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的研究综述

2018-03-25 06:55巫茜子
世纪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学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

巫茜子

【摘要】《神圣家族》(以下简称《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著的一部批判性论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的世界观、新的理论产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标志性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家族》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家族》中的唯物史观、政治經济学、在此基础上所阐发的人学和美学思想以及《家族》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为此,通过立足于这些研究成果并试图对其进行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家族》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家族》;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美学;人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93-04

《家族》写于1844年9到11月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之间时间维度以及理论跨度上一部过渡性质的著作。《家庭》针对鲍威尔一伙的主观唯心主义问题而展开,这部著作出版后并未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关注此部著作。围绕着这部著作,学者们主要讨论了“《家族》与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人学”“美学”“地位”五个问题,推动了《家族》的认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一、《家族》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内容方面,对于《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上的价值却存在分歧。围绕这个问题,学者们形成三种学说:

第一种是萌芽说。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家族》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仅是初露端倪。郑冬芳认为:“《家族》已显露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萌芽,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在《家族》萌芽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初步表述。”方敏认为:“《家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这一时期初步的唯物史观思想的产生,这些思想只是在批判的过程中散落在各章节中,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萌芽,这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与突破。”

第二张是过渡说。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家族》中的思想已经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兴恺、江林的观点是:“在《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形成唯物史观,而仅仅是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开始离开费尔巴哈向着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接近。”黄相森持相同观点,他指出:“在《家族》中,马恩把‘尘世的粗糙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已日益接近于历史(辩证)的唯物主义”。王伟光也同意此观点。郝永平更为具体的指出:“《家族》的思想水平处于异化劳动理论向唯物史观过渡的状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三种是形成说。少数学者认为《家族》历史唯物主义的已经形成。彭立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试析》一文写道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下半年合作完成的《家族》一书,表明形成了唯物史观。朱传柒、陈治桃共同撰写文章阐明他们所持的观点:“马克思在理论上着重阐明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理论,恩格斯则从实践上着重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学术界的观点认为在《家族》中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形成的论述还是不多的。主要的观点还是认为在《家族》中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处在萌芽状态,在与前后的其他著作的比较中,也可以视为观念转变的重要节点,是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旧思想脱离,并初露雏形的重要体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阶段完全形成的观点略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在《家族》撰写之际,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尚未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一般认为,1846年《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破除唯心主义迷信的基础上以及在突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桎梏中,通过系统论述一系列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终于孕育出了新的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在《家族》仅提出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可以说,这部著作已经处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前夜,所以也不可否认《家族》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二、《家族》与政治经济学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学术界对《家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三个方面。

首先就生产方式的内容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马恩在《家族》中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揭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基石。陆丽明提出:“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这里已经包含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并且在书中他们已经明确地把生产方式作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钥匙,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王长里得出结论说:“那么,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思想则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奠定了基石。这是《家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吴卫东、刘潜也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通过历史总结与现实考察,找到了物质生产方式这一重要基石,进而发现并接近了唯物史观的核心一生产关系理论”。

其次就生产关系的内容而言,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家族》中,马克思提出的十分接近“生产关系”的思想是变革历史观的重要突破点。郑又成写文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列宁阅读《家族》文本时已经提出但尚未回答的问题,即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一生产的社会关系思想的。”赵家祥认为:“马克思的《手稿》虽然尚未提出生产关系概念,但已在其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家族》延续并深化了《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思想。”侯彦峰阐述道:“在《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鲍威尔认为国家把利己主义的原则联系起来组成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提出利益就是市民社会成员联系的手段,进而认识到利益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资本主义的私人利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崔绪治也认为:“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或者酿着许多极为重要的思想。诸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思想,已经相当“接近”的“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论述。”

最后就是否肯定劳动价值论而言,学术界是持有不同观点的。少部分学者,如吴忠观认为:“在《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商品内在价值的存在,肯定了劳动价值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中,也可以再分出两种意见,其中一种认为马恩没有完全肯定而只是接近了劳动价值论,如有学者在对如著作中解读说列宁认为在《家族》中“马克思接近劳动价值论了”卫兴华同样通过对列宁的评论论证道:“马克思当时还只是“接近”劳动价值理论,但还没有完全肯定劳动价值理论。如果肯定了,那就不能只是“接近”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接近”都言过其实,如邱海平阐述道,认为在《家族》中,马克思接近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换言之,就是连“接近”的程度都没有到,更不用说“完全肯定”了。

学术界对于《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虽然在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家族》中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等理论的发展,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三、《家族》中的美学、人学思想

马克思没有专门意义上的美学和人学著作,马恩对其他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在《家族》中美学思想也是唯物史观的具体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是从对《巴黎秘密》这本书的批判研究体现出来的。学术界大多都是将《手稿》和《家族》联系起来,研究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发展。郭春凤从《巴黎的秘密》和相关的评论中探讨出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艺术观持有反对的观点,并将唯物主义的思想运用美学领域,以此发展了萌芽中的唯物主义美学观,“马克思此后所有的著述与这两部著作的基本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罗金成也看到了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不同发展,提出《手稿》是“美学思想的发源地”,而《家族》中“马克思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已具有了唯物史观的特质,它接近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郭树杰认为《家族》和《手稿》之间的“美学思想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同时《手稿》中唯物观的雏形与《家族》中科学的唯物史观又是一脉相承的。”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在《家族》中对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克服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并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扩展到美学领域,首次为美学思想打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也就是为美学找到了人类社会实践的根源,使得美学思想与实践相勾连,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新的发展。

