期发布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以此尽到学校的责任,意图影响家长的教育,使每位家长能够尽力教育子女而修。在此,特别提出的是中高职学校没有培训家长的义务,同时也无法做到,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序列中没有专门的家长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也没有家长教育这门课程,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3)利用家校平台与家长沟通。在这方面,很多中高职学校制定了“双规政策”,即每周学生放假前,规定班主任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通过平台告知家长,每月规定班主任或电话或上门家访一次,让家长知道孩子,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利用学生休假期间,让家长根据学校的训育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训育,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3.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孵化器”

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纯靠理论、说教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潜移默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建立花草养护责任区,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心。营造幽雅的校园环境,花草多、树木多,由学校团委牵头,分为多个区域,每个班养护一个区域,既作为勤工俭学岗位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又作为学生的一份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环境保护及团队协作意识。

(2)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建立包括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烈士公园在内的学生服务基地,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开展慰问、扫墓等活动,参与城乡环境整治,上街打扫卫生等。

(3)建立职业体验基地,培养学生的职场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8S”模式管理,按照准真实的生产环境布置,学生实训以准员工的标准约束,让学生有真切的职场感受。同时,把校外实习基地当作学生职业环境体验、企业文化熏陶的主阵地,通过识岗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4)高职学院支持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其多方面兴趣,扩大知识面和人脉圈,让学生在自发活动中锻炼沟通、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传道授业,千古为师,师之所在,道之所在”,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立师之本。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靠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实施,因此,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7]。

首先,要培训塑造学生灵魂的“总工程师”。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决策者,是“总工程师”。决策者的办学思维和职业特征将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决策者的职业素养同样影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态度。一个职业素养好、管理水平高的好校长,能够起到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产生最佳的工作成果。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加大校长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创新培训内容。要多培养名校长,创办名学校。目前,中高职教育尽管有校长轮训,但培训周期间隔过长,当今职业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背景不断变换,时间周期过长,理论滞后,知识陈旧,跟不上发展需要。同时,培训内容应该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要把重心放在转变校长的办学思维上,转变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观念上。全面提升校长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修养、教育理论、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等,培养出更多的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校长,培养出能够带动教职员工合力育人的学生灵魂塑造的“总工程师”。

其次,要提升专任教师的师德修养及职业素养培育能力,打造一支学生灵魂塑造的“工程师”队伍。欲树人,先正己。教师在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敬业精神等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一是在主要建筑物的一楼立整仪镜,着装不规范、仪表不整洁的不能进校门。二是制订师德师风规范,学校督导室、教务处、实训处、专业部每天无间缝检查,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三是评选优秀教师誓言作品,将最佳作品作为学校的教师誓言,并集体宣誓。四是通过教师下企业,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管理制度及企业精神,教师离开企业时,企业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补助报销的依据。同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每五年一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要把职业素养纳入培训内容,融入培训过程,并作为考核范围。

最后,要培养一支企业的行家里手担任职业素养兼职指导教师。职业素养培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要培养专任教师,同时,还必须组建一支技术精湛、职业道德高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中高职可利用三个途径,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一是利用班级企业化管理中的企业班主任;二是企业兼职专业课教师;三是实习期间的企业师傅。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的养成[8]。

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研究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及递进上升的新趋势。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院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不服约束,难以管理。但通过我校的一系列教育和活动,学生文化知识有进步,思想素质有提高,职业基本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形成了爱学校、爱专业、爱学习、讲礼貌、有爱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好品质。校内欺凌现象绝迹,违法犯罪行为为零,学生自治能力增强,寝室教室整洁有序,早晚自习书声琅琅,运动场上秩序井然,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在就业单位的稳定率达到81%,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2%。不论是在中高层管理岗位,还是在技术岗位上工作,企业人事部门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均十分满意。我校各合作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均有高度评价。

总之,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式要不断创新,就要借助企业、家庭、社会的力量,打造校企职业素养培育的利益“共同体”,架构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相互融通的职业素养培育的“立交橋”,建立起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孵化器”, 大力培养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采取多种途径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全面提升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 萍.职业素养的熏陶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J].卷宗,2014(6):216-217.

[2]侯海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青海交通科技,2012(4):70-72.

[3]金泽龙.中高职学生实习与企业配合度协同创新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98-102.

[4]张兴亮,郭 潇,原宪瑞,等.基于成长过程的“2+X”高职德育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5):67-71.

[5]郭一鸣.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6]颜芹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7]马 楠.论中学教师的师德和师德建设[J].理论观察,2015(12):151-152.

[8]于志强.浅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5):9.

猜你喜欢
素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