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1.练在情感喷发处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并形成一定的情感,这时,教师应善于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进行练笔,将这种喷发的情感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当学生读到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在还与不还的问题上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时,我问学生们:“父亲应该怎么选择?”学生也进入了激烈的争辩之中,形成了“还”与“不还”两大对立观点,我就顺势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亮出來,学生们个个表达得合情合理,这不但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训练了他们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2.练在相似感悟处
教材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之源、思想之源、谋篇布局的创新之源。仿写就是借助于这些阅读资源,有意识地为学生架设写作的桥梁,组织学生小练笔教会学生写作。如《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从自己熟悉的节日传统入手,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融入情感写作了热闹的春节习俗。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师:“你们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怎样的呢?模仿元宵节段落写出过节的小片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细节描写的仿写训练。
3.练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有许多很多留白的地方,预留了充满想象的空间,可以拓展练笔,既充实了文本,又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为了让我们三个伤病员顺利走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在文末能看出老班长永远闭上了眼睛,但没有讲“我们”是否走过了草地,及之后的故事。可以在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续写,进行小练笔,传递出中心思想。
4.练在技能迁移处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引导学生实施语言运用实践。阅读教学时,除了理解教学,还需要促进学生表达交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展开小练笔教学。通过恰当组织和提示,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及总结文本写作的特点与方法,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并运用写作方法,实施课堂小练笔,才能实现语言运用能力提升。
关于开头布局,《梅花魂》一文中,“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引出关于外祖父的故事,采取的是回忆联想的方法,引出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篇点明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采取的是开门见山、点明对象的方法。抓住开头布局的训练点,展开小练笔,组织学生学习多种开头方式。关于中间过渡部分,《只有一个地球》中,“宇宙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通过设问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组织学生小练笔,学习其中巧妙的过渡方式,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启迪读者要保护地球,点名宗旨,深化主题。抓住这些技能训练点,引导小练笔,发展学生写作技能。
5.练在经典精彩处
有很多课文可谓文质兼美,语感鲜明。读着这些优美语段,感受着这些文字所带来的震撼,真可谓一种美的熏陶。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语言训练的“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五上《黄果树听瀑》课文中的比喻句非常优美,运用得当且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不可自拔。虽然是选读课文,但可进行自学引导,抓住经典,精彩处练笔。“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这一句气势宏伟,将瀑布比作白帘,将瀑布声比作织布机声。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抓住事物的特点,从外形、声音、感觉上进行比喻。学生自己选择比喻的对象,可以是春雨、夏荷、秋风、冬雪,又或者是某处景物。模仿这段话进行小练笔,发展形象比喻的技能。
课堂小练笔,日积跬步至千里。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课堂小练笔,抓准有效的教材文本进行训练,让学生融入“短、平、快”的写作训练中,在小型而高效的写作训练模式下,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蒲 英.浅谈课堂小练笔的落点选择[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184.
[2]李建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