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应用性深化与拓展研究

2018-03-26 02:11:16陶为群
创新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数理分析方法

■ 陶为群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归纳与逻辑分析,可以为我们研究现实的国民经济运行提供基本理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尤其需要发掘和展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吴晓梅(2012)指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1]。付洪安、刘勇(2016)提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及决策理念提供了方法论体系[2]。展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和理解这个理论所提供的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只通过对于这个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比较笼统的原理性阐述,难以达到展现这个理论体系的当代价值的目的。只有通过切实发挥这个理论对于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刻画、分析、解释和具体指导作用,才能使人们实在地感知它的当代价值和方法论体系。因此,需要着眼应用性,贴近现实的国民经济,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增强这一理论的现实可用性、现实影响力。

安帅领、于金富(2016)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拓展与深化做了研究,研究了利润率平均化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进一步分割条件下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资本论》第三卷的若干理论明确地联系起来[3]。与他们的拓展与深化方向不同,本文着眼增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可用性,研究怎样对这一理论加以深化与拓展。

一、着眼应用性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是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消亡,因此基本上没有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如何有效地运行、持续和优化。不过,《资本论》中的许多理论在抽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后,也应当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挥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界广泛期盼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作用能够从批判转向建设。其中,发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尤其受到期盼。但是由于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和抽象,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条件和状况有很大差别,因此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是其展现当代价值的现实需求。

深化与拓展是着眼应用性开发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可行方式。这里所说的深化,指对于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一些原理通过科学论证加以细化和具体化,增强严谨性和丰富度。拓展指贴近现实经济运行,将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增添到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当中,增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现实经济的吻合度和对于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深化可以为拓展提供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拓展可以体现深化的应用意义。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是便于更好地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认识、解释和指导解决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着眼应用性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先驱者是列宁。近百年前,列宁通过对马克思再生产公式的归纳与提炼,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著名论断。他提出,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4]。 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论断为当时苏联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提供了重大理论指导,也为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研究指出,列宁在做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论断时,把生产资料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两种不同的产品,从而将全部社会产品划分成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三种产品,相应地,也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成三个部门[5]。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的深化与拓展,使之向现实社会的宏观经济更贴近一步。

着眼应用性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应当秉持继承性创新的原则。继承就是牢牢坚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的国民经济现实不断充实、完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使其能够比较具体、有效地刻画和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中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实用性。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以继承为立场和基石,是继承的延伸和展现。

二、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三个注意点

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需要把握三个注意点,它们对于获得和认识、理解深化与拓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点是围绕资本积累的主线。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以资本积累为主线[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积累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主导作用,在我国的现阶段也是如此。围绕资本积累这条主线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便于借鉴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逻辑、架构和经典方法。

第二点是自觉运用按比例发展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是马克思最先揭示的一切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的共同规律。马克思在1868年给库格曼的信中提出了按比例规律:“要想得到与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7]按比例发展规律不仅包括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还包括按比例分配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按比例发展规律尤其适用于宏观经济领域,因为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源于形成资本积累,全社会形成资本积累需要各个部类的积累率之间需要形成和维系某种确定的关系,而形成和维系这种确定的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社会再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受到这些条件的约束,又反过来对这些条件产生作用,因而需要将各个部类的积累率限制在适当范围之内,才能够维系这些条件。因此,社会再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必然服从按比例规律。按比例规律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深化与拓展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8]。

第三点是寻求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契合。只有使二者契合,才能够切实发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其中,由于社会总供需平衡与国民经济核算紧密关联,也是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准则,因此尤为需要将实现社会再生产与达成总供需平衡连通。而且,将总供需求平衡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连通也有助于丰富这一理论自身的内容[9]。与只针对单一社会产品的一般总供需平衡不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总供需平衡包括生产资料总供需平衡、消费资料总供需平衡两方面内容,较之只针对单一社会产品的总供需平衡更为贴近现实。将实现社会再生产与达成总需求平衡连通,需要明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拓展之中的总供需平衡是什么、达成总供需平衡的条件和怎样达成总供需平衡,这些在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深化与拓展中可以起重要的节点作用。

三、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四个方面内容选择

着眼应用性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精细度和丰富度。为了改变只是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现实的国民经济管理做比较笼统的原理性阐述与分析的状况,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为中短期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控创造条件,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论述,对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加以深化、细化,以获得更为具体和丰富的新内容。

