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峥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福建 福州)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文综历史卷的特点是注重历史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脉络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掌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历史科学习能力的基础。离开了主干知识,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从近几年高考学生的失分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没有很好掌握主干知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和提取文本材料中的重要信息,造成审题失误;有的学生忽视文本材料中隐含时空限制,就不能正确解答题目的设问要求;因为学生没有很好掌握主干知识,所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联系的能力较弱,不会用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述问题。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考历史复习应聚焦主题,抓住主干知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进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就是反映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概括性史实,最主要阶段特征,即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以课标为导向,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原则,采取“梳理——整合——检测”的三步骤课堂教学模式下,以专题为单位进行复习,在专题内以主题教学形式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设立若干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主题。在材料性、情景性、拓展性意识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自行梳理归纳主干知识,将历史知识线索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实现知识定位。点准线清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历史现象,迅速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专题知识的梳理要依托教科书,将学生手中的教科书当作文本资料,围绕不同的主题确定教学主线,引导学生阅读,突出主干知识,让学生自觉形成对人类文明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在知识梳理的同时指导学生区别历史事实与观点、结论,渗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
例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史模块,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历程。在这个模块一轮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知道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了解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理解不同文明交融、碰撞及影响。必修二物质文明史模块,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程。在这个模块一轮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结构及特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前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三精神文明史,主要讲述的东西方人类精神发展脉络,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发展。在这个模块一轮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西方人文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影响。
在梳理好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文本、图文材料,并适当补充相关的经典的历史材料(或高考题目里的材料),创设各类情景,设置一些合理的、有层次的、台阶式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质疑,合作讨论,突破主题,适当进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训练学生提高获取并正确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历史阐释与论证等能力,达到强化“夯实主干知识”的效果。例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必修二模块的主题,也是中国近代百年的民族梦想。所以在必修二知识梳理复习后,我层层设问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和西方从农业文明向工业化文明过渡有哪两条道路?两条道路各自有何特点?(2)这两条工业化道路最初各采用什么体制?其体制后来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又是如何完成突破的?其成功之处有何共同点?(3)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我国开始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是什么?现代选择了哪条道路?请分析当时我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4)简要评价近现代中国两次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并分析这两次工业化产生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5)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国家先后制定了哪些政策促进工业化发展?五十年代后期,中共采取什么重要举措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结果如何?(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新措施?(7)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信息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8)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解决上述问题,学生不仅纵向掌握了百年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而且也从横向比较了欧美、苏联工业化的不同道路,在夯实工业化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悟出近代以来中外工业化发展的规律,达到历史教学以史为鉴的目的。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三个模块分别阐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割裂了三者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发展的概况,也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特征和社会转型时期特征的整体把握。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同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联系起来,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概括说明,构建新的主干知识网络。主干知识的整合,一定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主干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基本框架和知识网络,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感悟主旨的过程。在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纵向形成对某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或社会转型的基本认识,横向关注中外联系和比较,为高考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学生根据必修一、二、三相关专题的知识,自制不同的“思维导图”,例如下面两图所示的不同两种思维导图。
通过学生自主制作的思维导图,将主干知识内化成学生个性化的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归纳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也是高考的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例如,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学生通过复习,应指导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的时期。同时学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归纳阶段特征。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在整合教材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例如,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代希腊直接的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对比;中国和西方工业化(近代化)背景、过程和影响的分析比较;近代中国救亡图强思想演变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系,和“西学东渐”影响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时期,东西方的不同特征,把中国放在大世界背景中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引用唯物史观,多元史观思考历史现象,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选择精要、典型的习题,在课堂上进行检测。训练题的内容突出历学科的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形式、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针对薄弱环节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模拟演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在夯实历史主干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干知识是质与量上的浓缩,要注重教材主干知识内外延伸,但深浅有度,其主线依然为主干知识下核心问题的“知”与“觉”。例如“分封制”是高考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讲解分析分封制实行的背景、对象、内容、作用等是不够的。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拓展。(1)溯源: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2)分封对象: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还包括功臣、先代贵族等。(3)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都城附近、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4)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他们之间的等级序列。(5)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6)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法制、井田制。(7)发展演变: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分封制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推进“推恩令”,封国越来越小,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有些王朝也有采取分封制,其性质与西周的分封制已不全相同。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拓展,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现象进而究踪溯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教师要关注、熟悉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并分类融合进主干知识的拓展中,以补充教材主干知识阐述的不清与不足,尽量做到“通、透、实”。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概括起来讲,就是一条主线,即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上的主要表现、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如: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改良、改革、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各种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全球化视野下康乾盛世、晚清时期比较等。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多元史观分析主干知识。高考历史卷的试卷特点是创设新情景,即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大部分是提供全新的史料,包括文本史料、历史图片、表格等形式,创设新情景,让学生阅读新史料,探究新问题,悟出新观点,以史为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史观对主干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主干知识,如对鸦片战争,我们可以运用多元史观,形成如下不同的历史认识:从全球史观看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看到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落后状态,中国沦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从现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发现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客观上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从文明史观看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从社会史观看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总之,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学生应该掌握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等,并自觉地运用这些史观对新的文本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度解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提高学生应用唯物史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复习行动策略,能够提升历史学科高考复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