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琴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逐步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文化教学” 开始渗透到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也成为学界焦点。毋庸置疑,文化教学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可见,英语教学的目标,从最初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再发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2]。因此,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及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对湖南商学院外语学院2014级和2015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弱;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跨文化交际语言不得体;跨文化交际常常不成功。究其原因,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给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意识,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 “只重语言知识讲解,不重语言交际应用”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更不用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殊不知,正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匮乏,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或失败。
另外,在我国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工作中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不多,因此觉得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意义不大。而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学习与考查,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英语文化知识并不重要,不属于考试范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仅仅局限于影视作品中的某些表层文化,如英美重大节日或风俗习惯等,然而,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深层文化了解较少[3]。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建构策略
由此看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构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对策:
1.教学管理中的意识建构
高等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在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应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校向国际化前进与发展。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学主管部门首先应该在考核与评估体系中引入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全面系统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体系必须规范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即不仅要尊重、理解英语语言文化,与英语国家人员有效沟通,而且要通过跨文化交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同时,教学主管部门还应组织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目标的设定、内容的设置、教材和教法的选择、教学实践的实施等[4]。有条件的高校还应适当选派大学英语教师赴国外进行短期培训或者进修访学,深入当地居民区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民风民俗,在英语语境下增强与本地人交流的语言能力与自信,从而深化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2.教材编写中的意识建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根本与依托。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的选取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选取和编写是重中之重。首先,教材内容要通过语言的形式体现文化差异,即文化差异通过不同语言形式体现出来。其次,教材中所用到的语言对话,应该是在英语国家真实环境下的一般交际用语。再次,教材应提供更多类似的逼真的语言情境,供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巩固教材内容,从而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目的,即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下运用语言。然后,教材还应留有一定空间,拓展学生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信息量[5]。最后,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知识的内容,更需要补充跨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点,在语言基础上辅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拓展思维视角和思维能力,才能順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3.教师教学中的意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在自身的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构建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新内容前导入文化背景的信息。新课导入是英语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在教授新内容前适当引入一些国外文化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兴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全球文化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 8 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一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导入奴隶制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女奴的社会地位等。在这种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的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内化掌握了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这比专门的文化讲座效果好得多。
第二,教学新内容中探索文化内涵。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可以探索该语言的一些文化内涵,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或习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对其进行描述,也可以讲述有关该词汇的一些文化,如英语习语carry coal to Newcastle (多此一举)描述了英国英格兰东北部港市Newcastle曾经作为英国主要煤港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6]。这样既起到了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语言的吸收与应用。
第三,教学新内容后对比文化差异。在学生吸收探索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例如,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文中主要介绍了美国人的很强的时间观念,一是在谈生意时直奔主题,二是不会浪费时间带客户到茶馆或餐厅洽谈生意。这与当今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中国人切入话题大多迂回婉转,并通常认为,一边吃饭喝茶一边洽谈生意,成功率更高。因此,在学习本单元后,学生能对中国与美国的时间观念差异进行对比,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失误。
第四,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尤其是文化的学习也可以变得十分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节奏,当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创设一些有趣的逼真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7] 。例如,在学习西方餐桌礼仪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一组的学生分角色扮演主人、客人、服务员等,并将课桌拼成餐桌,让学生现场摆放西餐餐具,教师现场点评。这种逼真情境中英语文化的学习,一定会长时间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它比单纯的演示或讲解让学生印象深刻得多。
4.学生学习中的意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课堂内的文化输入与体验毕竟十分有限,大学生自己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和信息技术,积极挖掘和发现各种语言文化学习的资源和渠道,从而加强课外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体验,以此构建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利用电视、电影、报刊和网络等大众媒体来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大众媒体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具有题材多样、形式灵活、信息量大、声形并茂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欲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直接感性地体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强化其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其次,学生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学唱和欣赏英语歌曲、排练英语短剧、听外教讲座、组织英语晚会、英语沙龙或英语角等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实际上为学生创设了各种真实的英语文化情境,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更能自发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跨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真实的英语文化体验,更好地感悟英语国家的文化。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的跨文化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内外跨文化知识的习得,都应该遵循实用性、渐进性及批判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学习文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交际与将来的工作生活当中。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批判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保证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方向的正确性。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21世纪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新一代国际化人才,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教材编写人员、广大一线教师及广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尽最大能力地发掘和探索英语文化教学的新途径及新方法,以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養,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婧云.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5):34-35.
[4]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5]赵 伟.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42-144.
[6]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121-124.
[7]王小清.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