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滨
摘要 核心素养颁布以来,许多教师都在关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深度学习的发生。综观当下课堂,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着浅表化和浅层化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深度质疑以及深度联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引导;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积极整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纵观当前的课堂,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浅尝辄止,缺乏一定的思考深度。而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求我们改变学习方式,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深度思考,就要把握好学习过程深度体验、核心内涵深度凸显、数学体系深度联结这三把金钥匙。
一、构建高阶思维——让学习过程深度体验
深入学习的“深度”体现在:学习是触摸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们的学习指向更高层次的思维,伸入知识的内核,进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当教师将学生置于“深刻体验”和“长时间思考”的学习过程时,学生们才能有深刻的洞察力,感悟才能深刻,学习才能入心入脑。因此,只有给予学生尽可能深刻的体验与尽可能深入的思考,方可实现学习的深入。
例如:在《1分有多长》这课中,“1秒”“1分”的时间感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显困难,不像以前学习的长度和面积单位可以用特定的对象来表示。为了让学生更有深刻体验、深刻理解和深度感悟,以提高学生对时间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如下活动:首先,通过播微课的方式,还原秒针与分针的动态行走过程,学生闭着眼睛聆听、感受时钟走动1秒,“哒”的一声。追问:“1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用他们最喜欢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一秒钟,当他们用点点头或数数表示1秒的时间长的时候,再经历由一秒一秒的堆积形成一定的时间感,学生的體验越发的深度,数学的思辨、思维等品质逐步提升,学习也逐步深入。其次,创设“我是一个小闹钟”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修正时间感。学生在用他们数一数、拍一拍或点点头的方式来体验10秒、20秒、30秒、60秒,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到老师指定的秒数时,可以把自己当成闹钟。随着游戏的深入,体验越来越深入,学生在不断地修正对1秒的时间感下,多感观的思考更深入,不仅对一秒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也更为深入地感受60秒钟的长短及理解60秒是一分钟,并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这样的体验活动,他们不仅经历“眼看耳听——眼看无声——闭眼感受”,还不断地激活了思维,学习深度思考,体验人心入脑。学生的体验是生动的、深刻的、整体的,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思维层次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得到提高,不知不觉中,就很好地把握了“1分有多长”的知识内核,思维水平和思维层次得到了有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构建质疑课堂——让核心内涵深度凸显
深度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高阶思维,而“质疑”既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也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核心。教师要努力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挖掘数学知识的核心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让“质疑”“释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深度学习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这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发现3的倍数具有哪些特征,教材安排学生观察百数表,从中发现,教教材还特意配上小精灵的话:“任意找几个3的倍数,把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的观察、发现结论提供了线索。这样虽然学生很容易找到结论,但是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却一片茫然。显然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继续追本激疑,抛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的问题,并组织学生通过数的组成、计数器、摆小棒等方法,发现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不管是几,都不能被3整除,所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与各个数位上数有关。紧接着又通过操作,把十位上数是1表示1个十,转成10个珠子,3个3个分,把百位上数字是1表示1,转成100个珠子,也3个3个分,发现不论是十位上、百位上或是千位上只要是1,它们所表示的数值除以3,都余1,依此类推,如果是2,就余2个1……余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3,为此,学生悟到了“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的本质属性。
有效联结学生已有的知识元素,凸显数学知识的核心内涵,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度发生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判断,这样的学习没有深度。只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撬动了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背后的本源,才能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课堂也就由此引向了深入。
三、构建结构化学习——让数学体系深度联结
俗话说得好,学习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数学来说,这个知其所以然,就是要知道数学的本质。数学本质,包括知识产生之理、本源之理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将纵向知识点连成线,横向知识连成片,从而达到从“点”到“多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角的度量》,这课知识本源是度量,而角的度量本质和线段、面积、体积度量的是一样,都是看度量对象含有多少个标准单位。为了将本课的知识融入之前的度量体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结构化学习,教学时,从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一个角引入(如图所示),以唤醒学生对测量线段、测量面积等数学本质的深度联结,并通过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提出:“关于度量,你们知道些什么?想量这条线段的长度、面积都比较小,怎么办?”这些问题,并通过演示,用1分米的小尺子、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分别量线段和长方形,让学生深入联系测量线段或面积都是看它含有几个测量单位;紧接着又提出“今天,咱们想度量这个角的大小,怎么办7”这一问题,把今天学习的角的度量与之前学习的测量再联结,启发学生将线段、面积的度量迁移到角的度量,并组织学生通过用小手比画1度小角、眼睛感知1度、用数学语言说一说1度的感觉等多种感官,深刻建立了1度的大小表象;最后,以1度角为尺子来测量所需要度量的角度。这样学生就很快学会了角的度量。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深刻感悟到了度量这一知识的数学本质,在构模和建模中,他们抓住问题的本源,在寻根溯源中将知识从“点”扩展到“多维”,思维水平和深度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实践表明,深度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把握知识的核心内涵,做好高阶思维、质疑课堂、结构化学习这三项活动,犹如让学生掌握了深度学习的三把金钥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