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民
【摘要】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解决矛盾,破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究发展路径背后的理论根源,可以使人们建构起高度的理论认同,从而凝心聚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发展理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38-02
当下,我国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厚植自身发展优势,使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在重视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的基础上,兼顾公众的共享和普惠。
一、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理念是一个国家建设事业所遵循的理论依据,是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遵循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新发展理念是在应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成果。
(一)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钥匙,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面临改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等任务愈发艰巨。圆满完成这些任务,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协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内部矛盾严重,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三大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要加大对发展中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优化不同区域,两个文明,三大产业发展状态,补齐短板,发挥制度和科技创新优势,促劣变优,促弱变强。
绿色是实现国家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下,中国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很严峻,新时期,应该充分认识到处理好生态问题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使中国能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要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促使中国品牌世界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东西联动开放、陆海内外联动的新局面。
共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和优越性的彰显,不仅要体现在在重视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的基础上,而且要表现在兼顾公众的共享和普惠上。我国要继续加大政府在税收、教育、医疗、社保等事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干预力度,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
(二)以科学为导向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的引领性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这一战略布局的内涵,使全党、全社会建构起高度的理论认同,从而凝心聚力,如期实现这一引领性战略目标。
第一,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提出小康社会这一设想,到全面建成是一个动态发展前进的过程。邓小平于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其关于国家发展构想中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的过渡阶段。随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群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对其设定的标准会不断调整。从关注温饱富裕,到重视兼顾效率与公平,小康社会的内涵亦愈发丰富。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把关注公众的共享和普惠建立在重视发展速度和效率的基础上,这一目标将会于2020年实现。
第二,从内容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国家各方面,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动力得到厚植,发展状态得到优化,绿色发展理念贯彻深入,群众关注的共享和普惠得到兼顾的小康。这一引领性战略举措的实现,将会揭示新发展理念的真理性,彰显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从物质和精神上,为复兴筑牢根基,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夯实基础。当前,我国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堅持问题导向,为这一目标奋斗。
第三,从效果上来看,总体实现了这一目标,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出一幅明前景。40年的发展成就,源于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源于党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确立发展理念,有计划制定发展战略,有步骤完成发展目标,从而使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总体上得以实现,但国家各方面、各领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有待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需要进一步厚植,发展状态面临进一步优化,公众关注的共享和普惠需要在重视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的基础上落实。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建设的三个历程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为兼顾效率与公平提供了药方。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建设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模式,指导中国的社会建设。
(一)以人为镜一借鉴苏联模式
现实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出现在生产力落后的俄国,俄国当时生产力落后,产品短缺,生产、消费信息易于统计,“计划经济的选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从一个小农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国。”然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使生产、消费信息日趋复杂,计划成本增加,资源配置效率和激励动员方面远远落后于自由竞争机制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者,在运用政府配置资源同时没有处理好权力自身净化的问题,远离群众,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初心。苏联模式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弊端使中国社会主义者开始探索本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二)风雨前行一开启自身艰辛探索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对于什么是计划,什么是市场,以及两者的关系,党中央和理论界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表明:“两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两者都可以选择用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論述解放了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的困惑。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制度上获得了认同,由此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成为社会主义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这种由改革实践探索中生成的制度设计证明: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且符合实际的制度设计,不仅仅只有一种。
(三)走向辉煌一建构起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确立发展理念,有计划制定发展战略,有步骤完成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固守的价值目标,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逐步推动改革开放朝着深层次前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创新是解决发展难题的关键环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创新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在当前的创新发展,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现在,开创未来
“任何一种理论都形成于人们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某种聚焦点。”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特定规律的,要引领社会的发展潮流,就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直面发展中的问题,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直面当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科技发展
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全球竞争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需要雄厚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站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三)弘扬中国文化,引领文化发展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中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在与当代各种先进文化思想交流互动中,我国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智力支持。
(四)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群众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的主体,科学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从实践中诞生的新发展理念着眼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坚持发展的全民性,共建性,共享性,为当代中国发展指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