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庭 孙燕红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正文:
美丽的乡村建设是指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景观和景观规划区域的结合能够达到最大化,文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和完善了乡村景观背后的建设环境和文化氛围。乡村的原始景观也是其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因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保护原始景观,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元素。一般来说,一个美丽的村庄建设应当是有序的,同时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是均等的,人口应该是适度的,村庄应该是美丽的。
“美丽村庄”的概念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经过多年的探索,安吉县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随后成功创建了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在“美丽乡村”中,对美的诠释不仅是乡村的外在美,更是着重乡村的“内在美”。因此,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周边因素,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充分发挥区域的地理环境优势,营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景观和地标景观。同时,也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如水系河流、山林、农田等生态环境本底,科学合理的休闲、文化健身设施将为乡村居民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温暖。“美丽乡村”的社会意义包括美满的意义,因此,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产业结构。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们就能实现村民的共同繁荣,让他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幸福。另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村民们必须互相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和谐,和谐的氛围。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科学地理解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根据优化景观利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经济,自然,文化的关系,优化景观利用方式,实现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有效,合理地保护乡村景观,合理利用乡村资源,兼顾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种自然和行为系统,营造美丽舒适的乡村生活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建立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原则的合理发展体系,突出生态性、乡土性、文化性、四季性、操作性等规划设计原则,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乡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农业文化。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是当地农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发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保护区域文化,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是在营造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上,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社会有序运行的乡村整体性发展的过程。这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不谋而合,即二者都是在保护乡村生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将乡村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乡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必将会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推动作用。由于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差距,新时期的整体区域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制约因素。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可达30-40%,城市生活环境和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各省市的GDP继续突破,但从GDP生产率的角度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制约着乡村建设。各地区都在推进积极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而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仍普遍存在乡村景观城市化、广场铺装硬质化、缺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和乡土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彰显。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才能够实现完美的综合环境和自然环境,以达到突出乡村景观的特殊性和发展文化独特魅力的效果,这也为进一步的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逐渐演变为人们心中的乡村情怀,乡村景观的创造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农业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大画卷;而乡村内部注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建筑风貌改造、绿化景观整治提升(包括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绿化景观及菜园景观等)。例如,在《浙江省义乌市陇头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当中,景观规划设计着重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如梅文化、名人文化、耕读文化、红糖文化以及传统民居手工艺等),并以此为依托,在乡村景观营造中重点彰显了“梅文化”元素,设计了一套以“梅”为主题的乡村LOGO、道路景观、建筑风貌、水系、驳坎、绿地、庭院围墙、旧物改造利用、标识标牌等乡村景观体系,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与景观特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是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趋势和重点。由于乡村经济,交通,技术和城市相对落后,乡村景观设计和建设面临困难和挑战。在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宜居环境是一个关键考虑因素。如果做得好,乡村建设的条件将得到改善,从而推动建设美丽村庄的进程。