第二,对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加以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中得到集中体现,但是出于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消亡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经典的社会再生产公式当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做了极大简化和一些严格假定。譬如,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是在没有固定资产占用、没有产能过剩、劳动者没有储蓄、没有政府税收、没有对外贸易的假定条件下分析社会再生产,但是现实当中这些假定条件都不能成立。因此,可以向现实经济贴近,放宽经典的社会再生产公式当中所做的极大简化和去除这些不能成立的假定条件,向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添加一些不可舍象的现实因素加以拓展,以获得向现实经济贴近的新内容、新结果。向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添加某种不可舍象的现实因素后形成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是对经典的社会再生产公式的衔接与拓展;而在拓展的社会再生产公式之中如果所添加的现实因素没有产生(取值是零),就可以简化成为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从而可以把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作为拓展的社会再生产公式的一种特别情形看待。

第三,着眼于发挥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公式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指导作用,研究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公式及其拓展后的求解(资本积累)问题。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公式只有在有解即存在资本积累的某种安排情形下,才真正具有理论意义。但是至今对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研究都忽视了一般的求解(形成资本积累安排)方法、求解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等问题的研究。因而,可以通过从这一方面获取研究成果,提高社会扩大再生产公式的实用性,其中包括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公式与一般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求解方法、求解条件的对比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达到既可以促进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发挥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也能够达到使社会再生产理论本身得以丰富和发展之目的。

第四,紧密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现实,研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化及其优化问题。优化宏观经济运行是在现实中通常面临的问题,在理论上对应着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动态优化问题。通过对于静态或者动态的社会扩大再生产设立某些目标函数,求解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静态或者动态优化问题,可以获取对研究优化宏观经济运行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新内容和新成果[10]。

四、合理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为了在上述四个方面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需要以合理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作为手段。运用数理分析的手段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使用已有的数理方法对社会再生产问题做出前后一致、相互衔接的数理逻辑化表达,并结合现实经济而创新一些内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理逻辑分析体系。有研究指出,马克思是他所处时代在经济学分析中运用数学最多、程度也最高的经济学家。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很多重大问题都采用文字论述和数理分析两种方式进行表达,为后人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启发[11]。还有研究指出,马克思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将数学运用于经济学研究,目的是要通过数学方法找出普遍适用的经济学规律,并对自己的系列经济学概念,包括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和平均利润进行逻辑推导[12]。马克思《资本论》中运用很多的数值化举例加深对于经济分析的论述,为后人把经济分析与数理分析有机结合提供了珍贵的示范。也有研究指出,用数学形式来表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时,必须坚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首先要合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必须严防模型化过程歪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13]。为了谨防由于追求数学形式而导致的庸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精髓,坚定地秉持继承性创新的原则,不含糊地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观点、基本概念、逻辑、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数理分析不能够偏离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使用文字论述的经济分析方法、数理分析方法,都是理论研究所需要的方法,两者实质上是相互依赖、配合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文字论述方法适用于对思想观点、依据原理、分析逻辑等进行阐述;数理分析方法比较适用于对因素之间具体关系、平衡条件、因素以及条件变动边界的刻画。使用文字论述方法获得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可以恰当地使用数理分析方法表示,使其更加严谨和准确;也可以使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得到深化和拓展,获得新的结论。使用数理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函数、数列、极限、方程等表达方式并借助已有的公理、定理,将通过经济分析获得的新思想、新观点论证简洁化、规范化。使用数理分析方法获得新的结论,需要通过文字论述解释其经济涵义和符合怎样的经济原理。在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现实的国民经济当中,解决有些问题不得不使用数理分析方法。譬如,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是基础概念,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运用于研究现实的国民经济的前提,是必须确定这些基础概念具有怎样的具体数值。但是现实当中并没有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统计数据,只是在投入产出表中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因此,就不得不合理地使用数理分析方法,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转换成为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14]。

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以使具体运用于深化与拓展这个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比较丰富,大致有函数分析、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数列与极限、差分方程、投入产出分析、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参数估计、合作博弈等。在选择具体运用的数理分析方法时,应当采用最能够贴近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问题表达方式的分析方法和尽量选择相对大众化的数理分析方法。并且,在数理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说明前提条件、主要步骤,展示关键过程、给出所获结果,还要对数理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的演算步骤、关键过程、所获结果通过文字阐述做出符合经济原理的阐述、归纳和提炼,以增强所获结果的可信性和提高不太熟悉数理分析方法者对于所获结果的认可度。有的问题可以基于同样的经济原理和分析逻辑,运用几种不同的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使所获结果相互印证。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运用任何一种数理分析方法,都需要具备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合理的经济分析思路作为支撑,在数理分析方法运用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数理分析方法
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7:24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静特性分析方法
重型机械(2020年2期)2020-07-24 08:16:16
数理:多少人吃饭
孩子(2019年9期)2019-11-07 01:35:49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中国航海(2019年2期)2019-07-24 08:26:40
最天然呆笔记 谁说数理就一定枯燥艰深?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核安全设备疲劳分析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