《家族》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家族》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关于“抽象的人”的思想的批判,实现了“人”到“现实中的人”的重要转换。书中关于人的理解确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基调,具有作为人学思想原点的重要历史地位。学术界对《家族》中人学思想主要是放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中的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来阐述。白春雨将《家族》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认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了对现实的人的历史考察,强调现实的人就是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王伟光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分为四个阶段,并赞同恩格斯的观点,将《家族》视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起点,阐述道:“在《家族》中,明确了必须从现实人生活的基础出发来认识人及其本质”。

《家族》中蕴含的人学和美学思想是不能忽视的。不难看出人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家族》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使得人学和美学思想克服唯心主义,并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认识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也让人学和美学的思想也不断变化发展。

四、《家族》的历史地位

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家族》是容易被众人所忽视的一部著作。一方面从《家族》的印刷,发行的角度来看,自从《家族》1845年问世之后,便很少有再版或者單行本等其他较为正式的形式发表出来,每每被提及,也终究是被一笔带过,很少被隆重地大篇幅的介绍。另一方面,在学术界的各个专家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家族》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众多关于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的著作大多并有花费大量的笔墨来介绍《家族》,更不用说谈论其地位和意义。麦克莱伦在《马克思思想导论》中指出,“《家族》出版时没有多少人阅读,它当然也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与此同时,国外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家族》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列的观点,对其的研究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些学者即使对《家族》透露出几许赞赏,也是为了先抑后扬从而突出对此著作的略为负面的看法。正如梅林虽然赞赏《家族》的内容为“不断涌出生命之流的许多清新的泉源”,可是却“将第五章和第八章视为慌芜的不毛之地”,换句话,也就是对其表达和写法并不持有同样赞赏的态度。仅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家族》的评价颇高,如以弗·梅林和以彼·费多谢耶夫等学者对麦克莱伦等诋毁《家族》的观点并不十分认可。费多谢耶夫直言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本书在德国舆论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家族》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近写的著作中最深刻和最有力量的一部著作。”奥古斯特·科尔纽也对《家族》持赞赏的态度,认为“通过对‘批判的批判的观点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领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说来是要比辩证唯物主义更为必要的。”《家族》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部合著,其中蕴含的很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但是正是因为处在萌芽期间思想发生了转变但是尚未成熟,界限模糊导致学术界的观点各圆其说。

相比国外学者的评价,建国以来,《家族》重新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许多国内学者就此著作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其中《家族》的理论价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但是究竟该如何审视《家族》的历史地位,学术界的争议较大。目前,关于《手稿》的历史定位大致分为两类。

首先从整体上看《家族》的历史作用。又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种认为《家族》是不成熟之作,只能视为过渡性质之作。赵常林认为:“《家族》在马、思思想转变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应该指出,在《家族》中,马、思还没有达到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没有形成唯物史观。”徐瑞康的观点是:“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家族》不是完全成熟的著作,在理论上有新旧两个方面,属于向唯物史观过渡的阶段。但是,在它那里新的方面已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终究是第一次确立了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基本原则,为他们建立完整的马克思哲学史观作出了关键性的突破。这也就是《家族》在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形成中所占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卜祥记说到:“我们看到了《家族》的历史重要性。也正是‘感性活动,构成《家族》作为出发点的理论高度,成熟的马克思,经过《家族》的理论环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走向成熟,天才的世界观开始萌芽了一唯物主义开始与科学的实践观融为一体了”。聂锦芳详细地论证了《家族》的地位:“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长远影响看,《家族》涉及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永恒的探究价值”,“但这些主题首次被提出或揭示出来了,这是《家族》不朽的贡献,昭示了它所达到的思想史高度。”

第二种对《家族》的评价很高,视其为标志性的作品。但是学术界论述不多。主要有傅敏智、曾鸣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不应该该是《共产党宜言》,也不应该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应该是《家族》。汪涛、杨权利:“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绝不仅仅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而应该是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成果。”

其次有学者认为《家族》的价值在于《家族》某一方面的贡献。如赵民重点阐明了《家族》蕴含的“实践力量的人”的这一思想所带来的突破是此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所在,朱宝信认为:“《家族》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马克思从一般哲学观上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秘密”的深刻揭落。”吴卫东、刘潜认为:“《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以完整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两个思怒趋向。”徐瑞康认为对近代西欧哲学历史发展的概述,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家族》占有令人注目的地位。”

《家族》的地位,中国学者对于《家族》的评价更高,除了突出《家族》的贡献,甚至把《家族》当做标志性的论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都认为《家族》的理论价值不容忽视,应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把它视为是过渡性质之作。既不应该过分拔高,也不能过分的贬低,应该辩证地看待《家族》的地位。

综上可见,学术界集中探讨了《家族》中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人学、美学以及其地位上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成就。《家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理论唯物史观萌芽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本更应该得到重视,然而对于《家族》研究甚少,它的地位实际也不能与相近时期的《手稿》和《费尔巴哈的提纲》相提并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的200周年之际,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厘清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是纪念马克思这位伟大导师的重要方式。在未来研究中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研究在《家族》中唯物史观的发展。对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帮助。第二,厘清《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重估《家族》的价值。

猜你喜欢
人学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劝学
北人学没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北人学没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